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形象分析在音乐作品理解中的作用
2021-07-28王婷婷王蓓蓓
王婷婷,王蓓蓓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合肥 230011;2.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合肥 230001)
0 引 言
形象,可以将其视为人们的一种感觉,因为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也可以将形象视作一种整体的印象,在各种感官的作用下,人的大脑会对事物形成一种再现。”[1]人们对事物通常有其自身的认知能力和体验,其与形象密切相关。音乐形象与音乐的表达息息相关,使音乐本身所拥有的情绪得到真切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反应,使听众在这一情景下伴随音乐的表达和延续产生一种特定的联想。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独特的,这些作品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褪色,反而可以成为艺术延续的重要载体。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彼此联系紧密,当这些内容一一获得展示后,就可以在听众面前呈现出这一作品的完整形象。人们在感知音乐形象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深入,最终获得完整的形象,而这正是音乐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音乐本身是一门独特的语言,尽管其具有丰富的内容以待表达,但却不像真正的语言和文字那样具备准确界定某一事物的能力,其所展示的形象往往无法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需要对音乐形象进行分析,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渐理解音乐形象。由于人是非常独立的个体,人在对某一事物进行感知时,其感受会存在较大差异,人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赋予人以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审美意识,因此,其对同一事物的体验、认知、感受通常不会一致,这可称之为“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将音乐形象分析应用到音乐作品理解中,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化的认知与体验,以保证音乐作品得到更加良好的演绎。
1 音乐形象概述
形象具有基本的规定,可等同于个别,也就是一种具体的存在。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将形象分别称之为“这一个”和“个别对象”。形象可生,也可灭。“形而下者谓之器”[2],在《易经·系辞上传》中将“器”称之为形象。形象是一种充满理性的存在,是一种个别的、感性接受的对象。人类的生活就是一副巨大的画卷,在这一画卷上有声音,有色彩,而这就是形象的构成。比如,《红楼梦》大观园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弱柳扶风”般的林黛玉,“醉卧芍药茵”的史湘云,这些人物形象充满强烈的真实感。由此可见,形象的理性就在于其足够真实。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3]。从音乐角度来看,它的声音形式可以影响到听众的感官,并带来声音形象。声音虽然是一种形式,但一旦将其与音乐相结合,就会具有更多的意义,这样就会赋予其更多存在的价值。当事物进入到人的主观意识中之后,会形成两种方式,一是感觉映像,二是表象映像。音乐也不例外,只不过音乐能够赋予人以独特的听感觉形象,当人的听感官捕捉到声像后,就可以产生听觉映像。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人的脑海中还会产生视表象,也就是视表象形象。当演奏者用音乐去表达特定的情境与情绪等内容时,听众就会因此而产生联想,这就可以称之为音乐形象。音乐作品的完整形象需通过每个部分依次展示,方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产生联想。声音形象是音乐形象中的本源,即因为有了声音,才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视觉形象是一种人们允许存在的习以为常的形象类型,而且在众多形象类型中占据重要位置,与之相比,听觉形象会得到进一步弱化,这与人们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在音乐中,听觉形象应处于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展示出音乐作品之美。要准确把握和理解音乐形象,并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保证音乐作品得到完美的演绎。
2 音乐形象分析的具体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往往由于个体差异而存在认知差异。不同音乐作品拥有不同构成要素,音乐创作即是音乐形象不断丰富的过程,创作者最终要通过音乐作品表达一定的思想,展示出音乐作品的内涵。塑造音乐形象时,其不会有具体的材料或者物质进行支撑,更多是由各种抽象的内容组成。人们习惯了视觉形象,往往会忽视听觉形象,而音乐形象则凸显出听觉形象的重要性,其存在和展示的方式是以表现为主,同时充满情感。在分析音乐形象时,我们可以从音乐背景分析与音乐作品分析方面着手,以达到还原作品的最初创作目的。
2.1 创作背景分析
