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高校内部主体改善研究

2021-07-29张瑞丹

科技视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哈贝马斯学习效果

张瑞丹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1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概述及其应用探讨

哈贝马斯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后法兰克福”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哲学思想及理论体系深受世人关注,对当代社会现代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现代社会生活中暴露出来的技术盲目崇拜、交往物质利益泛化等现象, 他认为唯有通过限制系统过度膨胀、重视对话协商、改善道德规范等措施,才能使社会再次实现合理化[1]。 哈贝马斯打破了近代西方哲学强调主客二分法以及单个主体中心理性发展,开始重视交往间性(互主体性)及交往行为合理性,提出了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沟通为媒介、以交往行为为核心、以交往合理性为目标的交往行为理论,期望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理性指导人们的行为,以此达到社会的合理现代化。 交往合理性是以达成共识为目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是一种情境化的理性[2]。 深入研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为人们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支撑,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内部改善行为关系的必要性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包含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3],本文主要研究如何从行为关系的改善入手,建设行为层面高校质量文化。 高校作为一种特定阶段的教育形态的机构,其环境相对独立,而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一个过渡,高校又必须与社会适度融合。 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高校内部主体主要为教师、学生、高校管理人员等,各类主体间的行为发生构成高校运行发展的基本形态,虽然各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但却拥有共同的质量愿景——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过程主要依托于教—学这一过程载体,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质量过程监控主要由学校行政部门,一般是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进行;所以高校内部各主体既彼此共生又相互制约,研究主体间行为交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4]。

目前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质量存在一定的不满和质疑。2018 年6 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发布《成都宣言》,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学理论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研究视角,为高校突破内部困境提供依据和思路。 通过分析探讨目前高校内部主体间的关系困境及其特点,依托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构建合理对话,共生理解的局面,重建高校内部各主体之间行为关系及合理存在,促进行为层面的质量文化建设。

3 高校内部主体关系困境特点

3.1 行为关系的工具理性特点

高校内部工具理性的膨胀致使主体间行为意义的丧失,是导致高校内部管理低效的原因之一。 工具理性决定主体行为向短时化、简单化、机械化趋变,并逐渐演化为片面的、功利性的活动。 重视功利性目的的达成,简单地追求结果导向,忽视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意义。 王青等人在关于情感对教师身份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中也指出,教师沮丧感的产生主要在于学校的制度将教师视为职业化符号,忽略了个人的人性与情感。 不仅是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管理行为和学生管理行为,都突出了这个特点。 例如,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行为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监控,其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评价。 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机意义已不再单纯的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而是兼具应对考核及育人的多面复杂动机;教师不再单纯考虑其行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是趋向于短时内如何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监控中完美表现和如何获得学生的高分评价。 随之发生的是教师面对教学质量监控而采取的规避惩罚的不当行为,以及学生评价中的不实评价。 在某校进行的一项 《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因素专项调查》中,回收19 487 份有效答卷,其中52.06%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不完全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客观真实反映;23.94%的人认为存在代评教现象;34.18%的学生认为存在趋高评价 (因教师刻意引导或者其他原因, 导致评价分数高于应得分数);25.6%的学生认为存在趋低评价 (因恶意评教或者报复差评等原因,导致评价分数低于应得分数); 但69.06%的学生认为学校学生评教体系基本合理。 这表明即使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但是因为评价结果的功利性导向,依旧改变不了评价结果的非客观性及教师主体对评价结果的不信任。 完善高校内部对教师的评教,其重点不再是如何完善评价体系,而是完善评价制度,充分考虑制度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作为能动个体的特点。 因此,必须重寻评价的意义,改变评价的方式,寻找存在工具理性之外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交往合理性,如何更深层次激发主体行为朝向最终意义生成是人们建设科学性教学评价必须思考的问题。

3.2 行为关系沟通匮乏性特点

交往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5]。 交往行为关系一般包含双重或多重主体。 教学过程是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稳定的、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 沟通在行为关系确立及良好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事件最终实现意义达成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沟通在教学活动目标达成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近些年,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生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教师数量在短时间不能充分满足小班教学的要求,所以目前高校教学活动与初等教育活动相比, 其师生沟通存在明显匮乏性特点。 大班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师无法同时满足课程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双重要求,无法实现针对学生需求的个性反馈。 另外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由于科研任务的压力, 暂时达不到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即时反馈。 沟通的匮乏阻碍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在某校进行的 《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因素调查》 中发现60.55%的学生认为其学习成绩因为课程教师的要求而受到影响程度很高;这说明学生认可教师的行为互动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良性影响。另外74.2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加大出勤率的考核;79.08%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学生在学习效果达成上期待与教师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沟通。 缺乏对话意识,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目标达成受阻的重要原因。

