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2021-07-29吴永芳郭蓓蓓何志晶王世忠
李 润 吴永芳 郭蓓蓓 何志晶 王世忠 王 燕
(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西昌615000)
玉米(ZeamaysL.)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兼用作物,在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玉米的产量取决于玉米果穗的数量、果穗粒数及穗粒重[1],而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较多,包括品种、土壤肥力、光照、温度、种植密度等,其中种植品种和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2],适当增加密度是实现增产的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单位面积增产,密度需要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若超过一定范围,反而会造成产量大面积降低[3]。因而,合理密植以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发展,是实现玉米高产的主要途径[4]。
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通过研究4个主栽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玉米产量、株高、茎粗和穗高等,选择出适宜品种并合理密植,使玉米品种与种植技术相结合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选择近年来在凉山州的主栽品种华玉11、中玉335、雅玉988、凉单10号共4个品种进行试验。
1.2 试验时间及试验地概况
2019年试验在西昌市安宁镇民运村6组进行,试验地选择土地较平坦、肥力均匀、排水条件好、前作为莲白的地块进行试验,海拔1540 m。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品种(A)为主区,密度(B)为副区。设品种和密度2个因素,品种为4个,分别为A1:华玉11,A2:中玉335,A3:雅玉988,A4:凉单10号。密度为5个水平,分别为B1:3200株/亩,B2:3600株/亩,B3:4000株/亩,B4:4400株/亩,B5:4800株/亩。小区面积20 m2,小区长6.67 m、宽3 m,每小区种植4行,3次重复。
1.4 试验数据调查与分析
每个处理田间选取有代表性的10株测定株高和穗位高,成熟期每个处理选中间2行进行收获并晾晒,然后每个处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果穗10个进行考种,包括穗粗、穗长、秃尖、穗行数、行粒数等,最后进行水分及小区产量测定。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和DPS 7.01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
由表1可知,在本试验的密度范围内,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品种表现不同。株高表现: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增加,各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华玉11和雅玉988明显高于中玉335和凉单10号。穗位高表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品种穗位高逐渐增加,各品种穗位高表现出的趋势基本与株高一致,整体呈现出华玉11和雅玉988明显高于中玉335和凉单10号,但与株高表现不同的是雅玉988穗位高于华玉11。穗粗表现:华玉11和雅玉988在密度为4400株/亩时穗粗达最大值,中玉335和凉单10号则在密度为4000株/亩时达最大值。穗长表现:雅玉988和凉单10号的穗长在密度为3200株/亩时达最大值,华玉11和中玉335在密度为3600株/亩时达最大值。秃尖长表现:华玉11秃尖在密度为3600株/亩时达最小值,雅玉988和中玉335秃尖在密度为4000株/亩时达最小值,凉单10号在密度为3200株/亩时秃尖最小。穗行数表现:中玉335、雅玉988和凉单10号穗行数在密度为4000株/亩时最大,华玉11在密度为4400株/亩时达最大值。行粒数表现:华玉11、中玉335和雅玉988表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行粒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密度为3600株/亩时均达最大值;凉单10号行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密度为3200株/亩时为最大值。
表1 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的性状考种结果
2.2 产量性状
对产量和出籽率进行方差分析(表2),因素A(品种)、因素B(密度)和A(品种)×B(密度)互作效应在产量方面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出籽率方面只有因素A(品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对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
表2 产量及出籽率裂区方差分析
对产量与出籽率主处理(品种)进行多重比较(表3),产量方面,处理A3(雅玉988)最高,它与处理A2(中玉335)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A1(华玉11)和处理A4(凉单10号)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出籽率方面,处理A3(雅玉988)最高,但它与处理A1(华玉11)、处理A2(中玉335)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处理A4(凉单10号)的出籽率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
表3 主处理间产量及出籽率的多重比较
对产量副处理(密度)间进行多重比较(表4),4个品种在密度B5(4800株/亩)时产量达最高值,且它与其他密度间产量均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为密度B4(4400株/亩)时,它与处理B2(3600株/亩)和B1(3200株/亩)间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与处理B3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处理B2(3600株/亩)和B1(3200株/亩)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综合来看,呈现出随着密度增加各品种产量逐渐增加的趋势。
表4 副处理间产量的多重比较
对各主处理(品种)中副处理(密度)间进行多重比较(表5),主处理A1(华玉11),在处理B5(4800株/亩)条件下产量达最高,为943.92 kg/亩,它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主处理A2(中玉335),在处理B4(4400株/亩)条件下产量达最高,为864.37 kg/亩,它与处理B2(3600株/亩)、处理B1(3200株/亩)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而与处理B5(4800株/亩)、处理B3(4000株/亩)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主处理A3(雅玉988),在处理B5(4800株/亩)条件下产量达最高,为901.08 kg/亩,它与处理B2(3600株/亩)、处理B1(3200株/亩)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与处理B4(4400株/亩)、处理B3(4000株/亩)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主处理A4(凉单10号),在处理B5(4800株/亩)条件下产量达最高,为891.61 kg/亩,它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表5 不同主处理中各个副处理产量的多重比较
3 结论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5]。株高和穗位高是玉米主要的农艺性状,它们决定了玉米上层叶片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因此株高和穗位高对玉米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合理的植株形态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其形态也会发生变化[6]。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与宋振伟等[7]研究表明增密使得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都增加的结论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品种产量逐渐增加,在不同密度种植下各品种表现不同。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雅玉988的产量最高,其次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玉335、华玉11和凉单10号。不同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表现也存在差异,华玉11在本试验点最佳密度为4800株/亩,该结论与姜学枝等研究结果一致[8]。中玉335表现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的趋势,当密度增加到4400株/亩后继续增加到4800株/亩时产量出现小幅度的减少,故中玉335在本试验中最佳密度为4000~4400株/亩;雅玉988表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的趋势,当密度达4000株/亩后继续增加密度时产量增加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考虑成本等因素,雅玉988在该试验点最佳密度为4000~4400株/亩;凉单10号表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的趋势,故凉单10号在该试验点最佳密度为4800株/亩。
综合来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农艺性状(如株高、穗位高等)不断增加,同时产量也不断增加,但超过一定密度后,随着株高和穗位高的增加,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甚至出现产量降低的趋势。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适宜的品种,同时配套适宜的栽培密度以实现玉米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