创作背景包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音乐流派、创作意图等。通过对音乐创作背景的分析,可以为探讨、理解、诠释音乐作品提供一定参考支撑。音乐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期的音乐都各具特点。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塞维利亚理发师》,这两部歌剧的主角都是“费加罗”,然而同一音乐角色“费加罗”在音乐表现中却各有不同。通过对音乐创作背景的分析可见,两部歌剧都是以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为脚本进行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古典时期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歌剧揭露了18世纪贵族统治阶级的荒诞、腐败与黑暗,莫扎特借用机智勇敢、正义使然的“费加罗”作为自己的化身,把对贵族统治阶级的不满充分表现出来。《塞维利亚理发师》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的罗西尼的音乐作品,这是一部喜歌剧,此剧中的“费加罗”积极乐观、聪明善良,与罗西尼自身的生活状态十分贴近。
由于作曲家所处时代不同、创作意图不同、音乐流派不同,同一音乐脚本的人物塑造也就不同,进而歌剧演员对于人物的表现就会有很大区别。《你不要再做情郎》主要描写了费加罗对于花心仆人凯鲁比诺被迫参军的悉心劝说,歌曲采用了重复的手法,表现出费加罗的耐心与真挚。
《快给大忙人让路》中的“费加罗”形象则是朝气蓬勃、充满着自信,为自己的技能以及处事能力而骄傲。歌剧演员在演唱连续的八分音符“e1、d1、c1”时,要充满热情地表现出费加罗的自信。
2.2 音乐作品分析
“把握音乐形象的时候,常常也要把握音乐作品内在所具有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4],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着作曲家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以及高超的技术。对某一音乐作品展开教和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掌握音乐通用性表达方式。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会采用不同的创作技法——旋律进行的方式、调式调性等的安排,其所形成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但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他们所形成的习惯就可以称之为通用性表达方式。
2.2.1 旋律进行的组织
旋律进行(旋律线),指的是作曲家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组织音的排列。通过分析不同的旋律进行,了解音乐所表达的音乐情绪。旋律进行包含直上型、直下型、直线型、正彩虹型、倒彩虹型、锯齿型等,而这些形态中又包含了级进、跳进或同音反复的旋律进行方式。如下图所示,每一种进行方式所表达的音乐情绪都不同。
级进是旋律自然进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以二度、三度音程关系进行表现平静、舒缓的情绪。级进上行时,力度自然渐强,情绪逐渐高昂、明朗;级进下行时,力度逐渐减弱,音乐情绪柔和、低沉。跳进是做超过三度音程关系的旋律进行,它分为小跳与大跳两种类型。小跳,表现了活泼的情绪;大跳,表现了变化较大的情绪。上行大跳,一般表现激昂、热情、悲愤的情绪;下行大跳,一般表现低沉的情绪。同音反复,指的是同一音高的音反复出现,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音乐内容。
2.2.2 调式调性的安排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调”。“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称为“调性”;由一群按照一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音群,称为“调式”。调式调性的合理安排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妙笔生花的作用。
以《九儿》为例,虽然歌曲篇幅短小,音乐张力却很大,作者用了连续的三次转调将音乐层次勾勒地非常清晰,并逐步推向高潮。上谱例4小节的乐句分别在A、B、E调中出现,做大二度、纯四度的调式调性平移,塑造出了“九儿”丰满坚毅的人物性格,音乐凄婉、优美。
以巴托克《小宇宙》第29首为例,《倒影模仿》是标题性音乐作品。通过调式调性分析,发现作曲家巧妙安排了高声部E大调与低声部E弗里几亚调式的复合模式来呈现倒影模仿的关系。E音为对称轴,高低声部在旋律采取了反向对称进行,与音乐的标题十分贴切。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见创作背景分析和音乐作品分析不仅能够清晰地呈现音乐形象,更能很好地帮助音乐读者、音乐演绎者全面理解、认识音乐作品。
3 音乐形象分析在音乐作品理解中的作用
音乐形象分析方法在音乐作品理解中运用尤为必要。通过仔细解读乐谱文本,倾听音响的效果,并进一步分析作品创作背景,就可以保证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作品,使音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正确掌握音乐形象,才能确保音乐作品得到合理的演绎,使听众能够真正理解作品,并产生共鸣。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形象分析是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关键,使其能够合理处理和把控音乐情绪与特点。
3.1 增强音乐故事形象化
