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鉴赏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探讨

2021-07-28张荣

教育界·A 2021年2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初中文言文

张荣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的必要性,根据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提出了解韵律美感、欣赏优秀语句、感受文化意境、明晰多重风格、体察人格美感及感受诗文意象等六项开展审美鉴赏的有效价值。中学生在掌握了多重美學内容后,能够提升审美能力与语言赏析能力,继而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审美鉴赏;初中文言文;韵律美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进与更新,文言文中的审美鉴赏教学已变得愈发重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段落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有着优美的语言与深刻的寓意。中学生若能加强对文言文的审美鉴赏,其审美情趣与民族认同感都会获得极大增强。

一、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一方面,针对初中文言文采用审美鉴赏教学,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教学方式正逐渐被摒弃。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其语言叙述方式与表达方法有些晦涩,若不能利用审美鉴赏提升中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削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学习动力,难以有效提高其文言文学习水平。

另一方面,开展审美鉴赏教学能使中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在传统教授方式下,不仅传授知识的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的角度也没有太大变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及想象力等。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鉴赏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首先,相较于新课标中的要求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产生些许问题。当前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剖析与深挖文言文中的形象美、结构美与语言美等,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展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如叙述方法与表达方式等。由于其语句难以理解,教师如果没能采用正确的教授方法,将极难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单一的授课内容与角度增加了学习难度。在学习文言文期间,仅通过简单字句,中学生难以体会到此类文章的情感,更难提升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语文综合素养较难得到提升。

再次,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方法上也不够全面。虽然新课程改革中列出了每个科目的对应素养,但只注重结果的应试教育仍存于教师大脑中,填鸭式教学法难以适应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主要教学模式为对照译注,仅解读文章中的特殊句式与重点字词,没能注重文章的整体性,在分析其结构形式的同时,没能带领学生领悟与体验文言文中的形象美。当教师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文言文时,会增强学生的排斥心理。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行审美鉴赏的有效价值

(一)更好地了解韵律美感

在阅读古诗时,中学生应时刻感受其韵律美感。具体来说,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应熟悉该文中的文字,并能够流利地阅读全文。比如在学习《卖炭翁》时,学生需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在阅读过程中将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出来,查询读音、字义,经过长时间阅读,找到该诗歌的韵味。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发挥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将节奏感较强的句子找出来,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其特征。若学生较细心,就能发现相邻的两个句子存在对称性,字数相同,带有较强的节奏感。此外,教师要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含义,使其明晰动词、介词等词汇的不同用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其文言文素养。

一般来讲,语言的学习大多以读为主,诵读古诗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应找准朗读节奏,将节奏的长短、轻重、高低标注出来,要随时关注声音的状态,如松紧、虚实、明暗等。第一遍由教师朗读并进行标准化示范。在学生朗读期间,不同的学生会带有对应的节奏,通过不断地深入理解,使声音与节奏更加自然。针对诵读的语速,中学生要准确把控,包括慢速、中速与快速。当文中的情感为紧张、喜悦或兴奋时,需加快语速;较缓的语速则体现在忧郁、低落的情感中;描述与叙事类内容可采用中等语速[1]。

(二)欣赏优秀语句

通常来讲,文言文或古诗词的语句较为简洁,但能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整、简单地表达出来。中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随着语句的不同而体会出作者所勾勒出的意境,欣赏到诗词无穷的魅力,并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原出来。

比如,教师在教授《卖炭翁》前,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营造一种比较沉重的阅读氛围。在阅读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时(如图1所示),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社会的状态,穷人与富人生活形态的差别。作者仅用14个字就勾勒出一个十分形象的卖炭翁形象,其既带有普通民众的普世价值观念,心忧天下,又因自身能力所限而不得不以卖炭为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比较经典的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标注出来,并在课后反复吟读,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也可搜集与其性质、背景相关的诗句,并在课堂中让学生间进行诗词分享,获得更多优美的诗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2]。

(三)感受传统文化的意境

在中学开展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适时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优美意境。具体来说,造景法,即情景设置法,属于较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与欣赏文学作品时,需采用必要的联想与想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比如,对于重点教授的文言文,教师应注重生活性,将部分语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拉近学生与其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其意境的理解与感受更加准确。教师在教授诗歌或文言文中,还需准确把控其整体性,并巧妙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脑海中树立一个整体形象。

例如教师在教授郦道元的《三峡》前,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并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形态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设计在课件中。在课堂上,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述《三峡》课文,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该课文相关的音乐与图片,当读到“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时,视频与图片同时呈现出与该句相关的景象,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真实的三峡环境中。这样,通过对文言文语句的品读,中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其美感。

(四)掌握多重风格

时代不同,文言文或诗歌的风格也会有所区别,每个作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体裁相似但作者不同的作品进行整合,借用对比法,告知学生对应的写作风格。教师也可以将相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整合,通过作者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感受作者风格的改变与时代的变迁。

在文言文学习前,中学生需对文章的风格与体裁类别有所了解,明确每种风格的具体特征,以便判别时更为精准,并准确地为文章进行分类。比如,在介绍论证时,学生需掌握理论的不同形式,虽然其基础性表述属论述,但仍有较多细小差别。在讲述此类文章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论证逻辑,继而在查找论据的过程中更为严谨,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使学生在文章以外还能获得更多的感受与思想。

(五)体会人格美感

无论是学习文言文还是诗歌,中学生都需在开始学习前掌握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成长经历及其思想感情,有助于把控整篇文章的情感。因此,在学习古诗文时,只有对相关背景了解清楚才能进行有效诵读。

比如,在学习《卖炭翁》前,學生在课前应积极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后,对白居易的生平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白居易创作《卖炭翁》期间正是宫市为害最深时,其深感百姓疾苦,借助卖炭行为,创造了一个卖炭翁形象,充分体现出诗人关心政治、体贴民情的高尚品格。该诗歌中还展现出了作者在遭遇挫折时仍努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中学生可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各项素质逐渐培养并形成的时期,中学生应借助作者体现出的精神,不断鼓励自己,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放弃,逐步优化与完善自身思想观念,从文言文中感悟作者的人格之美[3]。

(六)感受诗文中的意象美

文言文的作者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风格,也会形成多种意象。除了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作者的背景资料外,教师也需积极搜寻作者的创作背景与生活经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利用换位思考法,将自己放到作品的时代中,与作者形成共鸣,对文本中的意象有更加深刻的体会。通过对时代背景与作者情感的把控,中学生的语言把握能力会获得极大提高,更好地感受文言文中的意境。比如教师在教授《三峡》时,可借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来展现三峡的雄伟壮阔,使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崇敬之情。

此外,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其内涵美。文言文的文字较精炼,简单的语句可表达丰富的情感。老师在教学时要针对特殊字句,特别把握,掌握文字的内涵,较好地理解语句背后的内涵与美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授中学文言文时,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通过逐字逐句地讲解,不但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背后的内涵,而且通过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或生平介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提升文言文理解水平,完善语文素养,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杨宝林.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研究[J].教书育人,2019(25):61.

潘霄.浅谈美育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2019(31):76.

叶红.审美与人格——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指向[J].新课程(中学),2018(12):234-235.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初中文言文
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
用比较法赏析《声声慢》中十四字叠词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