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欣荣Ⅱ土壤调理剂对酸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2021-07-29杨佐高周富忠
杨佐高 周富忠
(1.利川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利川445400;2.利川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湖北利川445400)
酸化是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近几十年来由于受高强度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酸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危害加重[1]。我国酸化土壤呈现面积大、分布广及酸化程度高等特点[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土壤酸化进程并对严重酸化土壤进行改良和修复,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湖北利川耕地酸化问题相当突出,相关部门对其成因及改良措施进行了较多研究[4],特别是近10年来,各种新型土壤调理剂不断涌现,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7]。为验证台湾益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益欣荣Ⅱ土壤调理剂(以下简称益欣荣)应用于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按照《土壤调理剂 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NY/T 2271-2016)的相关规定,2020年3~10月,在利川酸化水稻土上开展专项试验,并为该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地点及土壤
试验地点为利川市柏杨坝镇龙门村7组,地处北纬30.549721°、东经108.960655°,海拔1023 m。土壤为水稻土,土种为紫色页岩发育的紫泥田,质地为中壤,试验前取样检测pH为5.34,属酸化土壤。
1.2 供试材料
(1)益欣荣Ⅱ土壤调理剂:台湾益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登记证号“农肥(2018)准字10350号”,执行标准“Q/FJDS053-2018”],外观为灰白色固体颗粒,主要技术指标为CaO+MgO≥44%,pH为8.0~10.0。
(2)肥料:45%(N∶P∶K为15∶15∶15)普通复合肥。
(3)作物:水稻,品种为宜香16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7 m2,长10 m、宽2.7 m,小区之间筑高×宽为30 cm×30 cm的田埂,保证不串肥,串水,区组间留50 cm通道,便于田间观察。各处理设置如下,处理1(CK0):不施肥;处理2(CK):习惯施肥(施普通复合肥30 kg/亩);处理3:CK+益欣荣20 kg/亩;处理4:CK+益欣荣40 kg/亩;处理5:CK+益欣荣60 kg/亩。
试验前、水稻收获后分别取土样检测土壤pH、交换性铝、有效锰、盐基饱和度等。水稻分蘖期、收割期等重要生育期开展相关性状调查,收割时按小区单打单收,计实产。
1.4 试验过程
2020年3月21日播种,采用塑料棚保温旱育方式育苗;5月18日移栽,移栽规格为27 cm×20 cm,亩密度12345蔸;移栽前按处理设计施入肥料及益欣荣,处理1不施;5月23日,用细土拌除草剂撒施防除田间杂草;移栽后10 d发现稻水象甲危害,用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防治。10月13日收获,按小区计实产。
1.5 数据统计分析及样品检测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结果作F检验,处理间差异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土样相关指标检测方法见表1。
表1 稻谷及土样相关指标检测标准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水稻产量结果分析见表2,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与处理顺序号刚好相反。各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增产14.24%~26.21%,试验田基础地力高,贡献率在79.23%~87.54%之间。亩增施20 kg、40 kg、60 kg益欣荣分别比习惯施肥增产稻谷23.3 kg/亩、37.2 kg/亩、46.3 kg/亩,增幅分别为5.28%、8.43%、10.48%。对各处理水稻产量作方差分析,并用新复极差法比较处理间的产量差异。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区组间差异不显著;施肥处理相比不施肥处理水稻增产极显著,亩增施益欣荣20 kg以上时,产量比习惯施肥增加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
表2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分析
用Excel拟合益欣荣用量与水稻产量(不施肥处理未纳入)的一次、二次、三次回归函数(图1),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3*、0.9995**、1.0000**(df=2时r0.05=0.950、r0.01=0.990)。利用二次回归函数求最高产量益欣荣用量(最佳经济用量)及水稻最高产量(最佳经济产量),结果为:Xmax=-b/2a=81 kg/亩、Ymax=494.5 kg/亩,X最佳=(Px/Py-b)/2a=39 kg/亩(Px=益欣荣Ⅱ单价2元/kg、Py=水稻单价3元/kg)、Y最佳=480.6 kg/亩。
