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7-29许开武
许开武
(甘肃省嘉峪关市中医医院,甘肃 735100)
湿疹为常见瘙痒性皮肤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病区域极度瘙痒,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2]。盐酸左西替利嗪虽可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复发率高,整体效果不理想。湿热型为湿疹常见中医证型,中医认为湿热型湿疹由体内湿热毒素所致,治疗应以祛湿解毒为主。清热除湿汤可清热解毒、除湿、祛风止痒,对改善湿热型湿疹患者临床症状应用前景良好[3-4]。基于此,选取本院78例湿热型湿疹患者,分析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8例湿热型湿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为23~65岁;平均年龄(38.53±3.21)岁;病程6~20 d,平均病程(13.86±2.35)d。试验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为31~68岁;平均年龄(43.81±3.57)岁;病程7~20 d,平均病程(13.01±2.12)d。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5]中湿疹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湿热证诊断标准;③心脏、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④无相关治疗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伴有免疫性疾病患者;③意识不清或有精神疾病患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5 mg/次,1次/d。试验组予以清热除湿汤治疗,药方组成:生石膏20 g、黄芩10 g、栀子10 g、生地10 g、苦参10 g、白术10 g、荆芥10 g、防风10 g、车前草10 g、茯苓15 g、徐长卿15 g、白鲜皮15 g、生甘草5 g,水煎取汁300 ml,1剂/d,分2次口服,早晚饭后30 min后各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其他药物,忌烟酒,保持良好作息及生活习惯。
1.3 疗效评估标准 中医证候积分为湿疹区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总和。痊愈: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5%;显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60%~95%之间;有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59%之间;无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痊愈、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效果。②比较两组湿疹区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采用EASI对红肿、皮疹、表皮剥脱等症状严重程度量化评分,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总分越高严重程度越高。无瘙痒为0分;偶尔有瘙痒但无需用药为1分;间接性发痒且影响患者睡眠,需药物治疗为2分;剧烈瘙痒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为3分。③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比较两组腹泻、口干、头晕发生情况。④药效学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γ)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s) 分
与治疗前同组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与对照组(17.9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2.4 两组治疗前后IFN-γ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FN-γ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IFN-γ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IFN-γ水平比较(±s)pg/m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IFN-γ水平比较(±s)pg/ml
与治疗前同组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
3 讨论
湿疹是由皮肤产生皮损并引发过敏性炎症的瘙痒性皮肤病,过敏体质人群居多,无显著发病季节,但多在冬季复发[7-9]。常规西药多以盐酸左西替利嗪进行治疗,可缓解患者过敏等临床症状,短期虽有一定成效,但具有复发率高等不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中医认为湿热型湿疹是由禀赋不足、体内湿气氤氲、内生湿热所致,治则清热除湿止痒。清热除湿汤中黄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凉血、祛湿解毒之功效;防风性微温,味辛、甘,有清热燥湿、止痛止痒之功效;苦参性寒,味苦,可减上焦之火;荆芥性微温,味辛,可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生甘草能调和众药,共奏清热祛湿、解毒止痒作用[10]。本研究针对湿热型湿疹患者采取清热除湿汤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P<0.05),说明该治疗方案可提高临床效果。
本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后,两组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清热除湿汤可有效降低湿热型湿疹患者的皮损面积,减缓瘙痒。分析原因在于清热除湿汤中黄芩含黄酮类化合物,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可提升免疫细胞功能;苦参由多种生物碱组成,通过水煎可起到抑制皮肤真菌的作用;白鲜皮中含有黄柏酮、白鲜碱等化学成分,可缓解湿热型湿疹患者体内细胞失衡状态,强化肌体免疫能力,改善皮损症状。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与对照组17.9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该用药安全性较高。此外,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IFN-γ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清热除湿汤中生甘草对抗过敏及抗炎有显著效果,白鲜皮有抗炎和减缓发型变态反应的作用,联合应用可强化药理学效果,加快疾病改善。
综上所述,采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湿疹患者可提高临床效果,减轻临床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且药效学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