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共同富裕的海岛实践
2021-07-28李珍
李珍
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立足海岛实际,坚持以“八八战略”为引领,创新工作思路,选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口,依靠自身山海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和美小岛、优化社会治理,坚持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幸福普陀建设,实现了海岛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切实增强,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海岛发展路径。
关键词:共同富裕;海岛;创新;协调;共享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普陀区是浙江省海岛数量最多的县区,拥有大小岛屿700多个,其中有人居住岛32个,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大岛建、小岛迁”的过程中,普陀区逐渐出现了城市与乡村、大岛与小岛不平衡的问题,偏远海岛“空心化”“老龄化”“闲置化”现象严重,产业发展乏力、基础设施落后、群体保障弱化、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为切实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普陀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务实的举措,善谋实干,调整发展思路,优化发展路径。2016年12月,普陀区党代会提出,把“加快建设高度开放、富有活力的幸福普陀”作为今后全区工作目标。报告提出,要用高质量发展来创造幸福、用民众幸福感指数来评估发展成效。这一思路,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联动全面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通过几年的实践,普陀区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偏远海岛成了宝贵资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局面初步形成,全区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到1.62,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海岛发展路径。
坚持创新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只有进一步把蛋糕做大,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浙江自贸区的重要片区,普陀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发挥岛、港、渔、景等海洋资源优势的指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海洋海岛实际,构建海洋产业新体系,实现了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整合提升,解决产业低小散的问题。坚持渔业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优化捕捞结构,远洋渔业产量全省占比达到60%;坚持船舶、水产业提升发展,积极打造绿色修造船基地、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产业快速转型,外轮修理量占到全国近四分之一,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是积极培育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大科创四大新兴幸福产业,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作为“海天佛国、渔都港城”,普陀坚持强化特色,融合发展。发挥资源和佛教文化优势,培育健康产业发展,打造国际健康旅游示范区;深挖海洋文化潜力,培植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际影视创新产业园、沈家门渔港小镇等;积极培育海洋科创产业,以海洋生态创新谷为平台,集聚发展海洋科技、智能装备等新业态,努力延伸相关产业链条。
三是加快开放力度,以开放倒逼改革。充分发挥自贸片区优势,打造金融小镇,集聚发展海事服务、融资租赁等产业。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区域活力迸发,在全国首创保税燃料油混兑、“一船多地多供”等业务,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创新服务基地建设、绿色船舶修理企业规范管理等事项入选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改革成果,全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批重大产业类项目相继落户,油气全产业链初具规模。五年来全区新增企业4500家,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数均翻两番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和美小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偏远海岛居民生活高度关注,对加快渔民转产转业、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缩小偏远海岛与城镇收入差距等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普陀区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的同时,创造性提出“和美小岛”建设工作思路,深入实施海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整岛(连岛)开发、主题岛打造,加快发展民宿、营地、创意、游艇、海钓等海岛旅游新业态;加快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及旅游要素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将电子商务融入小岛休闲旅游、农副产品等领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个个偏远海岛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岛上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得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协调统筹发展。
“和美海岛”建设突出了“和”的特性,科学把握小岛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打造一岛一品,注重特色化、主题化、差异化发展。如蚂蚁岛,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2005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蚂蚁岛实地踏访考察工作时指出:“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普陀就以此为依托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白沙岛海域拥有丰富的海钓资源,打造了“海钓天堂”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岛;东极岛,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特色文化,将离岛的劣势转化为追求心灵放飞的优势,打造出逐梦远方的旅游度假岛。通过“和美小岛”建设,整合、盘活了优势资源,激活了渔村发展内生动力,渔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大大改善,部分偏远小岛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坚持共享发展,建设海上“幸福城”
蛋糕要做大更要分好。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充分、更公平地惠及全区海岛群众,普陀区始终坚持民生为重,关注百姓冷暖,全方位推进幸福城市建设。
一是構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普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尤其是切实解决了海岛群众读书难、看病难等基本生活需求,积极推进优质均衡有温度的教育,推进海岛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高质量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高水平建设全国优秀健康促进示范区;健全海岛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构建起了多层次海岛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努力,普陀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列入国家级专项试点,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排名全省前列,连续两年高分获评健康浙江建设优秀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8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同时,针对城区、渔农村、偏远小岛不同特点,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分别推进幸福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激活遍布城乡的“幸福细胞”,筑牢幸福普陀的基本单元。
二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普陀区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在全省率先设立集信息指挥、矛盾调解、诉讼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只进一扇门,办好一切事,初步构建了“党委领导、多方参与、信息支撑、调解优先、司法终结”的社会治理“普陀模式”,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在此过程中,加快建设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引导广大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以实践者和亲历者姿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从点滴做起,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打造县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发展呈现了平安和谐的景象,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海上花园会客厅。对接全省大花园建设要求,坚持全域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硬仗,全面完成蓝色海湾整治,环境空气优良率攀升至98.3%,劣五类水质彻底消除,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完成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转变,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提升现代渔业,建设海洋牧场,做精海岛生态农业,做强海岛旅游,打通了“两山”转化通道,打造了绿色发展海岛样板,使碧海银滩一步步转化为金山银山。
“幸福普陀”建设,坚持理念先行,实干攻坚,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方向和人民期盼,而且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幸福普陀”的创建过程,是推进物质富裕、生态优美、宜居宜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文明进步有机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物质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普陀区的一系列实践,为海岛统筹协调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典型示范。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普陀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