图1 益欣荣用量与水稻产量回归方程拟合
不同处理亩收入在1160~1464元之间,忽略劳动力投入的变化,增施益欣荣增加投入40~120元/亩,比习惯施肥增收70~139元/亩,净增收19~32元/亩,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增加的产出和投入比在1.16~1.75之间。从经济效益来看,亩施用益欣荣20~40 kg较合理(表3)。
表3 不同处理效益分析(单位:元)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进行田间观察,各处理间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变化。6月30日分蘖末期调查水稻的基本苗、功能叶长(倒3叶)、株高;10月10日成熟期调查水稻的株高、主穗末叶长、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指标。从分蘖末期来看,不施肥水稻的基本苗、功能叶长、株高都明显低于施肥处理;随着益欣荣用量增加,基本苗提高明显、其他2项指标也呈升高趋势。从成熟期来看,不施肥水稻的株高、主穗末叶长、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明显低于施肥处理,但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随着益欣荣用量增加,株高、主穗末叶长和千粒重略呈升高趋势,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提高明显,穗长则无明显差异(表4)。
表4 不同处理水稻经济性状
2.3 益欣荣对土壤pH的影响
土壤pH变化见图2。试验前后皆低于5.5,土壤酸化。试验后土壤pH整体下降,不施肥和增施益欣荣60 kg/亩下降程度一致且最小,为0.08个单位;习惯施肥下降幅度最大,为0.20个单位;增施益欣荣20 kg/亩、40 kg/亩,土壤pH分别下降0.15个、0.13个单位;随着益欣荣用量的增加,土壤pH下降幅度逐渐变小,有效缓解和抑制了土壤酸化。
图2 不同处理试验前后土壤pH变化
2.4 益欣荣对土壤交换性铝的影响
土壤交换性铝是土壤潜在酸的主要来源,其含量越高潜在酸度越大,与土壤交换性氢一起组成了土壤的交换性酸总量,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4]。土壤交换性铝试验后整体上升,处理1~处理5分别上升0.15 cmol/kg、0.70 cmol/kg、0.60 cmol/kg、0.45 cmol/kg、0.25 cmol/kg;不施肥处理上升幅度最小,习惯施肥处理上升幅度最大;随着益欣荣用量增加,土壤交换性铝上升幅度逐渐变小,有缓解铝过量的作用(图3)。
图3 不同处理试验前后土壤交换性铝变化
2.5 益欣荣对土壤有效锰的影响
土壤有效锰变化见图4。试验田土壤有效锰在50 mg/kg以上,含量极高[8]。试验后不施肥、习惯施肥处理土壤有效锰分别上升4.8 mg/kg、4.5 mg/kg,处理3~处理5则分别下降2.3 mg/kg、11.5 mg/kg、15.2 mg/kg;随着益欣荣用量增加,土壤有效锰逐渐降低。
图4 不同处理试验前后土壤有效锰变化
2.6 益欣荣对土壤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先检测土样的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再计算盐基饱和度。一般盐基饱和度≥80%的土壤为较肥沃的土壤;50%~80%之间的土壤为中等肥力水平;低于50%,土壤肥力较低[9]。土壤盐基饱和度变化见图5,试验田土壤盐基饱和度在59.31%~72.83%之间,处于中等水平。试验后不施肥处理下降5.35个百分点,处理2~处理5则分别上升2.29个、3.76个、6.20个、8.86个百分点;随着益欣荣用量增加,土壤盐基饱和度逐渐提高,肥力不断增强。
图5 不同处理试验前后土壤盐基饱和度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1)试验田基础地力高,贡献率(不施肥处理作物产量/施肥处理作物产量×100)在79.23%~87.54%之间。
(2)在水稻上应用该调理剂增产效果显著。亩增施20 kg以上,水稻增产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增收稻谷23.3~46.3 kg/亩,增幅5.28%~10.48%;主要通过提高水稻亩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来实现稻谷增产;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亩净增收仅19~32元。
(3)用Excel能很好拟合该调理剂用量与水稻产量的一次、二次、三次回归函数,相关系数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利用二次回归函数求该调理剂水稻最高产量用量为81 kg/亩、最佳经济用量为39 kg/亩。
(4)该调理剂对改良酸化水稻土有较好的效果。亩增施20~60 kg,可使土壤pH少下降0.05~0.12个单位;交换性铝少上升0.10~0.45 cmol/kg;有效锰多降低6.8~19.7 mg/kg;盐基饱和度多提升1.47~6.57个百分点。随着该调理剂用量增加,土壤pH下降幅度和交换性铝上升幅度明显减小,而有效锰明显下降、盐基饱和度明显上升,土壤酸化及铝毒害风险得到缓解,有效锰过量得到有效控制,肥力不断增强。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益欣荣Ⅱ土壤调理对改良酸化水稻土有较好的效果,在水稻上应用增产效果显著。建议在酸化水稻土中大面积应用,用量根据酸化程度确定,亩用量可在20~40 kg之间。可在酸化旱地及其他作物上试验、示范,以便进一步验证其效果、扩大其推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