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研究
2021-07-28葛继红钟延红蒋璐怿
□ 葛继红 钟延红 蒋璐怿 叶 贝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要求到2020年后,基本形成“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活动持续、资源共享”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体系。作为双创的重要组成部分,返乡创业尤其受重视。为进一步优化双创生态环境,江苏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出台多项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优化了创业培训体系。开展创业培训是江苏省实施返乡创业的重点支持政策。经过江苏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创业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取得一定成效。2019年江苏省组织23.77 万人参加返乡创业培训,为23.63 万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岗前、提升、转岗和创业培训。支持31.6 万人成功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127.65 万人,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比达1:4”的目标,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4.43 万人、扶持农民创业10.4 万人。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取得一定成效,但培训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课题组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通市和连云港市三地开展实地调研。首先,结合江苏省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培训效果,基于参训者视角分析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与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基于政策执行者视角剖析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存在的深层问题;最后,为优化升级返乡创业培训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二、返乡创业培训效果评估及存在问题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于2020年7—8月在无锡市、南通市、连云港市调研,共发放478 份返乡创业培训参训者调研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40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3.89%,其中182 份来自实地调研,219 份来自电子问卷调研。课题组共发放22 份专家意见征询表,剔除无效征询表后共获得20 份有效征询表,有效率达90.90%,具体包括无锡市6份、南通市9份、连云港市5份。
(二)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
柯氏4 层次评估模型[1][2]由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在1959年提出,原理是依据培训效果的深度将培训效果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反应层,第二层是学习层,第三层是行为层,第四层是结果层。依据柯氏4 层次评估模型,将返乡创业培训效果分为4 个层级。第一层是培训反应评估,考察参训者对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组织和培训保障的看法和满意度;第二层是学习效果评估,考察参训者培训后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第三层是行为转化评估,考察参训者培训后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行为,包括工作过程、职业道德、发展能力等方面;第四层是结果绩效评估,主要评估培训后创业者、就业者、待业者的绩效变化。指标体系内容分别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
表1 培训效果反应层指标
表2 学习效果评估层指标
表3 行为转化评估层指标
表4 结果绩效评估层指标
(三)评估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对江苏省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培训进行效果评估。德尔菲法[3]是通过函询方式征求专家意见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人社部门、创业培训部门、创业指导部门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通过问卷方式向专家征询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筛选,并通过综合分析和整理专家意见,最终形成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得分。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将复杂的多目标项目排列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整体,然后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从而计算出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首先,把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总目标,对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层层分解,构造层次结构模型。其次,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最后,检验指标一致性得出综合权重。
