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1-07-28谢发超向小琴

中国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情境

谢发超?向小琴

高中学科教师在坚持劳动教育价值立意的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进行深度体验,以引领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终身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对劳动教育达成“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7月15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并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受到高考评价等诸多因素影响,劳动教育在高中教育实践中往往被弱化、窄化和淡化。探索如何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学科教学,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达成劳动育人与学科教学的统一,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精析教材学情,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

教学的契合点

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加强劳动教育,核心在唤醒学生的劳动自觉,因此将劳动素养融入学科教学实践需要找准两者的契合点。具体而言,需要学科教师有效进行前端教学分析,对教材和学情精准把握,将劳动教育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深度融入到学科教学实践中。

(一)分析教材理论逻辑

劳动教育要融入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需运用有效的“中国故事”,引领学生运用高中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学科化解读。前端分析中,教师必须找准教材理论逻辑线,构建学科理论逻辑。实践操作首先要深度分析课程标准,发挥课标的领航作用,继而在课标的指引下,深度分析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理论逻辑建构。

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教学时,通过解析课标,精析教材,发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立意上看,强调引导学生体会和认同“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勤俭节约等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更应发挥它的时代性,体认和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劳动品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分析中,能够看出本节课与劳动教育有大量契合点,可为后续深入践行劳动教育提供理论依托,故而下一步需要教师对学情进行精准把控。

(二)精准分析把控学情

学生的感悟、理解对劳动教育的成效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劳动教育所要求的目标及内容,精准分析把控学情。学情有共性也有学科个性。就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而言,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劳动光荣、劳动平等、勤俭节约”等理念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对标劳动教育的深层意蕴,大家往往都不能进行理性思辨。从学生的行为实践来看,劳动教育的实质要求学生从“认知”到“认同”最后到“践行”,而实际上,学生的“劳动认同度”和“践行”层面是较为缺失的,也需要高中学科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从学科个性上看,紧接上述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学情分析,学生不仅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从未进行理性思辨,甚至对劳动价值践行觉得毫无必要。从学生的基本态度上看,针对生活中的勤俭节约、餐饮浪费现象等基本认知和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需要正视学情,以学定教,形成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教学目标。

(三)形成有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贯穿课堂教学实践全过程的,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是在前端教材学情分析后,找准了学生认知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后形成的。

1.必备知识。理解“俭”文化的内涵,分析其基本特点,明确它作为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及对待它的正确态度。

2.关键能力。学会分析“俭”文化在今天的表现形式,辨识与判断、反思与评价“俭”文化在今天之殇,通过撰写校园“俭”文化宣传标语,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学科素养。科学认知、求真务实的对待传统“俭”文化,在“俭”文化实践中进行公共参与,坚定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

4.核心价值。树立正确地对待“俭”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

由此观之,通过前端分析,找准劳动教育与高中学科教学的契合点,达成了劳动教育与学科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同时,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将上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成“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二、优化情境任务,提炼劳动教育与学科

教法的融通点

情境任务作为高中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托,其素材和问题选取维度是非常丰富的,但却也是零散的、多视角的。如何选取有效的情境素材、设置有效的问题任务是教师需要考量的。教师可在做好前端分析工作后,优化情境创设,实施任务驱动,提炼劳动教育与学科教法的融通点,达成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语文“人生价值”一课时,教师在前端深度教学分析后,围绕“赤子之心、追梦稻田”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师面对这一宏大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只有劳动和奉献才能创造价值”。教师必须要优化情境任务,运用有效素材,在真实情境的基础上,结合高中语文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布置适合学生思辨的任务,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引来进行教学实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通过序列化、结构化的情境创设,将袁隆平一生的劳动奉献进行典型呈现,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给学生生动地呈现了袁隆平一生“追梦不息”的劳动创造;通過事实陈述和介绍当前国家的粮食安全,继而呈现了“90后”袁隆平的人物特写,他数十年一直在坚持劳动和奉献,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付出毕生心血,克服万难,砥砺前行;通过陈述他个人的成功不仅有自己的努力、家人的支持,更有国家的扶持。这一系列真实情境的创设,呈现了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的一个“点”,从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结合当前的生活实际能够感悟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生活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劳动光荣的信念。从情境中,学生也能够明白一个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及人生价值实现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此外,从情境中,学生还能够反躬自省,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而通过撰写“国旗下的演讲”提纲,更能够带动身边人、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袁隆平精神,做到知行合一,在提升语文学科能力的同时提炼了与劳动教育的融通点。同时,上述情境充分结合了学生行为和认知契合点,采用了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等形式,更多地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增强了课堂的效度。

与此同时,通过任务驱动、学生探究学习等,逐层揭開情境背后的劳动教育,推进思维深度。任务既结合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又充分服务于本节课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淬炼学科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有话可说”到“有话能说”到“有话会说”,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透过现象将“人生价值”用语文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进行解读,达成生活实践逻辑与学科方法的融通统一,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落实劳动教育。

三、择优教学方法,用好劳动教育与学科

教学的呈现点

高中学科教师在坚持劳动教育价值立意的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进行深度体验,以引领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终身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对劳动教育达成“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科课堂是践行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真正认同劳动教育相应的内核品质。

例如,在高中历史“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中,教师在“找准—提炼”后,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任务1:根据材料中南岭村的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一谈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面临的问题。任务2:南岭村是深圳的缩影,深圳又是中国的缩影,梳理南岭村和深圳发展的历程,探究发展背后的政策演变,结合教材相关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改革开放的进程,标注出关键时期的主要做法。

首先让学生独立释疑,学生在自我思辨中逐步运用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来看待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具体路径、意义价值,感悟“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体认到劳动光荣的理念。其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让学生明白过去40多年我们的人民在劳动创造中付出的努力和创造的伟大成就。在整个活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仅要做到有序组织,及时反馈,更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通过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保障课堂常态化开展,增进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学科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强化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劳动探索和劳动实践。在当前高中学科教学实践中,运用项目式学习可有效达成这一点。

例如,在讲授高中生物“生物生长周期”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布置项目式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请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生物园”中分组种下白菜、萝卜、西红柿、生菜、花菜,并观察它们的生长周期。2.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现有材料(竹竿、光盘、塑料袋、彩带等)设计菜地中的驱鸟装置。

通过小组探究与实践,让学生切实体验了生物从种植到生长的过程,并进行了记录。这一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不仅让学生真切体会了生物的生长周期,也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好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呈现点。

(三)唤醒学生的情感认同

劳动教育关键在于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的提升,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唤醒学生的劳动情感认同是有效方式。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循循善诱,巧设课堂环境,采取适当互动方式,引领学生在启发中深化对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的真正认同。

例如,在高中数学“集合”这一课中,教师可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劳动情感认同。每年学校高一年级新生500人左右,能否不分班,全部集中到阶梯大教室或者操场上课?应该如何分班,才能兼顾公平?以中考成绩、姓名等作为分班依据,根本目的是什么?大家觉得习以为常的分班过程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大家能聚在现在教室里面上课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从中我们每一个人更应该自觉维护班级和学校利益,爱校爱班,从我们每一个同学做起。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学生分班”就是组成一些集合,唤醒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蕴含“劳动不易、且行且珍惜”的劳动价值观念。

【谢发超,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向小琴,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情境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