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野中遇见风景
2021-07-28袁娜
袁娜
《山水隔》之一 2019
曾健勇是中国颇具地位的当代水墨名家。20世纪90年代末他离开潮汕前往北京求学,2007年又到北京,成为艺术家中的北漂一族。在潮汕土壤中成长的他,骨子里的传统血脉碰上北京快速发展的当代艺术思潮,产生了跨地域、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曾健勇早期的作品以儿童肖像为主,跳脱水墨的传统主题,发展出个人独特的新水墨风格,特别善于探索精神层面的具象化,以各式隐喻与社会性符号提出思辨。他探索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提取出规则,以此来观察和表现自然,从而获得新的自由。
近年,他的创作从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场景绘画,到更为综合、宏大的“绘画剧场”,愈来愈摆脱特定题材的限制,转向对绘画本体,特别是绘画空间的研究,探讨水墨在空间中展开的可能性。
寻远纪
这次,曾健勇的个展名叫“寻远纪”,据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有“三远”的概念,他对“远”字向来很感兴趣,一直在创作中探寻自己的透视和创作规则。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直接延续传统,而是将传统转化为创作的方法。“纪”有纪元的意思,体现了时间性和历史性,凸显了这场展览在当下对他的意义。曾健勇的画里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风骨和气象,能感受到宋画的气质和文脉,他在传统山水画中,提取了一种规则,用来观察和表现自然。画面的线条和形状遵从书法的结构方式,通过不断叠加穿插,形成连续的无限空间。他试图采用这样的规则,来建构一种基于中国传统的抽象体系。
他笔下的山水偏南方风景,他说虽然后来长期居住北京,但画的山水总绕不开家乡的样子。这种在现场快速创作的方式给人一种惊喜和不期而遇的感觉。他通过这种形式,不断摸索当代艺术中绘画新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是对自然的觉悟,在对传统的继承与个人技法的运用上,有当代水墨的独特之处。在他的画面中,我们能看到传统山水的造型方式,皴擦点染均有运用,也嗅得到山边野花的芳香。在他的画里会看到大量的青山、花树、溪流,让人想到桃花源。他尝试多元的实践,以经久不衰的母题表现更为开放的思考,在他的作品里,向自然借一份空灵与幽深,风景世界自在惬意。
《东里堂》 水墨组合/《角落》 纸浆水墨
曾健勇创作山水系列,別出机杼,以《诸野》命名,在自然界中游艺,寻求启迪。“诸野”二字出自孔子“礼失而求诸野”,意思是如果礼制道德沦丧,就要到民间去访求。这个系列的作品灵感来自疫情开始时,曾健勇正在老家,他每天去河边跑步,然后回家隔离。当时,自然界与居住空间的关系,更能引发他的思考。于是,他混淆室内室外的关系,令其互为表里,既封闭,又开放。观众在这种分辨和体察过程中,从而获得新的体验。
他笔下的山水带着绿意若隐若现,山林树木刻画细致,惊鸟麋鹿描绘生动。像看到郊野小溪中潺潺的流水,像听到耳边泉水叮咚的声响,仿佛看着画面,便能走进去。画面上慵懒适意的春色符合当下时节,让都市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这一番清澈淡泊的脚下风景。曾健勇的画里体现了对水墨媒介的探索和利用。他用积染的方式在画的正反两面反复渲染,达到他所追求的迷离、脆弱、伤痕感的效果。这种质感与水墨的性质息息相关。
生活的洞察
曾健勇认为从西方的塞尚到蒙德里安,再到大卫·霍克尼,都想揭示视觉世界的本质,并建立新的规则。中国以山水画为代表的绘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建立一种规则,但是与西方艺术走向不同方向。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并使用这种规则来观察自然和表现自然,从而获得新的自由。发展出更加清晰的价值体系。
最早的时候,曾健勇因为《大队长》等少年肖像系列而为人所知,作品是源于他与儿子的童年经历,表现了一个小孩在一个群体里面的精神状况,描绘了一批学校里面最优秀但是不开心的孩子。后来他尝试雕塑与水墨结合,立体作品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打开了水墨在空间中展开的可能性。人物形态、情感延续平面作品中的表达。
《诸野之滨》
2011年开始,宗教和寓言成为他绘画的重要主题。可以看到大尺幅风景画和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绘画。他试图从自然景观和以往的宗教叙述中为当代生活找到更多可能性。因为他出生在广东澄海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祖父和叔祖都是牧师,宗教在他的人生中有着特别的体验,也使他的思考和创作充满了复杂的矛盾性,在其作品中能看到明显的痕迹。在近两年的创作中,他更关心形象和形象之间的关系,它们在实际空间中的位置,以及在象征意义上如何形成映射关系,在作品中构成互文关系。《东里堂》用多种水墨形式构建空间作品,墙面上各种元素有着结构性的关系,嬗变为实体的存在,白墙消失成为虚空。“东里”是艺术家的家乡,那里的教堂称为“东里堂”。他运用绘画与拼接使这件作品完整,画面与空间紧密结合,随着观众脚步移动,自然景象也在移步异景中逐渐映入眼帘,宛如走在建筑庭院,自然风光像在窗口中若隐若现。他巧妙地营造了空间层次,用自然山水与片段式的框景空间结合,营造了观赏美景的不同方式。让人倍感舒适与惬意,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沐浴。
一件名为《是此刻成为过去的时候了》的作品呈现了人与山水结合的几个场景片段。仿若归途的画面,留下了很多互为关联的线索,男孩手中的长矛是否指向一片莫名之物?建筑后面飞来一块石头,循着轨迹是否会落在池塘里?人物手里拿的是圣经吗?他是否要归家?长矛和黑烟是否暗示有战事发生?这些带着暗喻的线索指引着观众的视线,你会发现,这幅画没有那么“和谐”,他画了很多妖艳的,有点邪恶的事物,像骨头、肠子、胃、血管等,我们会幻想战争年代,或者看似美好事物下暗流涌动的世界,体现了一种对抗的过程。《山水隔》等系列作品,展示了郊野风景美的一面,在他的作品中最多的是对创作的多元媒介、多种并行的过程以及和空间的结合造成的诸多问题的探讨。
因此,他的艺术有别于传统趣味的独特美感,他用新水墨方式创造了一个中国古典桃花源式的水墨图景,在景色的描绘上细腻入微,使画面的真实感和空间感更为浓烈,如同午后暖暖的阳光带着温柔的风轻轻吹拂着盛开的草木花卉。也让我们在这一方画纸上感受生动盎然的春意,来回应心中对暖意的向往。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