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峡库区农业现代化转型模式研究---以巫溪县为例
2021-07-29王玲玲
王玲玲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下,乡村的发展逐渐提上日程,并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在国情农情的基础上,作出有力的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推动农民发展,农村进步,农业现代化发展[1]。
我国在1954年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现代化的农业”这一概念后,农业现代化发展就一直是国家致力的目标之一[2]。学者们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展开了众多研究,总结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并进行评价[3,4];世界已知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5,6];国内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7-11]。其中针对三峡库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比较少,涉及到巫溪县的农业研究也仅停留在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阶段[12,13]。基于此,本文研究能弥补乡村战略背景下的巫溪县农业现代化转型模式这一空缺,并期望能为三峡库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巫溪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地势起伏大,海拔139.4~2796.8m,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重庆市东北部山地众多,巫溪县处大巴山东段南麓,地形以山地为主,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不完整。全县耕地面积49300hm2,旱地占46700hm2,由于土地破碎导致每块地的平均面积在0.067hm2左右,人力和畜力是绝大部分农事活动的主要形式,农作物产量较低,与较高的生产成本形成对比,使农民入不敷出,农业效益受挤压严重,得不到提高,“三农”问题较为突出[14]。现阶段,家庭经营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形成规模效益,规模过小且分散的特点严重阻碍科技水平的进步。本文经过研究得出适用于巫溪县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为巫溪县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转型提供理论政策依据。
图1 巫溪县位置图
1 巫溪县农业发展分析
1.1 巫溪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巫溪县被称为“九山微水一分田”,全县山地面积大约占89%,剩下的11%以耕地为主,50%以上的耕地坡度大于25°,全县水域面积仅占1%。近年来,巫溪县农业生产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20年全县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7244万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总产量235793.1t,比上年增长1.9%,其中小麦、玉米、水稻和马铃薯分别增长0.38%、1.06%、7%、1.97%,大豆产量下降7%;家禽出栏量小幅度下降,畜牧业总体稳步发展[15]。在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巫溪县慢慢探索着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推行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模式,实现农企双赢。根据可获得数据,到2015年,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30000hm2,培育扶持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农户达60%以上。
巫溪地貌复杂、交通欠发达,农业生产成本处于上升趋势,农业中小型机械作业、农用物资价格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农产品售卖价格得不到提高,增长空间十分有限,这也是巫溪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生产的严峻挑战。巫溪县农业集约经营水平不高,主体上依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尚未建立起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
1.2 巫溪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耕地面积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巫溪县以发展农业为主,但破碎的地形导致耕地面积严重不足,拥有54万人口的巫溪县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91hm2,由于种地效益不高,人们放弃耕种,土地被搁置撂荒,得不到有效利用。大量的耕地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建厂而被占用,且占用的大多都是上等田地,不仅导致耕地数量大量下降,整体的耕地质量也大幅下降。
1.2.2 耕作粗放,土壤肥力不足,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农户种地而不养地,耕作方式粗放,农家施肥用量大幅度减少,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且采用的表施方法导致肥料利用率不高,大雨天易形成地表径流,肥料随之进入江河湖泊,污染水体,造成富营养化;晴朗天气下,氮肥易挥发,无施肥效果;再加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地表土壤板结、酸化,降低土壤产量。巫溪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少,地处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发展得不到基本保障,再加上农资售卖价格随着经济发展普遍提高,农业生产成本日渐上升,农户入不敷出,经济效益低下[16]。
1.2.3 劳动力老年化,科技水平较低
现在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在家劳动力80%以上为老人,只有极少量青年妇女,劳动力严重不足,整户外出务工是巫溪县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巫溪县在努力致力于发展现代化农业,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这一特性。没有重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薄弱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再加上作为劳动力的主力军与新技术的接收者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薄弱、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导致农业技术与装备得不到有效利用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得不到提高[16]。
2 巫溪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2.1 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模式分析
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演变模式形式众多,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以美日欧为代表,形成了3种各具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美国,物产丰富,地广人稀,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且价格较高,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的优势使得美国有大量资金进行大面积机械化生产,减少人工操作,刚好可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属“节约劳动型”模式;日本,人多地少,日本作为岛国土地资源稀少,为解决全国的粮食生产问题必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农作物生产率,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早,科学技术水平过硬,通过农业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新品种改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建立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合理灌溉等措施提高单位产量,使土地资源稀缺不再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属“节约土地型”模式;西欧各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状况呈现出劳动力数量与土地面积相匹配的现象,于是西欧各国在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辅助人力农业劳作的基础上,也加快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属“中间型”模式,实行物力和智力投入并举[17]。
2016年年末,我国共有农用地645126600hm2,其中耕地134921000hm2,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耕地资源稀缺,与美国相差甚远。我国本土除了东北平原的机械化应用广泛外,绝大多数农业主产区依旧以小农生产为主,大型农用机械很难推广扩散。我国以袁隆平“杂交水稻”为龙头项目,大力扶植和培育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但在总体科研水平和技术推广上,仍落后于日本;与中欧模式相比,我国农业根植于小农户家庭生产的大环境,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组织程度低,阻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8]。尽管中国早已实施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农业现代化发展仍处于“婴儿时期”,农业资源、科技与经济水平难以适应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模式;为了解决农业发展水平低、系统结构不规范、农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开发等情况,需积极探索属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这条道路很长,任务很重[19]。
