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指导下“养植”课程实施的研究

2021-07-28金丽婷

科技资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课程策略

金丽婷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所反映的教育思想内涵,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最终养成自主全面发展的能力。该文主要从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出发,剖析其本质内涵,结合幼儿园开展的“养植”课程为例,概述了幼儿园“养植”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了“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理念与“养植”课程的内在联系,探究了如何在“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指导下开展“养植”课程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 “养植”课程  路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4(a)-0136-04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iv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Thought

JIN Liting

(Jinjiaba Kindergarten,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215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reflected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by themselves, and ultimately develop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Mr. Ye Shengtao'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kindergarten'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 of "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 and the curriculum of " cultivating planting "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 and explores how to carry ou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curriculu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thought.

Key Words: Teaching is about not teaching; "cultivation" curriculum; Path; Strategies

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正确地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帮助学,而不是代替学;讲是指导练,而不是代替练。教师不仅讲解理论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培养其分析问题、探索实践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与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乐学、善学、会学、学会”[1]。

1  幼儿园“养植”课程实施的现状

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地处农村,园内拥有一个梯田式旱植园、水植园、戏水池、玩沙池、荷花池、飞禽园、水禽园、家禽园等一体化的生态园。为幼儿亲近自然,接触动植物提供保障。教师们利用园内丰富的资源,均衡本地优势,尝试开发“养植”课程,幼儿通过参与饲养与种植活动,有了很多观察、发现和探究动植物的机会,获得了丰富的种植和饲养动植物的经验,使得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相应得到发展。该园的“养植”活动课程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绿化或饲养动物,而是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该园的“养植”活动课程不是为了好看、好玩,而是为了幼儿的发展[2]。

1.1 “养植”计划的制订

教师将“养植”活动与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根据各班幼儿的兴趣挖掘出最具代表性的动植物资源,将这些动植物作为“养植”活动的重点观察对象。“养植”对象确定好后预设了3个年龄段的“养植”课程目标、“养植”主题活动目标和每个环节具体的目标。教师制订班级“养植”活动计划表,包含动植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功用、教育价值等。计划表中详细写明活动中教师需要做什么,幼儿怎么做,如何利用家长资源。

1.2 “养植”内容的选择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选择“养植”对象的第一准则。通过向幼儿与家长发放饲养种植意向调查问卷,汇总出班级幼儿最感兴趣的动植物。最后根据该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养植”对象。通过探究动植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功用价值等挖掘出不同动植物所呈现的关键经验。

1.3 “养植”过程的优化

该园所开展的“养植”活动课程都是贴近幼儿实际生活和学习的。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幼儿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表征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参与“养植”课程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应该以幼儿自发的探究点为基础,分析幼儿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预设,让幼儿能循序渐进的有所发展与收获[3]。幼儿只有通过不断地推理和尝试,最终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获得有益经验。

2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理念与“养植”课程的内在联系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和研究,但大多都停留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上,针对幼儿园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该园在虞永平、张晗等各位幼教专家的引领下,开始对幼儿园“养植”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养植”课程作为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充分关注幼儿的生活和经验、行动和思维、体验和感受,“养植”活动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完整呈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建构过程,正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践行。

2.1 厘清“养植”课程的内涵及价值—— 顺应“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理念

“养植”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中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他们所熟悉的动植物为载体,谋求自然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整合、谋求幼儿与社会经验全面协调发展的课程,是促进儿童对自我、自然之间认识与体验的课程,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门新兴课程。

“教是为了不教”是指在“养植”课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比较、记录、讨论、实验等形式,充分表现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体验、自我行为、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负责,完整呈现幼儿探究动植物的自主学习建构过程。例如:在“饲养泥鰍”的课程活动中,幼儿借助身边常见的篮子、袋子、勺子、筷子等工具,通过亲自实践,发现用篮子抓泥鳅速度最快,用袋子比较慢,而筷子是夹不住滑滑的泥鳅的。在探究如何抓泥鳅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有益经验。幼儿通过参与“养植”课程自然习得了自主学习的技能,从而促进幼儿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深入理解,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2 挖掘适宜的“养植”课程的内容—— 融合“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理念

该园所开展的“养植”课程活动都是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突破口,根据3个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为幼儿筛选出适合本班幼儿开展的“养植”活动课程。“养植”课程是活的课程,虽然教师会提前预设好课程的方向和环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会有“新的点”产生,有新的问题萌发,使之偏离之前的“养植”方案。这时候,教师需要顺应幼儿的兴趣点来开展不同的活动,灵活转变方向,使“养植”课程真正为幼儿服务,成为幼儿的课程。例如:中班“饲养小蝌蚪”的课程故事,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入手,通过观察发现小蝌蚪腿和尾巴的变化过程,当大家还沉浸在小蝌蚪神奇变化的过程中时,水缸里偶然出现的不明物让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幼儿有了新的兴趣点,使得课程的方向发生了转变。“不明物”是死掉的小蝌蚪还是小蝌蚪蜕皮了?经过了讨论猜想寻找事情的真相的过程,幼儿幸运地观察到小蝌蚪蜕皮的过程,否定了之前“不明物”是死掉的小蝌蚪的猜想,发现原来小蝌蚪有蜕皮这个生理变化过程。紧接着教师挖掘出适合该年龄段幼儿探究的话题,引导幼儿开展了“小蝌蚪会吃掉自己的产物吗?为什么?如何饲养小青蛙”?“小青蛙死亡的原因”等多个探究活动。在开展“养植”课程时,教师应注重运用叶圣陶教育思想,力求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3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指导下教师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养植”课程源于自然,这就决定了实施课程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场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养植”课程,教师还要充分挖掘身边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种植和饲养的各项活动中来。对幼儿而言,在多样化、多方式的“养植”活动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活动过程,使得幼儿获得自我学习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探索“养植”课程实施的路径——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理念