基于上述方法,最终得到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综合权重,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综合权重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加权平均计算方法,对每个三级指标按满意程度赋分1、2、3、4、5,其中如选择“非常不满意”赋分为1,再将每个三级指标的分值乘以该指标的人数百分比,再把各乘积求和数除以100%,即得该指标的加权平均分,对得到的加权平均分与权重相乘就得到综合得分,即三级指标综合得分。例如,对于培训反应评估层中的课程内容系统连续项:加权平均数=(选择“非常不满意”的百分比×1 分+选择“比较不满意”的百分比×2 分+选择“一般”的百分比×3 分+选择“比较满意”的百分比×4 分+选择“非常满意”的百分比×5 分)/100%=3.903分。计算四项一级指标和各项二级指标的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为:一级指标是该层评估中所有三级指标的综合得分加总;二级指标是其分类下三级指标综合得分的加总。
(四)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评估
1.返乡创业培训反应评估分析
课题组分别从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组织、培训保障4 个方面对参训者进行培训反应评估分析。见表6,首先计算出参训者在培训反应层中对一级指标和各项二级指标的满意程度,计算结果为,一级指标:培训反应评估1.237分。二级指标:培训内容0.345 分,培训师资0.682分,培训组织0.123 分,培训保障0.087 分。由此得到参训者在培训反应层中对各项二级指标的满意程度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保障。参训者最满意的是培训师资,最不满意的是培训保障。
表6 培训反应评估层综合得分
在返乡创业培训中,参训者对培训保障和培训组织评价综合得分较低,尤其是教学场所及设施、培训日程安排和虚拟创业实训平台这3项。目前,返乡创业人员对实训需求较高,但现有的培训日程安排较为死板,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以理论课程为主导,缺乏模拟创业实训,无法满足返乡创业人员的实训需求。
2.返乡创业培训学习效果评估分析
课题组分别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对参训者进行培训内容掌握程度评估分析。如表7,首先计算出参训者在学习效果层中对一级指标和各项二级指标的掌握程度,计算结果为,一级指标:学习效果评估1.176。二级指标:理论知识0.392 分,实践技能0.784 分。由此得到参训者在学习效果层中对各项二级指标的掌握程度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可见,参训者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数据结果分析,返乡创业培训相关知识技能中,参训者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优于理论知识,说明返乡创业人员更关注能够提高实践技能的创业培训,参训者对理论知识中的互联网电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和经营管理类知识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较低。可见,部分返乡创业人员对互联网电商相关知识不够重视和了解。此外,实训课程缺乏以及自身经验不足等因素也使得参训者对于财务管理技能的掌握不佳。
表7 学习效果评估层综合得分
3.返乡创业培训行为转化评估分析
本文从工作过程、职业道德和发展能力3个方面对参训者进行培训赞成程度评估分析。如表8,首先计算出参训者在行为转化评估层中对一级指标和各项二级指标的赞成程度,计算方法为各个二级指标中三级指标综合得分的加总。计算结果为,一级指标:行为转化评估1.252。二级指标:工作过程0.366 分,职业道德0.201分,发展能力0.685 分。由此得到参训者在行为转化评估层中对各项二级指标的赞成程度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发展能力>工作过程>职业道德。可见,参训者对培训可以提升发展能力的赞成程度明显高于对培训可以提升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的赞成程度。创业培训可以改善参训者发展能力,特别是接受创业培训后,参训者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均有提升。同时,在职业道德和工作过程方面,未来可以改善对同事和客户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及时发现处理经营问题这3 个方面的培训。目前返乡创业培训确实提高了参训者创业就业的能力,但课程体系较为单一,无法兼顾参训者多样化的需求,职业道德方面的特殊培训也有待完善。
表8 行为转化评估层的综合得分
4.返乡创业培训结果绩效评估分析
课题组将返乡创业培训参训者分为创业者、就业者、待业者3 类进行绩效评估,计算结果为:创业者结果绩效评估0.322,就业者结果绩效评估0.191,待业者结果绩效评估0.306。表9显示了返乡创业者接受培训后对各类项目的赞成程度,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客户满意度>企业利润率>企业生产率>企业市场份额>新产品开发速度。
从表9中不难看出,对于创业者业而言,在创业培训提高企业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利润率的赞成程度上综合得分较高,说明创业培训对企业创办确有扶持作用。但是,目前创业人员已不满足于SYB (创办你的企业)课程,对IYB(改善你的企业)和GYB(扩大你的企业)课程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江苏省人社部门开展的创业培训以SYB 课程为主,GYB 和IYB 课程仅在部分市县开展,供需矛盾较大。从表10、表11 中可以得知,对于未创业者来说,参加创业培训之后其创业意愿并没有显著增强。
表9 创业者结果绩效评估层的综合得分
表10 就业人员结果绩效评估层综合得分
表11 待业人员结果绩效评估层综合得分
