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2021-07-28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编制背景
一是中央有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二是产业有迫切需要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稳定的优质畜禽种源供给需求愈加迫切。人民群众对“有肉吃、吃好肉、还要吃得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我国畜禽种源保障看,黄羽肉鸡、蛋鸡、白羽肉鸭种源能实现自给且有竞争力;生猪、奶牛、肉牛种源能基本自给,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个别种源还主要从国外进口。要不断满足新需求,就必须在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安排,尽快补齐短板弱项。
三是国际有成功经验
制定实施中长期的畜禽育种战略规划,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如丹麦政府主导组织实施国家生猪育种计划已长达百年之久。美国通过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50年时间将产奶量提高了近2倍。
75%
经过12年的努力,我国畜禽生产性能水平明显提升,畜禽种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明显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主要内容
瞄准一个主攻方向
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覆盖三大发展领域
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马、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聚焦四个全面强化
全面强化自主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主导品种选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提高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开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测定,构建育种创新链大数据平台,提高遗传评估支撑服务能力;全面强化育种体系,以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为依托,支持发展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联合育种实体,提高核心种源培育能力;全面强化企业主体,支持畜禽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把握五个方面关系
注重把握好传承与创新、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自主与开放、当前与长远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第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进展
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为满足畜牧业用种需求和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
第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成果
一是全国畜禽育种体系初步建立
遴选建立了191个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测定体系,建立了猪、奶牛、肉牛遗传评估平台,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二是全国畜禽生产性能显著提升
引进的品种经过本土化的选育,杜洛克猪达到100公斤的饲养天数减少了9天,大白猪总产仔数增加了1.7頭;奶牛单产达到8.3吨,相比2008年增加了73%。自主培育的高产蛋鸡和白羽肉鸭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奶牛单产达到8.3吨,相比2008年增加了73%。
三是全国畜禽种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传统的育种技术与现代的育种技术协同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猪、鸡等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相继发布。育成新品种和配套系90多个,黄羽肉鸡全部都是我国自主培育的品种,蛋鸡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畜禽遗传改良四方面差距有待补齐
1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白羽肉鸡还没有突破,我国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育肥猪数量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奶牛水平也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
目前,我国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育肥猪数量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奶牛水平也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
2
育种基础还有待夯实:
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小、性状少、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还不太高,我国种猪平均测定的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4左右。
3
育种体系还有待完善:
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实质性的联合育种推进比较缓慢。
4
企业主体还有待强化:
畜禽企业总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新一轮畜禽改良计划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