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探索
2021-07-28谢江林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我校劳动教育遵循《纲要》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工作,拓宽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劳动育人的功效。
一、阐发融入理念
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它不仅是一项知识、一类技能、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教育。
由于在传统学科课程的课堂上,一些知识和技能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发生关系,因此,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就成了学校开展必修劳动课程外的又一选择。
学校要阐发融入理念。“阐述”的是课程的融入,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开辟了学校劳动课程的外延,同时将劳动教育引入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我们既要承认学科差异,又需要教师打破学科边界,开展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的相互渗透。
我们“发挥”的是新时代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协同育人的综合效应。以融入的理念开展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也是落实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手段。
学校在融入理念的指导下,主张学科教师不能将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全然割裂,倡导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实践,让劳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无处不在,一起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
学校提出“全员育人,融合共生,为终身奠基”的鲜明主张。我校通过建立学科课程融入的机制,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间的有效融合。一是建立过程机制,注重在学科日常教学中真实发生的劳动教育问题,为此探讨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阶段、步骤、载体和方式,从而为学校勞动课程融入提供整体规划依据。二是建立评价机制,思考如何整体评价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入的效果。学校并不是孤立地评价学科教学,而是将劳动教育效果与学科知识的联系度、德育目标的追求度、知识水平的提升度等结合起来,进行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综合评价。三是建立保障机制,为保障学科课程融入劳动课程效果,学校各部门主动思考两者融入的工作责任,承担为融入顺利进行的服务任务,包括人员、资金、场地、社会资源等,力求不分类别、不分专业,做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整体课程提供保障。
阐发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理念,主要解决教师对学科中的劳动教育活动不重视、行动不统一、认识不鲜明等问题,为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提供思想前提。
二、强化融入管理
在学校精细化和人文化的管理理念下,劳动教育必修课重在向体系化、课程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活动重在向精品化、专题化和生活化方向推进。对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进行设计和内容安排,学校做到了三个纳入。
(一)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总体规划
学校总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开设了基础课程、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因学科知识的不同、学生年段有区别,学科课程中劳动教育内容列入选修,而重心则放在学校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学校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程,依托教材《劳动与技术》,固定时间,普及知识,人人参与。
学科教学中的校本课程,通过设计目标,分段实施。初中侧重生活劳动体验,高中侧重劳动技术和职业生涯体验。根据教学目标导向,设计了养殖、种植、维修、剪纸、银饰制作、衣物洗涤、园艺保洁、职业体验等内容。
学科教学中的特色课程,经过精心设计,合力推进。学校根据学科课程中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对那些特色鲜明、操作易行、学生兴趣浓厚的学科劳动教育工作进行经验提炼,形成学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并在一定的教育场景中进行教育表达。学科教学中的特色课程是基于学生参与面,能植入传统文化,起到推广性的劳动课程。目前学科中的特色课程有生物“拾吧”菜园种植、美术银饰、剪纸制作和语文诗歌创作。学生在学科教学的群体中学习,在练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科课程知识的拓宽和延伸。
(二)纳入学校劳动教育总体工作制度
关于劳动教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根据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实际需要,确定岗位职责并完善联系制度,为融入式的劳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我校制定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实施意见》以及《各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具体办法》等。主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窄化”问题,片面理解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忽视学科劳动知识的丰富内涵,将学科教学演变为狭隘的知识课,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二是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点缀”问题,缺乏对学科课程目标的研究,忽视学科课程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让专业性强的劳动、有意义的劳动活动成为学科“装饰”。三是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分离”问题,没有思考两者的融合共生关系,形成学科课程和劳动教育“两张皮”,影响了学科课程中劳动目标的实现。
(三)纳入学校全面教学总体工作保障
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保障工作直接关系融入工作能否顺利地推进,也关系着融入效果的达成。学校将此工作纳入教学工作的总体保障体系。首先是组织保障,建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以及实施小组。二是业务保障,每学年进行一次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工作研讨,回顾工作过程,反思工作活动,表彰工作人员。三是项目保障,学校采用项目制管理方式,从立项到计划,从实施到考核,从总结到表彰均纳入项目制考核体系。四是课时和经费保障,学校每周安排一课时,教务处对教案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学科教师的劳动教育课时纳入总教学课时,并结合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评教获奖情况进行绩效奖励。
三、落实融入工作
学科教师群体庞大,学科知识蕴含丰富,教研组完全可以提炼出学科课程中的劳动“因子”来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同时也能借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科知识的难点,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是高品质学校的必要选择。
学校统筹安排学科课程“融入式”的劳动教育,做好研究工作,借助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工作清单方式推进,实现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研究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内涵和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施范围最广、知识普及性最强的教育工作。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就是要做到两者之间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教育表达。主张让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因子”与章节教学目标紧扣,有效实现学科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校遵循了以下原则:
知识性:劳动知识来源于教材,能切实帮助个体增强劳动认识和劳动技能。
生活性:学科中的劳动教育一定是与生活发生联系,可以依靠生活的经验和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实现的。
操作性:学科中的劳动教育是运用学科课程知识进行操作的实践教育,从中体现的专业实践精神是对现实中的劳动教育的一种突破。
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的共同努力,收获劳动教育的成果。
(二)研制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工作清单
在统一思想、凝聚认识的基础上,学校汇集教研组骨干力量,根据学科知识要求、学生年段特点,结合学校区域实际情况,编制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工作清单,供备课组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的场景中运用。(见表1)
(三)推进工作清单任务的课程落实和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清单纳入学科课程必修课内容,实现了学科课程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工作清单利用的情况直接关系着学科教学质量效果和劳动教育的收效。学校抓好三个路径,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清单的落地。
一是开展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赛课。将学科教学比赛融入劳动教育课,纳入学校总体评课、赛课范围。此课每年举行一次,以比赛促进学科教师对劳动教育工作的认识,做到劳动教育全员育人。此课区别于其他的劳动教育课或德育班会课,主要聚焦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知识,侧重挖掘劳动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运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生成。
二是开展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活动。学校提供材料、展示场地和活动平台,聚焦于学科中的专题知识,开辟劳动教育专场,让全体师生参与评价。运动会的时候,操场旁的一侧路上,剪纸活动如火如荼,劳动作品琳琅满目。社团活动的时候,酿制成功的果酒,供来来往往的师生品尝。
三是开展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监测。在建立学科融入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劳动教育学术报告等基础上,聚焦学科中的劳动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学科教学质量监测,整体掌握班级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效果,反馈到教师和学生个人。此成绩与个体评选劳动之星、先进班级等结合,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任务落到实处。
从“融入”起步、走向“融合”的学科劳动教育,促进了学科知識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连续十三年被成都市教育局表彰。学生普遍掌握了学科中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并能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进行广泛运用,90%以上的学生成了家里劳动能手,一大批学生获得劳动之星称号。
学科课程“融入”劳动教育,推动了学校品牌建设。学校成为金牛区劳动教育基点校,被评为劳动教育二星级学校。劳动素养也间接提升了文明素养,学校成为金牛区学校中唯一一所省级文明单位,并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我们相信,伴随着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地,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的明晰,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将迎来新的契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谢江林,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邓培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