2.2 巫溪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
巫溪县耕地总量小,单块耕地面积小且分散,连片大块耕地严重不足,不适于大型农业机械使用,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务农,成本也逐渐升高。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农业发展以劳动力为主逐步转化成以科学技术为主;完善市场信息搜集系统,把有限的农业资源在开发保护中进行循环再利用;逐步摆脱传统农业的标签,向现代农业发展[20]。
2.2.1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随着国家政策法律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巫溪县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将生产经营同种产品的农民、批发商、农业生产和管理公司聚集起来,组织为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使社员不再为难以得到新技术与市场交易信息而苦恼,确保社员能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并在其中得到一部分利润,一切以服务农民为桥梁来实现双方便利[21]。农村专门合作社经济组织的发展在创建专门合作社组织、促进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丰富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巫溪县作为全国贫困县,积极助推产业扶贫至关重要。成立于2012年的巫溪县兴旺药材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目前加入的会员农户达225户,辐射带动农户600户,并采用“专业合作社+扶贫户”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贫困户药增收。
2.2.2 “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
家庭农场以整个家庭为单位,劳动力来自家庭内部人员,虽然比个体农户更具有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可能,但是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消极影响,风险过大;为了减少家庭农场受损害的情况,增加农业稳定收入,农场与农场之间形成一个合作联盟,之间的紧密接触逐渐形成“家庭农场+合作社”为基础的合作模式[22]。“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使农业生产与经营信息化、产业化,组织形式创新化管理。将散户的家庭农场整合起来,克服传统农业农户分散规模小的缺陷,形成规模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场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到2016年,巫溪县朝阳镇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发展势头较好,目前运行的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共14个,大户流转可利用土地230hm2,政府组织线下收购农户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售卖,农户不再担心销路问题,而且价格还高于市场价,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并通过政策宣传,促使更多农户参与。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朝阳镇继续发展马铃薯种植、毛猪养殖、蔬菜种植等支柱产业,巩固脱贫成果,为老百姓增收致富。
2.2.3 农业产业联合体经营模式
巫溪县农村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有的地方由于没有其它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仅从过去单一结构的种植马铃薯、玉米发展到现在种植烤烟、魔芋等经济作物,品种单一,价值不高。收购价格不稳定,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遇年景好时节虽丰产,但收购价反而较干旱时期低。没有很好地发挥和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导致不能形成带动性规模化产业,且巫溪县产业化主体势单力薄,各个环节沟通纽带不强,效益不高。通过“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体经营模式,使各个经营主体各司其职,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家庭农场负责农业生产环节,农民合作社主管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龙头企业着力进行产品深加工,打造精品企业品牌[23]。同时,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对农业龙头企业和村集体、合作社等新型联合体进行培育。巫溪老鹰茶在巫溪县同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杭州茶叶研究院的合作下进行技术开发,与县供销社合作社、县农委、蒲莲镇等统筹协调老鹰茶的发展,构建标准化茶园,进一步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延长了产业经济效益。在同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主打老鹰茶为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合理规划园区管理、茶叶种植、加工、品牌销售的科学模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合了老鹰茶资源价值链。现在的老鹰茶通过企业的改进公益、提升品牌,销售价格从300元·kg-1上升到1000元·kg-1,老鹰茶产业在慢慢做大做强[24]。
巫溪县是全国贫困区,且位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上述3种模式在全县内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程度的发展,由最初的传统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农业,逐渐在全县内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加入与结合为后续龙头企业或公司的参与提供了条件,巫溪县正在逐步改进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光明前景。
3 巫溪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支持措施
3.1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巫溪县农户种地而不养地,耕作方式粗放,土地肥力下降,生产效益低下,为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顺利进行,可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经济农业,引导农民不断创新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理念;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巫溪县特有的农产品做成特色品牌,进行认证、宣传、包装,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做好巫溪洋芋、大宁河鸡、板角山羊等优势品牌的资源挖掘,发展品牌经济;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重点使用有机肥,用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制剂和新型农药助剂代替化学肥料;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养殖大户的主体责任,创建国家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县。
3.2 提高农用机械普及范围,推进农用土地规模化
机械化普及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巫溪县农业机械装备量少,农机社会服务能力较低,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土地经营分散。因此,要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山区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引进推广小微型、环保型、高效节能型农业机械装备,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总量,重视农业发展管理组织,完善基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不断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采取多种政策加速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形成一批规模经营户,为大面积实行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3.3 强化农民素质培训和科技队伍建设
由于巫溪县是经济十分落后的贫困山区农业县,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务农人员多是老人,知识层面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科技人才的缺失与队伍建设的落后导致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因此,应注重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在田间劳作时获得直接经验,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培养新型农民(熟识理论知识、掌握操作能力),也可与市、县科技特派员强强联手,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和科技示范户,推动农科专家进村入户指导。
4 结论
位于三峡库区的巫溪县具大农村、大山区于一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现代化转型难度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巫溪“三农”问题突出,迫在眉睫的农业现代化转型需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模式。因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美日欧代表的3种农业现代化模式不能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根据巫溪县农业现状与问题,得出适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农业产业联合体经营模式。需提升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机械化水平与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来保障支持巫溪县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