3.1.1 自然情景中学习

大自然中处处是教育,幼儿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环境中自然地探索动植物,是“养植”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该园在开展“养植”课程活动时紧紧抓农村幼儿园的优势,把广阔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本地社会资源搬进课堂里,让幼儿更好地感知自然现象、地理地貌、文化历史及特产工艺等,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的种植园和自然角。

3.1.2 集体教学中学习

“养植”课程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很多主题活动融合了五大领域的内容,所以依靠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比较集中的组织幼儿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时传统教学方式——集体教学则变成了“养植”课程实施的必要途径。

3.1.3 家园互助式学习

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家长就是该校的宝贵资源,大部分的爷爷奶奶拥有丰富的种植和饲养经验,让祖辈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传授给幼儿种植饲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养植”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开展“小羊菲菲”的活动中,可爱的小羊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让幼儿带回家寄养照顾,这时候就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协助幼儿科学合理地喂养小羊和照顾小羊。另外,教师还会请家长帮忙记录好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开设讲座请他们分享亲子种植饲养的快乐。只有获得家长们的支持,才能使我们的“养植”课程获得保障,更上一层楼。

3.2 把握“养植”课程中教师实施的策略——将“教是为了不教”思想落地

“养植”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该园不仅要研究“养植”课程的落实程度,还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不断调适。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学习特点,研究满足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多样化学习途径,探索不同年龄段幼儿参与“养植”活动方式和参与方式,教师适时运用一些方法、行为给予帮助和推进,更好地将“教是为了不教”思想落地。

3.2.1 审议“养植”课程资源的有效性

课程资源是幼儿园开展课程活动的主要来源,该园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开发了“养植”课程。“养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幼儿“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园本课程有效实现的模式[4]。“养植”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把本土资源转化为活的教育资源。例如:该园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对园所内外的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将园内外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进行统计与归类,制作出园内的资源汇总表。并对照《指南》,设计《园内资源类型、经验线索及利用》的表格。农村幼儿园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合开展课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筛选、审议选出适合该园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

3.2.2 研究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多样化学习途径

“养植”活动不仅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他们热爱动植物,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幼儿在实际感知、操作、探究、实验等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与动物植物发生互动,建构有益经验、积累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提升学习品质,最终实现了从“物”形态的课程资源到“精神”形态的幼儿经验的转化[5]。例如:课程故事“莴笋比高矮”中幼儿分别尝试通过用目测、手测、无刻度尺子、雪花片、管道积木等测量方式测量比较5棵莴笋的高矮情况,幼儿不但会模仿测量行为,使用“高、矮、多、少”等数学语言,还能主动提出运用非标准材料测量的方法(目测、手测),经老师引导后对非标准化工具进行探究,最后到非标准化单位的發现。幼儿通过5次由易到难的测量活动,一步步加深他们对于“长度”这个量的认识,从雪花片的直接测量到用管道积木的间接测量,幼儿对测量活动也有了新的认识,初步感知什么是“等长累积复制”测量法。对幼儿而言,在多样化、多方式的“养植”活动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完整呈现幼儿探究动植物的自主学习建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建构有益经验、积累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实现从“养植”资源到儿童经验的转化,最终习得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6]。

通过实践,该园教师深深体会到要真正发挥“养植”课程的教育价值,形成适合该园的“养植”课程,还需要转变教师的理念,课程要真正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此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另外,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还要更加关注幼儿的经验,强调将知识和技能还原为幼儿的实践探索过程,强调幼儿在“养植”活动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将“养植”课程做深,而不是浮于表面,只有真正挖掘“养植”背后的价值,才能把“养植”课程才能做透做活,幼儿才能真正获得发展。

幼儿园“养植”课程是一种生态、自然的课程,是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能够为幼儿带来主动、全面和有效的发展。只有融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从而不断丰富“养植”课程本土化、科学化建构的理论成果,提升对“养植”课程在幼儿园内涵与价值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震.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4):6-7,10.

[2] 苏寅珊.幼儿园种植活动价值及教育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 刘絮欣.浅谈自主性活动课程中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1):113-114.

[4] 丁雯.叶圣陶童话理论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3):61-62.

[5] 孙喜喜.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0):179-180.

[6] 吕秀云.基于生态学视野的幼儿园绿色种植课程研究——以山东省T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课程策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论下的幼儿园礼乐情境教学
Passage Four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