3.3 行为关系的非真诚性特点

行为关系的非真诚性特点普遍存在于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 教师及其教学行为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对象,而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因为其被管理、被监控,而是因为其被发展。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侧重于重视管理体系是否全面,重视考核方案是否详尽,重视教学监督体系是否完备,而非关注如何管理才能促进教师持久的发展,于是行为关系的不合理促生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非真诚的对话行为。 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和发展,而不是防范非恰当行为。 人们恰恰本末倒置,把管理的重心全部放在防范上,而忽视了管理的根本意义是促进教师发展。 高校教师一般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结构相对稳定的同质性群体,教学行为是其在稳定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自觉行为,行为目的明晰,行为方式相对固定。 即使弱化行政管理的教学监控,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以某高校为例,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教学形式全部改变为线上教学,在线上教学质量监控还未开展的情况下, 某校对线上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95.29%的学生认为根据本学期教学计划和课表,截至目前所上课程(实践实验课除外)都按时实现网络教学,31.17%的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网络课程建设情况非常满意,50.62%的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网络课程建设情况很满意, 仅有1.02%的学生表示授课教师没有通过设计测试以及布置课后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掌握情况。 这些数据表明教师教学行为受到管理部门的影响的因素很小。 教学管理应充分追溯管理的意义, 以真诚的对话行为建立良好的教管关系,从而避免管理烦琐沉重,教师怨声载道的局面。

4 高校内部主体行为关系改善策略

4.1 弱化工具理性主导地位

工具理性的概念, 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它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为主体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其行为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工具理性在高校内部的主要表现存在于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其结果是削弱或吞没了主体间合理的相互作用,即交往行为的合理作用。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来看,高校主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应是价值性交往与工具性交往的统一,应引导工具理性服务于价值理性。 高校内部应打破行政化严重的局面,倡导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应对管理行为片面追求效果和功利的行为进行深思。 从教师职业发展、个人生活等多个层面重视被管理者个体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促使管理效果最优化。

4.2 重视交往行为对话意识

哈贝马斯指出,在人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言说者要遵守三种有效性要求:真理的有效性要求、正确的有效性要求、真诚的有效性要求[6]。 在哈贝马斯看来,只有交往行为能够满足以上三项有效性要求,并且以“语言作为直接理解的一种媒体”和作为由符号协调的互动,沟通行为在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7]。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其他主体之间,沟通都在交往行为发生中占据重要作用。 打破高校内部主体间沟通匮乏的困境必须依赖制度约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导师制(导师联系学生)、师生座谈会制度等,定时按照惯例面对面沟通;其次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托信息技术,随时随地沟通。 在某高校进行的 《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因素专项调查》中发现,关于在线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43.97%(占比最大) 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一般;42.34%(占比最大)的学生认为在线课程中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课程学习效果很好;61.62%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网上自主学习部分学习效果差,未进行真正的学习。 混合课程较之纯在线课程学习效果要好,二者明显的区别在于教师是否更多地参与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是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及时的、准确的、有效的沟通。 学生把在线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自主学习效果差,因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无教师的参与和沟通。 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授课方式,都必须建立重视沟通的行为关系。

4.3 回归行为发生价值本意

教学管理要回归发展的本意,教师教学也要回归育人的本意。 教学管理应凸显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弱化教学监控的重要性,保障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在合理的行为关系建立和发展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8]。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即在于此,提倡课堂思政打破了教学与育人相互孤立的局面,关注了教育的原生意义,促使教师突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技术理性的单一追求,转而思考人文理性的育人功能。 在课程思政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后,学校进行了一项专项调查发现,93.6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基础课中融入立德树人教育对其影响很大,91.5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基础课中融入立德树人教育很重要。

5 结语

良好的行为关系是行为层面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 突破目前高校内部行为关系困境,必须摆脱单纯的工具理性的主导,突出价值交往的意义;有效的交往行为必须以有效的良好沟通为依托;追寻行为发生的动机和行为本意是良好行为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高校内部必须重视各类主体人文精神价值和情感生成, 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丰富主体间沟通,并在行为发生中不断强调行为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哈贝马斯学习效果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莲心宝宝有话说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