以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诗剧《培尔·金特》在配乐时所选的《索尔维格之歌》为例,这首歌曲讲述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培尔·金特非常善于幻想,长期沉湎于此,“培尔·金特还很年轻的时候就选择离家出走,这一段出走之路坎坷万千、命运多舛,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5]。在回家的过程中,他所乘坐的船遭遇事故,这使他又回到原点。回到家后的培尔·金特遇到了他年轻时代的情人——索尔维格,她一直在默默等待着他回来,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她的情人在怀里死去。如此悲伤的故事再由索尔维格进行演绎,不禁令人动容。在挪威,索尔维格代表着一种理想和信念,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完美人格。
《索尔维格之歌》的结构主要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歌曲为4/4拍,以四句乐段连续并行的方式呈现。其旋律包含着无比真挚的情感,也使得索尔维格这一形象得到更加深刻地勾勒与呈现。在进行演唱或演奏时,尤其要注意歌词是否与旋律水乳交融,并重视歌词与伴奏的契合度。
歌曲的第一句的结尾,其横向旋律的和声主要是采用E大三和弦,伴奏采用的是a小三和弦。第二句结尾则发生了变化,横向旋律和声从原有的大三和弦转变为e小三和弦,伴奏则从原来的a小三和弦转变成C大三和弦。这样的变化体现出作曲家的独特安排,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在色彩的对比反映出的主人公的心情的变化。索尔维格急切盼望着她的情人早日归来,她在第一句中唱道“春天不再回来”,根据末尾处的和弦来看,大三和弦所具有的明亮色彩一息尚存,这说明索尔维格的希望并没有消失。
在第二句的歌词中,她这样唱道——“一年年地等待”。从冬天到春天,从春天到夏天,一个季节过去,又迎来一个新的季节,可是他依然没有回来,因此,在第二句的末尾处的和弦采用了小三,说明女主人公在等待中逐渐失望。但是,在伴奏方面却采用了C大三和弦,就可以说明,索尔维格在失望中还存在着希望,盼望着培尔·金特能早日回来。变化的和弦将主人公的心情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这一人物的音乐形象跃然纸上。
在这种希望与失望交替的情绪中,索尔维格又唱出第三句“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尔后又再次强调“一定能回来”。这说明,她坚定地认为培尔·吉特最终会回到她的身边。显而易见,这一句歌词中包含许多强调,如“始终”、“深信”和“一定”,表明主人公从原有的矛盾心理逐渐转化成不再矛盾。与此同时,疑问型旋律也在这首歌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伴奏则采用与女人啜泣相似的音调,其在结合的过程中,既不矛盾,又很真实。联系前两句歌词就会发现,其实索尔维格一直都很期待培尔·吉特的归来,只是这种漫长的等待会使得她逐渐产生不确定的心理,也正是如此,她才一次又一次“催眠”般地告诉自己他会回来。
优秀的作品中会隐藏许多细节,看似不经意,实则包含了作曲家的独具匠心与精益求精。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音乐形象分析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
3.2 提高音乐主题感染力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是音乐创作与乐思段落展开的核心内容。通过音乐形象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曲家音乐创作所要表现的立场,可以提高音乐主题的感染力。
《六月——船歌》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作为标题性音乐,通过题目就可知作品的内容是一系列表达与船有关的。这是一个复三部的音乐作品,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六月——船歌》打破传统的“船歌”体裁形式,没有采用三拍子强弱弱的的音乐律动,而选择了4/4拍。“1+1+2”的节奏律动与柔美的小调式音乐色彩相结合,巧妙地将“船儿”随着波浪起伏的音乐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
旋律以g和声小调开启,高声部承担着主要旋律的呈现,从弱拍弱位置进入,级进上行的旋律线条推动了音乐的进行;低声部的伴奏音型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表现出船儿在水中摇曳的情景;中声部,以单音、和弦的形式存在,起补充、衬托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音响。
《六月——船歌》旋律舒缓、恬静,音乐中保留了俄罗斯的风格元素。通过对音乐形象的细致分析,能够更加全方位感受到音乐的主题表现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湖光山色的俄罗斯与悠闲游船的情景。
俄罗斯浪漫主义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则采用主题性音乐创作手法来呈现具体的音乐形象,其中OP.39中的第6首“小红帽与野狼”最为典型。练习曲中“野狼”的音乐主题主要在中低音区,持续的三连音半音阶上行旋律进行与由p到sf力度变化的结合,把“野狼”凶恶的音乐形象描述出来。然而,“小红帽”的音乐主题主要在中高音区,音乐发展以十六分音符级进上行为主,平稳的旋律进行与和缓的力度变化,将“小红帽”的天真、活泼的音乐形象淋漓展现。通过对两段音乐旋律进行、力度变化、音区对比的分析,音乐主题清晰可见,“小红帽”与“野狼”生动形象一览无余。
音乐主题的确立决定了音乐内容的呈现,通过音乐形象分析揭示构成音乐主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节奏、音高、音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进而能够提高音乐主题的感染力。
4 结 语
通过对音乐形象分析在音乐作品中作用的探索,不难发现,只有系统地分析音乐作品、完整地探索音乐形象,才能使演奏者、演唱者、学习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正确有效地处理音乐作品、最大限度地还原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