本文对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的评估显示,目标层满分为5 分,受访者中创业者整体得分为3.987,就业者整体得分为3.856,待业者整体得分为3.971。整体得分偏“中上”水平。相对而言创业者培训效果略好于就业者和待业者,可能的原因是创业者渴望在创业培训中解决实际创业中的困惑,听课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而就业者和待业者没有实际创业经历,对相关专业知识重视程度不够,效果略差一些。江苏省自返乡创业培训开办以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参训者对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效果评估仅处于“中上”水平?下文将进一步基于参训者视角剖析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获得可能的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五)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存在问题
上述评估数据反映出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存在上升空间。但结合对参训者的深度访谈,调研组发现创业者或者参训者对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需求并不高,原因如下。
一是创业培训补贴方式有待完善。从问卷结果来看,创业培训补贴发放存在一定限制。参训者需要获得证书或结业报告才可以申请创业培训补贴,很多参训者宁可放弃该补贴也不愿意参加创业培训。这一规定降低了返乡创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导致创业培训生源不足。
二是创业培训教材质量、课程内容和日程安排有待改进。由于江苏省沿用旧有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在培训课程内容及教材大纲设计等方面较为单薄。参训者对培训教材质量和培训日程安排满意度不高。不实用的内容、僵化的培训模式以及不合理的日程安排等原因加总,使得返乡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意愿不强烈。
三是创业培训课程形式滞后。调查表明,目前参训者对于创业培训教学场所设施及虚拟创业实训平台的实践较不满意。由于创业培训教学设施不完备及课程备案时间较长等原因,创业培训课程新项目少、进度慢,课程形式落后,返乡创业人员实际需求的线上课堂发展缓慢,疫情的出现使得线下培训停滞,促使线上云课堂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监管和后续跟踪又成为线上云课堂发展壮大的障碍。
四是创业培训师资专业性不强。从问卷结果中得知,返乡创业培训的讲师以培训机构教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干部和创业人士为主。培训机构教师确实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具有创业经历,难以保证创业培训效果;政府职能部门干部的工作重心并不在讲授创业知识,培训教学效果较为一般;创业人士实战经验丰富,更能带动起学员的热情,但这部分人较难寻找。因此,总体来看创业培训的师资队伍专业性较低。
五是创业培训与创业孵化环节割裂。调研发现,返乡创业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线下的培训机构、高等职业院校和政府管理的创业培训中心。课题组发现,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存在脱节的现象。参训者在完成创业培训之后,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可以选择,也没有创业孵化渠道,导致返乡创业率低。
六是创业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工作不到位。按照规定在创业培训结束后6 个月内,应根据学员的实际创业需求,为其提供创业项目推介、创业咨询、跟踪指导等后续服务。但参训者反映培训结束后,主要以电话跟踪服务为主,创业项目推介和后续专业指导较少。说明目前各地在后续跟踪指导及培训效果跟踪方面存在空白。由于后续跟踪工作复杂、难度较大,并且经费支持少,导致有些地区的创业培训部门宁愿放弃补贴也不愿意做后续跟踪服务工作。
三、返乡创业培训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前述基于参训者视角的问题分析为返乡创业培训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但通过与政府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座谈交流,课题组发现各级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是“有苦难言”和“心有余而力不足”。下文基于政策执行视角对返乡创业培训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返乡创业培训定位不明确
课题组调研发现,针对现行的创业培训对参训者吸引力度不够、培训内容适用性不强、对提高创业意愿作用不大等问题,各地区政府部门解决方案各不相同。有些地方主要从基础性创业培训做起,侧重满足生存型创业需求;有些地方则力争将创业培训做得高大上,侧重满足更高阶的机会型创业需求;有些地方则兼而有之。江苏省创业培训定位存在地区差异。过于模糊的创业培训定位,一方面让政策执行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分散了政府工作人员的精力,形成创业培训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人社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以人社部门开展的创业培训应该主要面向具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或中小微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返乡创业培训的定位应该是主要为生存型创业的创业者服务。
(二)返乡创业培训管理机制不顺畅
返乡创业培训由人社部门主管,其他各部门给予协助。但在资源整合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专项资金和部门职能限制,返乡创业培训机制不顺畅。在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存在以下机制混乱的问题。
