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

2021-07-28彭和平

紫光阁 2021年7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究

彭和平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深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研究,及时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上升到制度层面,有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高对“制度变革”的认识

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可以较清晰地看出,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往往是通过制度变革的过程完成的,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节点。

制度变革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来说,选择和确立什么样的制度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制度变革的进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卫生、金融等各方面的发展,在增强国力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战略目标和改革蓝图需要通过制度化的过程来实现。无论是一个学校、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在成立任何组织之前,首先要考虑确立什么样的制度,其次才考虑如何设计、构建、规范、推进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十九大报告涉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等各个方面,这些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等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中所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化过程来完成的。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研究有助于科学制定和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化过程。

提高对“依法治国”的认识

制度始于规定,成于执行。制度规定的内容决定了制度乃至组织的性质、结构、特点、运行方式等等。制度规定要靠制度执行来落实,制度规定和制度执行构成了制度化过程的基本内容,也是制度形成的基本过程。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制度的本质则是对这些关系的规范和固化。在公司、学校、政府、国家等各种组织中,首先通过制度规定规范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机构与机构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制度执行使所规范的关系现实化和常态化。在现实社会中,对血缘、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关系的规范执行形成了家庭婚姻、政治经济等各种制度。作为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制度规定是宪法。权力关系和权利关系是最基本的制度关系。我国宪法对党的领导、人民的权力、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机构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宪法和法律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主体和核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度,政党、立法机关、政府、军队、银行、企业、学校等各种各样的组织,各有自己的结构、权力、职责和运行方式,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它们各有内部的管理制度,但是都必须服从宪法和法律的制度规定和执行,从而构成一个庞大复杂有序运行的社会有机体。

提高对“制度教育和制度意识”的认识

人们对制度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强制度教育、培养制度意识,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制度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制度观的概念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国家的国民、不同组织的成员甚至不同角色的人具有不同的制度观。制度观涉及人们对自己的家庭、组织、公民角色及其行为怎么认识,对企业、学校、国家等现实制度以及人类社会制度发展规律怎么认识等等。一个人的制度观是与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相连的,决定着其角色认知、角色定位以及角色行为表现,决定着其对他人、组织乃至国家的态度及言行举止。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文化因素对制度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最早影响个人制度观形成的是文化的因素。文化因素对个人制度观的影响主要来自主流思想、传统观念、社会思潮、公共舆论等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政治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的主流思想,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鲜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大力宣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流思想,弘扬凝聚着中华思想精髓的传统文化,正确区分、借鉴、扬弃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按照激发社会正能量的方向积极引导公共舆论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观的重要举措。

加强制度意识和制度教育是树立正确制度观的重要途径。制度化的教育和宣传是制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情况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无不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对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观念、制度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储备、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发展动力和社会稳定基础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注重人生早期阶段的文化观念和制度观念的培养,加大对儿童青少年教育的投入,对国家的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确处理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定的文化和一定的制度相联系。一方面,文化是制度的先导。不同的文化和理论决定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制度形式,文化观念、制度观念及其相应理论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制度是文化的基础和推动力。伴随着新制度的确立是新的文化观念、制度观念的发展扩张和旧的文化观念、制度文化观念的式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加强制度教育和制度意识的重点是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和意识。这样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制度合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究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