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

2021-07-28林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溶栓组间脑梗死

林钦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递增,患者主要有头晕、目眩、半身不遂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具有较高的致残与致死率。该病发病急骤,发病后必须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同时辅以有效的护理模式,以强化治疗效果[1]。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目的为尽早开通阻塞血管,减轻神经元损伤、恢复缺血区组织血供。临床研究显示,药物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均可达到恢复缺血区脑组织血供的目的,以疏通闭塞血管,同时缩小脑梗死发生面积,降低患者病死率,但如果脑梗死发生时间过长,将使其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无法达到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灌注的目的。构建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过程中建立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为患者临床救治赢得有利时间,显著提升急救效果。下面主要针对我院救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对象为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按照急救方式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其中40例对照组中共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其年龄区间是52~79岁,平均年龄为(65.25±3.56)岁,其中高血压导致急性脑梗死12例,脑血脂导致急性脑梗死10例,糖尿病导致急性脑梗死8例,冠心病导致急性脑梗死6例,其他因素导致急性脑梗死4例;40例观察组中共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年龄区间是53~80岁,平均年龄为(66.18±3.46)岁,其中高血压导致急性脑梗死11例,脑血脂导致急性脑梗死9例,糖尿病导致急性脑梗死9例,冠心病导致急性脑梗死7例,其他因素导致急性脑梗死4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于发病24 h内就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自愿配合调查研究;③患者无中途退出情况。(2)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重大疾病者;②患有传染性疾病者;③患者不能主动配合研究。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其内容包含:(1)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第一时间核实患者病情,并指导患者周围在场人员给予初步急救处理,避免服用任何药物。同时告知急诊室做好接诊相关准备工作,及时出诊。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患者病情,明确其危险因素与症状,给予体格检查。及时清理口腔内分泌物,并给予吸氧处理,确保呼吸道畅通,如有需要可给予适当镇静止痛处理。实行心电监护、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将患者情况回报给医院,告知其做好救治准备,完成患者转运工作;(2)院内急救:患者达到医院后,应建立绿色通通道,优先进行挂号、急救处理、付费等工作。医护人员需再次评估患者病情,如无法排除脑出血,应进行CT等辅助检查,得到临床确诊。如需行静脉溶栓治疗,应及时将其转运至抢救室再次评估病情,并给予相关治疗;如需行血管内治疗,则需及时将术前准备做好,立即将其送往介入手术室,对其行全脑颅内血管造影术、动脉溶栓术。注意观察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出现,及时行CT复查并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行院内急救,由其家属自行送入院就诊。院内急救内容与观察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效果、院内急救时间与治疗前与治疗后7 d NIHSS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进行评分,以相应标准为参照评估其抢救效果[2]:治愈为溶栓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减少幅度在90%~100%之间;显效为溶栓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减少幅度在50%~89%之间;有效为溶栓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减少幅度在15%~49%之间;无效为溶栓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减少幅度小于等于14%。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均用软件SPSS 21.0分析处理,其中涉及计量资料均使用t检验,表示为(±s),而计数资料则用χ2检验,表示为(%)。经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院内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10例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8例,观察组患者到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25例行急诊血管内治疗,对照组23例,观察组患者到院至动脉置鞘时间、从动脉置鞘到闭塞血管再通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院内急救时间比较 (min,±s)

表1 观察组、对照组院内急救时间比较 (min,±s)

组别 从到医院到开始静脉溶栓 从到院到动脉置鞘 从动脉置鞘到闭塞血管再通观察组(n=40)56.44±16.1789.05±17.6779.14±11.47对照组(n=40)105.77±19.55109.45±18.7487.61±14.56 t值5.7373.8722.225 P值0.0000.0000.000

2.2 组间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77.5%(31/40),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对照组抢救效果比较[例(%)]

2.3 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3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13.27±4.816.54±1.03对照组(n=40)13.08±4.238.65±1.24 t值0.1878.278 P值0.851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最佳治疗时间较短,其临床疗效与预后均存在一定时间依赖性,因此在其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及时疏导再通阻塞血管,以降低致残率、致死率[3-6]。当前在该病临床治疗中,其主要难点是缺少有效性的诊疗流程,经常出现由于误诊或漏诊等因素造成的严重后果。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开始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一体化模式中急救是重要环节,给予患者规范的、专业的现场急救处理,可显著缩短患者被动接诊时间,可为临床抢救赢得更多时间,以提升临床疗效[7-9]。

在医院急诊室,为了提升患者急救效果,急救一体化模式逐渐提升到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之中,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卒中急救小组,要求小组各成员均具备争取救治时间的意识[10-12]。我院建立120脑卒中急救站,关联急诊科、介入放射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形成溶栓救治一体化模式,确保各科室人员之间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尽量缩短从发病到临床救治的时间。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治疗中,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发病时间、发病因素与病情情况、转运至介入治疗室时间、溶栓风险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评估,从最大程度上保证运转安全性,患者入院后在第一时间给予院内急救治疗,可避免出现多次分诊、转诊等问题,为临床治疗赢得时间,这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以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之后,分别给予院内急救和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到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到院至动脉置鞘时间、从动脉置鞘到闭塞血管再通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可有效规范、优化急性脑梗死救治流程,显著提升其抢救效果,同时有利于缩短对患者进行救治的时间,具有一定可行性。

经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过程中,对其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与临床疗效,同时可帮助其缩短临床急救时间,可取得较好预后,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溶栓组间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