第一,管理体系顶层设计不合理。首先,管理体系多部门职能交叉。目前,人社局、教育局、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等部门都涉及创业培训管理。然而,除了人社部门有专门的体系来组织创业培训外,其他部门大都是因任务性需求而组织创业培训。而返乡创业主体涉及大学生、农民(工)、科研人员、城镇失业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和退役军人6 大主体,不同主体对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仅凭 人社部门主办创业培训难以兼顾各个返乡创业主体培训需求,导致严重的供需矛盾。其次,人社系统内部分工不合理。调研发现,各地将返乡创业培训放在不同的部门。有些地方将其放在技能培训部门,有些地方将其放在创业指导部门。虽然部门设置各有依据,但分散的内部分工对返乡创业培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培训机构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江苏省大部分地市采取招投标方式面向民办和公办机构确定培训项目。创业培训市场上既有公办机构也有民办机构,二者体系都有待完善。首先,公办培训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办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强大,生源充足,工作压力小,完成任务指标即可,但工作积极性较差。同时因为培训审计严格,不敢贸然委托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其次,民办培训机构生存难。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126 项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认定”的行政审批已被取消。课题组在与政府部门座谈中发现,目前政府部门没有专门的“创业培训”许可项目,培训机构只有先取得技能培训许可才能再申请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如果单纯做创业培训很难盈利,民办培训机构不愿意在创业培训上多花精力。政府对民营培训机构扶持较少,难以做到对公办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一视同仁。缺少政府支持,民办创业培训机构经营更加困难。最后,培训机构体系中配套机构缺乏。创业培训是专业要求较高的系统性工程,创业培训机构体系既要有各类培训机构,又要有各类配套机构。目前仅有创业培训机构,没有与之搭配的专业服务机构。
第三,创业培训指标考核不科学。一方面,对“培训人数”这一考核指标过度重视。在参训者总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城市难以完成培训人数考核指标,也有些城市为了完成人数考核指标,开展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但这种培训方式有“拉郎配”“凑人数”之嫌,往往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对“创业成功率”这一考核指标要求偏高,要求参训者参训后创业成功率达到50%。这里面存在“什么时候开始考核”“什么是合理的创业培训成功率的指标内容”“为什么将创业成功率界定为50%”的问题。调研问卷数据显示,部分已经创业人员正处于创业艰难期,有半数以上企业处于创业启动期,均离“创业成功”遥远。用硬性指标来要求创业成功率达到一定水平对各地来说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其工作重心转移到完成指标上而不是做好创业培训,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四,返乡创业培训工作的基层服务人员数量少,待遇低。由于地域经济水平差异,导致部分地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等创业培训一线工作人员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与此同时,人社、民政、文化等部门正在共同进行网格化管理改革,将劳动保障协理员转化成网格员,他们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但待遇是否提高没有明确规定。
(三)返乡创业培训资金政策不灵活
返乡创业培训专项资金充足,但资金来源分散、使用标准模糊,基层工作人员担心审计问责,产生“为不花错、宁愿不花”的心理,工作中难作为或者不作为,导致资金使用进度严重滞后。
第一,创业培训补贴限制较多。根据《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当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创业培训补贴只发给SIYB 体系课程和备案课程,无法满足时下开展多种培训课程的需求。如讲座类培训的费用就难以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创业培训补贴的审批限制较多,与不断提高的创业培训需求产生矛盾,对创业培训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创业培训补贴范围有限。根据国家对法定劳动年龄的规定:法定劳动年龄是指年满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退休年龄一般指男性60 周岁,女干部55 周岁,女工人50 周岁。在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座谈中,了解到部分城市在政策文件中明确表示享受补贴的参训者必须是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创业意愿和培训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经当地人社部门认定的创业培训项目(包括创业培训、实训等)并取得合格证书的。这意味着将50 周岁以上有创业意愿和培训愿望的女性可能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不利于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第三,创业培训补贴标准低。江苏各市创业培训标准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多年来标准也没有提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训场地、耗材等支出都在增加,培训机构不愿更新升级硬件设施,培训讲师积极性不高,培训内容长期不更新,导致参训者难以在实际创业中转化利用所学知识,严重影响了创业培训质量和成效。
