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流动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7-29汪倩菡徐梦杰马宾赵勇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生代流动农民工

汪倩菡,徐梦杰,马宾,赵勇

(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及以后,在城市参与非农业工作超过6个月的,户籍地在农村,却居住于城市的劳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力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7 425万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比2018年增加159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7.8%,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他们并未获得和城市工人相同的待遇和权利,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状态。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文件,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有序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打破体制机制阻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2019年4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50年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全面融合。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强调提高流动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其在城市便捷落户,确保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顺利完成。

本文以流动人口数据平台公布的2016~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从职业流动的角度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制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政策提供依据。

1 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早期侧重于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含义和障碍的理论层面研究,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分割制度是公认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根本障碍。后续研究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的测度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和质量的衡量指标及其测量等方面。当前学者们大多采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来测度城市融入水平,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心理资本等角度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展开研究。人力资本方面,研究认为年龄大小与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依赖程度正相关,与城市融入水平负相关;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等对城市融入有积极影响;文化程度越高自身适应能力越强,对城市更有归属感。社会资本方面,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因素对城市融入有着重要作用,社会网络越广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越多。较高的社会认同和信任减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距离,促进其城市融入。在心理资本方面,人际主动性、价值观等因素也影响其城市融入水平。同时,三种资本具有协同作用,共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现阶段大部分有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研究主要着重于职业流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是水平流动,具有就业质量低,职业流动频率高等特点。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储蓄、受教育水平以及职业价值观等是影响职业流动的重要因素。此外,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影响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对两代农民工的影响程度皆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于上一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更为频繁,在城市落户的意愿更强烈。两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大,同时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

综上,现有研究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分为经济、社会、心理融入三个维度。其中,经济融入作为农民工立足于城市和市民化的基础与农民工的就业和职业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职业流动对其社会和心理融入也存在影响。但是,有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和城市融入的关联研究比较少。本文从职业流动的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方法,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视野。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与城市融入问题分析

2.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问题分析

2.1.1 职业流动频繁

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新生代农民工中职业流动2次的占28.4%,比2016年提高了14.3%,流动3次的占12.4%,流动4次及以上的占10.4%,分别比2016年提高8个百分点,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愈发频繁。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2017年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人数仅占52.7%,虽然相比2016年提高4.8%,但仍然有31.9%的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稳定得不到保障。

表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次数(单位:%)

表2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单位:%)

此外,有37.3%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近些年找工作的难度增加,40.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自己难以找到稳定性高的工作。综上可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繁,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进一步导致其就业不稳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可替代性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找到稳定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近些年,新业态模式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事灵活就业,“短工化”趋势加剧。频繁的职业流动,既不利于他们在城市建立稳定的社交网络,与城市市民形成良好的长期互动,也不利于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提升身份认同感并接受城市的主流价值观念。

2.1.2 就业层次低,就业质量差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以及居民服务、修理等从业门槛较低行业。同时,就业单位的性质单一,超过七成的农民工是个体工商户或者就职于私营企业,近10%的农民工甚至没有就业单位。大多数人作为基层员工,主要从事简单重复性的生产和服务工作。2017年新生代农民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略有提高,但整体就业层次仍然很低。

表3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行业(单位:%)

表4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单位性质(单位:%)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与率低,农民工工作福利较差。一方面是因为有关监管不到位,部分企业出于人力成本考量,不愿为农民工支付保险。另一方面,农民工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淡薄,不懂得如何保护自身利益。同时,由于农民工普遍工作不稳定,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农民工对长远社会保障利益关注不够,更愿意维持当下的收入。

2.1.3 纵向职业流动渠道狭窄

纵向职业流动是指与个人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职位或工作层次的变动。对于新生代农民来说,纵向职业流动主要体现在从事管理或技术工作的比例以及收入的变化上。表5的数据表明,2017年与2016年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单位负责人或从事管理工作的比例只提高了0.1%,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也只提高了1.3%;而有近80%的人收入没有增长。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纵向职业流动渠道狭窄、流动率也很低。

表5 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职业(单位:%)

表6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参与率(单位:%)

监测调查报告指出,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少。2017年,只有33.7%的农民工接受了非农专业技能培训。虽然2017年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与2016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工不足20%,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在收入变化上,与上一年同期相比,2017年29%的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减少,50.8%的农民工月收入基本不变,仅有17%的农民工表示月收入有所增加。

图1 2017年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的同比变化情况

表7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单位:%)

相关研究表明,受正规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农民工获取社会声望较高的工作,也越有利于提高收入水平和工作职位。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数单位借助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也较低,在职业选择及发展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新生代农民工整体人力资本质量较低,缺少职业和生产技能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同时,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制约了其职业发展,导致农民工职业纵向提升渠道狭窄。

2.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分析

2.2.1 经济层面:相对收入较低

表8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收入较低,近半数的农民工月收入集中在2000至4000元,月收入4000至6000的农民工占比22.9%,6000元以上的占12.6%,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2.9%,可见农民工收入不仅较低而且增速缓慢。在住房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4.5%的人买不起房子,2017年自购住房比例比2016年提高1.8个百分点,但仍然只有19.6%。超过60%的新生代农民工租住私房,居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占1%,与上一年相比变化甚微。

表8 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单位:%)

表9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性质(单位:%)

随着城市物价上涨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重。此外,基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优惠政策只有少部分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很难享受到与城市职工平等的薪酬水平和社会保障,“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现象屡屡出现。经济融入作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础,如何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待遇,解决农民工购房和落户难题,成为实现其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碍。

