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格局划分浅析
2021-07-29张晓华柴华王佳璐张曹斌
张晓华柴华王佳璐张曹斌
(1.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99;2.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7)
引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1]。《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明确指出,针对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确定城乡低效用地利用、城市更新和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与布局安排,确定水土流失、水环境治理、海岸带海域修复、矿山整治等各项生态修复任务目标与布局安排,提出国土综合整治与修复重点工程的范畴、布局和时间[2]。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增加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3]。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5]。
本文主要以陕西省鄠邑区为例,分析研究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本底条件与国土空间利用情况,识别研究区域山水林田村各系统存在的问题,综合区域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研究区域整治与修复格局,确定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6],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供支持[7]。
1 研究区概况
鄠邑区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西南部,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相邻,西与周至县交于白马河,南与宁陕县交于秦岭分水岭,北靠渭河与兴平市相对而立,东北与咸阳市秦都区相接,是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副中心,距离西安主城区18km。按照《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区内的甘亭镇和余下镇属于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其它平原地区属于渭河平原小麦主产区,为限制建设区域,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秦岭山区为禁止开发区域,鄠邑区拥有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十寨沟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甘峪河秦岭细鳞鲑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渭河湿地、涝峪河湿地等重要湿地,以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为主体功能。本文主要研究鄠邑区自管区范围。
2 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生态环境本底和国土空间利用情况对研究区域的问题进行识别,生态环境本底识别包括地形地貌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与气象灾害、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地资源与土壤环境及生态功能。从国土利用结构和特点入手对国土空间利用情况进行识别。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目的是科学划定分区,确定整治方向,依据整治与修复的目标,基于研究区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区分,确定整治与修复的准则,依据准则构建分区指标体系。通过各因子评价结果及现状问题的综合分析,再与研究区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空间类规划协调衔接,最终得到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分区[7]。
2.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的方法,通过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和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确定生态环境具体的保护类型及重要分区。
2.1.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
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水源涵养量,公式:
式中,TQ为总水源涵养量,m3;Pi为降雨量,mm;Ri为地表径流量,mm;ETi为蒸散发,mm;Ai为i类生态系统面积,km2;i为研究区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j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8]。
2.1.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
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开展评价,公式:
Ac=Ap-Ar=R×K×L×S×(1-C)
式中,Ac为水土保持量,t·hm-2·a;Ap为潜在土壤侵蚀量;Ar为实际土壤侵蚀量;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S为地形因子,L为坡长因子,S为坡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8]。
2.2 农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2.2.1 整理内容
农用地整理主要包含2类,优化布局,对破碎的耕园地林地进行整理,提高农用地的集中连片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质改造,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包括旱地改水浇地、坡耕地改梯田、低等别耕地质量提升。
2.2.2 潜力测算
农用地整理潜力的测算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进行。采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手段,筛选出各行政村内可整理的破碎耕地、低效园地和林地,以及周边符合条件的闲散地等,确定可优化布局的农用地规模[9];筛选各行政村内可整理的旱地、坡耕地和低等别耕地,统计可提质改造的耕地规模。
计算各评价单元可补充的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系数,公式:
ΔS=Si×Ri-Qi
α=ΔS/Si
式中,ΔS为某行政村新增耕地面积;Si为某行政村待整治面积;Ri为某行政村耕地田坎系数,%;Qi为某行政村待整治区原有耕地面积;α为某行政村新增耕地系数,%[10]。
2.2.3 潜力分级
采用四象限法,以各行政村可整理农用地面积、可补充耕地面积为评价指标,以全域的平均值为基准,划分农用地整理潜力级别[11]。研究区共划分5个潜力级别,划分结果详见表1。
2.3 问题识别及格局划分
通过现状以及自然本底的问题识别,从山林、水域、农田、镇村角度分析问题,形成问题框架,再结合现有规划以及需要重点保护管控的生态空间,针对具体问题和特殊空间分布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潜力评价
3.1.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12],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13]。鄠邑区国土总面积的森林覆盖率为50.49%,大部分集中在南部山区,具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按照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成果可知,南部山区及山前洪积扇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区。
水土保持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水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与气候、土壤、地形和植被有关[13]。鄠邑区气候和地形特征鲜明,按照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成果,南部山区为水土保持重要区域。
3.1.2 农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1级潜力区可整理农用地规模2382.32hm2,占可整理农用地总规模的61.39%;新增耕地面积892.77hm2,平均新增耕地系数37.47%。
2级潜力区可整理农用地规模243.98hm2,占可整理农用地总规模的6.29%;新增耕地面积32.73hm2,平均新增耕地系数13.42%。
3级潜力区可整理农用地规模363.34hm2,占可整理农用地总规模的9.36%;新增耕地面积232.97hm2,平均新增耕地系数64.12%。
4级潜力区可整理农用地规模890.87hm2,占可整理农用地总规模的22.96%;新增耕地面积430.68hm2,平均新增耕地系数48.34%。
5级潜力区无可整理农用地。
3.2 问题识别
3.2.1 山林
南部中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调节功能显著。但秦岭北麓存在的直面陡坡和破碎山体影响局部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及饮用水源地上游、取水口及淤塞区域的水源涵养林建设不足;浅山区的土石山体抗蚀性差,加之山区修路、开矿、采石、建厂等开发建设的水土保持措施滞后,导致水土流失加重;研究区内现存17座已关停待治理矿山,亟待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
3.2.2 水域
地表水系发达,但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地表水和再生水利用率不高,人均用水量高于西安市平均水平;部分峪口峪道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水源地保护力度不足;河道沿途村庄、企业较多,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引发水体黑臭。
3.2.3 农田
近10a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撂荒耕地较多,导致农田利用率降低;林果与粮食争地现象普遍存在,农耕带植物错杂分布,缺乏产业布局和生产性景观的构建;基本农田保护意识淡薄。
3.2.4 镇村
受地形条件限制,区内生活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平原,城乡建设用地的留白用地较少,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不足;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高,规模偏大,山脚线以南的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农村地区工业和仓储用地254.63hm2,分布在129个村庄,分布散乱,缺乏规模化的联动发展;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生活垃圾普遍未分类。
3.3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格局
根据影响国土综合整治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差异性,综合鄠邑区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按照“山水林田村”系统修复治理要求,对遭受威胁和破坏的国土空间,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明确国土整治方向,实施差别化的国土整治措施,加强分区国土整治引导,确定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促进分区国土综合整治目标的实现。根据上述编制思路,借鉴人地系统科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鄠邑区生态问题,从“要素—景观—系统”角度构建生态修复总体格局,把研究区整体分为3个部分,生态功能维护区、生态修复区和国土综合整治区。其中,生态功能维护区包括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土综合整治区包括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国土综合整治区和矿山生态修复区。
图1 整治与修复格局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根据鄠邑区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用地整理潜力分析、现状问题识别和现有规划,针对具体问题和特殊空间分布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功能维护区、生态修复区和国土综合整治区。由于数据获取不全面,本研究在农用地整理上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并将自然保护区根据功能不同赋予不同保护方向,所以选择的评价指标相对单一,仅为研究区域的整治与修复格局的划分提供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