第四,创业培训补贴发放方式存在改进空间。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培训补贴发放的周期较长,最快也要培训1 个月后才能拿到补贴。多数城市采用直补个人的方式进行补贴,虽然直补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培训机构虚假培训,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创业培训机构来说并不合理,无法如期收回培训费会影响培训机构日后的经营。
第五,创业培训补贴标准低于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两种补贴体系有待打通。调研结果表明:参与创业培训的参训者超过一半对职业技能培训有需求。对创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影响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江苏省目前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在顶层设计上相互分离,学员需要参训两次,这给返乡创业人员参加培训增加了难度。同时,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申请程序也是割裂的,且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高于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完成两种培训的返乡创业人员需要分别申请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增加了参训者的申请负担。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也相互割裂、缺乏体系和内容的融会贯通,没有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四、返乡创业培训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虽然当前江苏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为返乡创业培训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是综合前文分析,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在培训定位、管理机制、资金政策与创业培训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生存型创业培训为转型升级目标,从培训定位、管理机制、资金政策与创业培训体系4 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明确返乡创业培训定位
返乡创业培训定位不明确是江苏省返乡创业培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返乡创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因此,明确返乡创业培训定位是以生存型创业培训为主、机会型创业培训为辅是完善返乡创业培训工作、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所有创业活动中,生存型创业所占比重为90%左右[4],生存型创业起点较低,创业目的大多是为了解决个人就业;而机会型创业社会效应明显,它不仅解决创业者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就业。人社部门主导的创业培训主要目的是稳定就业,所以各地返乡创业培训定位应当以发展生存型创业培训为主,在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当发展机会型创业培训。有关部门应该平衡好生存型创业培训和机会型创业培训的优先次序,鼓励各地优先发展针对生存型创业的创业培训,以满足更多返乡创业人员的培训需要,提高返乡创业成功率。
(二)理顺返乡创业培训管理机制
第一,加强政府指导。目前仅依靠返乡创业培训主办部门人社部门的力量,难以扩大返乡创业培训覆盖面,难以使有创业需求的人都能接受培训。一方面,人社部门应整合各部门创业培训资源,设立创业培训指导部门专门负责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让创业培训更规范。可以将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或创业指导工作联系在一起,提高创业培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人社部门牵头,主动沟通教育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经信委等,整合碎片化资源,分工落实责任,共同推进工作。针对不同返乡创业主体,各部门各司其职,以更好地适应返乡创业人员培训需求。
第二,完善培训机构管理规章制度。首先,打开市场吸纳民办培训机构,采取招投标方式吸纳民办培训机构进入市场。其次,加强对返乡创业培训机构监管。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统一出台培训标准、培训补贴标准、统一开展创业培训合格鉴定、统一进行考核验收,对培训机构实施动态管理,推动返乡创业培训管理规范化。最后,开发培训信息化管理程序。集中开展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培训信息动态管理和基础台账分类管理,实施培训学员信息管理、培训过程全程监管并开展质量监督。
第三,优化政府创业培训考核指标。首先,放宽考核时间。由于创业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返乡创业人员在培训结束后6 个月内决定创业且创业成功确实比较困难,政府考核可以放宽衡量时间,给予地方机动权,不局限于培训结束后6 个月。其次,扩大对创业成功指标的认定,摆地摊等生存型创业也应纳入创业成功指标。