图2 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来往人群

2.2.2 社会层面:社会关系网络狭窄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业余时间主要和同乡的来往最多,占37.4%,12.5%的农民工主要与其他外地人来往,19.9%的农民工很少与人来往。在获取工作方面,农民工主要依靠朋友、同乡等熟人介绍,以互联网和社会媒体作为获取工作主要途径的农民工分别仅有5.9%和2%,说明农民工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会媒体的就业作用,通过社会中介和政府部门获取工作的分别占2%和0.7%,说明新生代农民的社会网络比较狭窄。

调查显示,92.2%的农民工在本地没有参加过工会活动,90%以上的农民工基本不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参与过同学会和老乡会的农民工分别占27.2%和24.1%,相比于其他活动参与率略高。

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愿意维持原始人际资源,在面对困难时通常寻求亲戚或老乡的支持,与城市居民间的社会交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和隔阂。其次,社会组织参与率低,但参与同学会、老乡会的比例略高于其他组织,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受熟人社会的影响严重,接触的社会网络狭窄,不善于参加团体组织的各项交流活动,难以获取更广泛的人际资源。另外,新生代农民工与工会相脱离,处于工会组织的管理盲区,既无法发挥工会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作用,又增强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隔阂。

2.2.3 心理和文化层面:身份认同感低

新生代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界定十分矛盾。一方面,9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喜欢并关注现在居住的城市,80%的农民工基本能够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为了自己个人发展和子女教育他们迫切希望融入城市,愿意成为其中一员,也认为本地人愿意接纳自己。另一方面,家乡的风俗习惯对他们来说短期内也难以舍弃,28.6%的农民工不认同或完全不认同自己是本地人。

图3 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工作的主要途径

图4 新生代农民工在本地是否参与以下活动

表10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和心理融入情况(单位:%)

调查结果显示,45.8%的新生代农民工首次流动是独自外出工作,与配偶一同外出的只有22.8%。64.1%的新生代农民工父母均没有外出流动的经历,85.1%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年都要回去家乡,59.9%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家乡的承包地仍然由自己或家人耕种。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乡有割舍不断的联系,但却不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困难和社会交往的障碍下,难以获得足够的城市归属感与融入感,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状态。

3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对策

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无疑关乎城市化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低、质量差带来了低收入掣肘,职业流动频繁阻碍其社会性互动,职业发展渠道不通畅制约其社会地位提高和身份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面临的经济、社会、心理层面的困境,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以上分析,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问题的角度尝试破解这一困境,并给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

3.1.1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下乡,提高教育水平,严格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其次,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作用,完善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模式。在政府层面,组织统一的职业技术培训,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习得专业技术的机会,同时,为受训农民工提供补贴,保障其基本生活。在企业层面,注重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促使农民工更快满足企业要求,提高自身竞争力。在个人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参与培训的重要性,增强培训意识,保持学习积极性。最后,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其学历和思想水平,不仅仅要让农民工掌握专业知识,更要促使农民工通过学习转变其工作观念,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引导其职业规划,促进其职业晋升,进而提高其城市融入能力。

图5 新生代农民工首次同谁一起流动

3.1.2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政府应加强劳动法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不与新生代农民工签署劳动合同,不为其交纳社保的企业。同时,规范用工制度,落实农民工最低工资和最低工时保障,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状况。其次,充分发挥工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工会的组织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工会”,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在网上注册和登记并接受工会的指导,清扫地方工会无法覆盖的管理盲区;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手段及时了解农民工的需求和对工会的期望,切实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服务。最后,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让农民工意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保障实施和服务的灵活性,简化参保手续,促使社保的转移接续更加流畅,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

3.2 完善就业信息和服务平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3.2.1 建设新生代农民工用工信息的传递网络

信息滞后、信息传递不畅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建设畅通的就业信息平台,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问题的有效措施。就业信息平台要考虑就业和市场状况,及时发布最新的用工信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渠道和更优质的服务。其次,政府必须指导和监督用人单位和劳务中介机构,帮助农民工就业,同时,政府还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他们的自身能力,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尤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要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此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增强他们获取和辨别信息的能力。

3.2.2 发挥社会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与政府部门相比,社会组织在联系、服务和协调新生代农民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社会组织应该成为帮助农民工增强城市归属感的重要载体。首先,要加强宣传,增加农民工对相关社会组织的了解,增强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和信任。其次,社会组织需要切实关注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为农民工提供如技能培训、岗位介绍、就业服务、法律援助等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帮助,扩大社会组织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增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才能提高农民工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其与城市市民的互动和沟通。

3.3 培育积极的心理资本,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融入

3.3.1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求

面对完全不同于农村的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归属感和公平感,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对农民工适应城市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政府或有关组织必须成立心理援助机构,组织专业咨询队伍,指派专业人员定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积极的工作心态,提高其适应能力。同时,积极宣传,创建平等的社会氛围,促使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自信,增强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的能力,推动农民工接受城市的文明文化,并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3.3.2 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家属随迁

家属随迁能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流动和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焦虑和经济压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家属随迁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让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无忧搬迁。在户籍问题上,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结构对权利不平等的影响,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政策。在住房问题上,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住房补贴金额,拓宽住房保障的覆盖范围,降低保障性住房的申请门槛,改善其居住条件。在子女教育上,放宽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接受公立教育的准入条件,简化相关手续,放宽户籍对中高考的限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发挥家属随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和情感归属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新生代流动农民工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员请就位
流动的画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辽源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