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疗效
2021-07-28李琳霞
李琳霞
新生儿ABO溶血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临床中主要采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大剂量应用本药在临床中最为常用,但在多年的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中等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也可以达到理想疗效,同时也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中对于不同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相关研究较少。胎儿机体红细胞在进入母体后会发生IgG产生的情况,并沿着胎盘进人胎儿机体循环功能位置进而引发同种免疫反应性溶血产生,人类胎盘绒毛膜存在一单层合体细胞,能够实现胎儿血窦、血管之间的有效阻断分隔,伴随胎盘逐渐生长,会导致全体细胞变薄,这层屏障容易引发渗漏情况,因此胎儿红细胞能有效进母体循环当中[1]。文章深入讨论了中等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疗效,并选取了2017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的88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进行了观察,详细内容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章随机对我院的88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进行了分析,研究在2017年4月—2020年4月期间进行,按照治疗方案将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中等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对照组应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每组44例患儿。观察组患儿年龄2~7 d,平均(4.5±0.2)d,包含男性21例,女性23例,病程1~2 d,平均(1.4±0.3)d;对照组患儿年龄1~8 d,平均(4.6±0.5)d,包含男性20例,女性24例,病程1~3 d,平均(1.6±0.5)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经实验室等临床检查均可确诊为ABO溶血性黄疸,体质量在3 kg以上;患儿符合药物适应证;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儿;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药物禁忌证患儿;中途退出研究的患儿。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常规治疗,实施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给予补液等相关的治疗手段。对患儿进行血型检测、肝功能全套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确诊后观察组应用中等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3008,生产企业:南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次2.5 g静脉滴注,每天用药一次;对照组使用大剂量本药治疗,用量为1 g/kg,每天用药一次。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同时监测患儿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TSB(胆红素)值、入院24 h TSB下降值、48 h TSB下降值、黄疸消退时间。参照以下标准评估患儿疗效:症状完全消失,TSB值恢复正常为显效;症状显著缓解,TSB值持续降低为有效;与以上描述不符合为无效,有效例数=显效+有效。将患儿家属的治疗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总满意度评分100分,满意为90分及以上,较满意为70~89分,6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由患儿家属做出评估,满意度例数为满意和较满意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输入SPSS 23.0中展开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χ2和t检验,以百分数、(±s)表示,P<0.05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观察
观察组入院后24 h TSB下降值为(97.42±23.65)μmol/L,入院后48 h TSB下降值是(158.79±24.76)μmol/L,黄疸消退时间是(66.23±5.27)h,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s)
组别 治疗前TSB值(μmol/L)入院24 hTSB下降值(μmol/L)48 hTSB下降值(μmol/L) 黄疸消退时间(h)观察组(n=44)275.63±43.7397.42±23.65158.79±24.7666.23±5.27对照组(n=44)276.84±47.2680.53±12.03140.22±18.3569.83±9.75 t值0.1254.2223.9972.155 P值0.901<0.001<0.0010.034
2.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数据分别是100%(44例)、97.73%(43例),组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疗效统计
2.3 两组患儿家属的治疗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患儿家属和对照组满意度分别是97.73%(43例)、77.27%(34例),观察组满意度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的治疗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群体中的常见病,其中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占比最高,可以达到20%左右,相关研究资料中有说明,孕妇妊娠2个月时,能够在循环中找到少量的胎儿红细胞的约占在15%,7~9个月时,孕妇机体循环中能够找到胎儿红细胞的占据10%~20%,相关研究中表明1 mL Rh阳性血在流入母体时即可发生致敏,第二次仅需0.2 mL血即可,能够做到产生大量抗体。该疾病主要以蓝光照射为主要的治疗方案,同时辅助以补液等其它对症治疗方式,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2-4]。
ABO血型不合发生原因为新生儿母亲属于O型血,胎儿出现A、B型,同时由于O型血的血清中存在抗A、抗B的IgG指标而产生的情况[5-7]。自然界中广泛A、B血型的物质较为广泛,如伤寒、寄生虫细菌、植物以及百白破疫苗等容易导致母亲在孕前期出现抗MB-IgG,因此,会导致ABO血型不合溶血情况占据40%~50%,此型溶血中普遍为母体位O型,子体位A1型比较多见,因此,O型抗原性能够作为最强抗原。同O型血母亲可能不存在每一胎均为A型溶血,因此体内的血型、胎儿红细胞之间产生的抗体能够有效保护新生儿[8-10]。
近几年,临床加深了对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研究力度,并指出: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可以获得理想疗效;但关于“大剂量”的定义,临床中说法不一[11-12]。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按1 g/(kg·d),持续治疗三天;第二,按1 g/(kg·d)治疗一天。并且,通过对比大剂量[1 g/(kg·d)]与低剂量[400 mg/(kg·d)]发现,大剂量对于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换血风险,但大剂量应用本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免疫抑制,且本药价格昂贵,大剂量使用也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故需要寻求一个安全、有效,同时经济适用性更高的用药方案[13-15]。
出于对新生儿安全以及减少经济负担的角度考虑,临床中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针对体重在3 kg以上的患儿,使用2.5 g本药治疗效果较好。与1 g/(kg·d)用量相比,其疗效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此次研究结果指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数据分别是100%(44例)、97.73%(43例),组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较高体质量患儿肝功能更为成熟,代谢能力较强;较高体质量患儿生理机能较好,而传统采取的1 g/(kg·d)标准为人为剂量,缺少临床依据;本病一般可在发病早期诊出,治疗比较及时。王宁等[16]在其研究中应用2.5 g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有效率为99%,与大剂量治疗下的98%无显著差异(P>0.05)。其研究与本研究论证观点一致,仅有较小的数据差异。此外,研究发现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患儿症状消退更快。
综上所述,中等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有效率高,并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治疗成本,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