第四,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信息大数据平台。由政府牵头搭建信息大数据平台。一是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了解返乡创业者的人数、培训需求和创业需求。二是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发布创业培训相关报名信息、申请流程、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等。三是通过各类培训机构上线课程,合作建立在线师资库和交流平台。四是及时公开补贴申请和发放进度。五是经常性开展返乡创业交流活动,促进资源流动和业务合作。
第五,提高基层服务人员待遇,提升基层服务质量。首先,将基层返乡创业服务相关经费等列入市、区(市)、镇(街道)年度预算,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等级绩效薪酬制度。其次,配齐配强人员,打造专业化返乡创业工作者队伍;规范社区工作者录用方式,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原则上通过公开招聘和选任的方式进行聘用。
(三)完善返乡创业培训资金政策
第一,完善补贴政策。首先,放宽培训补贴使用限制。一方面加快新开发课程审批,及早将新课程纳入培训补贴课程目录,满足学员需求。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可对创业培训资金和项目进行整合,解决资金渠道和使用管理分散问题。依法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保障创业培训专项资金使用安全。其次,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将补贴对象范围扩大到常住本市的具备培训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全体劳动者,以及普通高校毕业前两年的在校大学生和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应届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基本实现培训对象全覆盖。最后,提高补贴标准。鉴于创业培训人员数量、场地、耗材等支出都在增加,现有的课程培训补贴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每年做一定的调整;在现有创业培训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型课程或讲座型课程的补贴标准可以在核算培训成本的情况下适当调整。
第二,打通创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关口。目前江苏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远高于创业培训补贴标准。需要加快发展“1+X”创业培训模式,“1”是创业培训、“X”是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将创业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从顶层设计上打通这两类培训补贴,激发返乡创业人员参与培训热情,提升培训效果。
第三,规范补贴流程。首先,打造多层次培训补贴体系。可以在“先缴费后补贴”和“直补个人”的基础上,对行业需求量大或对特殊群体的培训允许公办、民办培训机构主动介入,在补贴方式上也可以直接拨付到培训机构,以调动其积极性。其次,按时足额拨付培训补贴。一是调整补贴申报期,由1年一申报调整为按季度申报,同时出台限时办结制度;二是建立跟踪问效制,按照不回访不拨付、不满意不支付原则,对参加培训的返乡创业人员进行电话回访,确保补贴资金准确、及时、安全发放到学员手中。最后,加大补贴拨付监管力度。补贴拨付监管也要管结果,搭建创业培训信息大数据平台,公开培训补贴申请和发放信息,减少异地重复领取、变相套现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四)重构返乡创业培训体系
第一,改革课程内容。首先,更新创业培训课程大纲、教材和内容。更新已沿用近20年目标的劳工组织编撰的SIYB 培训大纲,开发新的培训教材和培训课程。如探索“1+X”创业培训模式,将创业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融为一体,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更多创业思路。特别是在互联网创业新形势下,未来培训大纲中需提高互联网电商创业培训地位,开发针对性教材,创新实用性课程。其次,创新课程形式。加快发展“互联网+”云课堂,破解返乡创业培训工学矛盾。这是适合返乡创业人员非全日制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时,创新培训方式,可以开展科普式讲座,专门宣讲国家创业扶持政策;定期开展创业沙龙,让学员及时与其他创业者交流经验,向导师反映困惑或问题。最后,加强项目支撑。将创业培训与创业孵化相结合,提高创业成功率。一是建立创业项目库,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3 万~5 万元的小额创业项目;二是推广创业实习,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实战平台。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管理,要求从事创业培训一线教学的讲师必须拥有讲师资格证;建立专家资源库,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形成专家导师团,动态管理专家导师队伍,返乡创业人员可及时与专家导师沟通交流;举办师资技能大赛。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师资技能比武,优化师资队伍,提高讲师业务能力。
第三,创新创业培训综合评分制。学员成绩由创业培训教学环境评分(10 分)+创业培训考试(20 分)+教学考勤(30 分)+《创业计划书》评审(40 分)构成。以综合考评法替代简单笔试的考核方式,以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组织开展培训。
第四,优化后续跟踪服务。对走出课堂的参训者,进行动态跟踪和持续服务。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走出课堂的返乡创业人员要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培训机构要完善返乡创业人员跟踪服务平台。培训师团队为创业者的个体经营状况、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指导与服务,及时解决其创业问题,提高其所创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