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研发投入研究
2021-07-28彭良玉
王 艳,彭良玉
(1.安徽省高新技术发展中心,合肥 230088;2.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肥 230091)
研发投入与地区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为研发投入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活跃而有效的研发活动使经济更具竞争力和增长潜力。[1]实践证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研发投入成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指标。做好研发投入分析研究,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落实以及政府的宏观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从安徽省研发投入的历史变化趋势入手,从区域层面对比省内各地市之间的差距以及安徽省在中部六省和长三角区域中的位置,进而深入剖析了研发活动类型和执行主体情况,对安徽省研发投入进行了长时段、多维度研究,找出短板,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使用和测算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安徽统计年鉴》(2011-2020)和相关统计年报。
1 研发投入的概念及研究背景
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原始创新是基础,无论是科技革命还是工业革命,依靠的皆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原始创新的厚积薄发,源于长期积累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2]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为科技创新引来源头活水。
1.1 研发投入的概念
《弗拉斯卡蒂手册》是对科技活动进行测度的基础,研究与发展(R&D)活动是科技活动最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按照这一手册系统地开展了有关R&D活动的统计调查。《弗拉斯卡蒂手册》[3]为实施R&D活动统计调查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涉及的研发概念也来自此手册。
1.1.1 基本概念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或研发),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应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一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发活动具备五个基本特征,分别为新颖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系统性、可转移/可复制。
根据研发活动的类型,可以把研发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统称为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是一种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主要是为了获取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不预设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
应用研究:是指为了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初始性研究,但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应用研究通常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或知识的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预定的实际目的,确定新的(原理性)方法或途径。
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科学研究、实际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产生的额外知识,以形成新的产品、工艺(流程),或改进现有产品、工艺(流程),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1.1.2 统计指标
在对研发资源的统计中,常用的指标主要有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或研发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GDP)和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本研究所用统计指标来自国家统计局批准的综合科技统计调查制度。
研发经费支出是指报告期为实施研发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不论经费来源渠道、经费预算所属时期、项目实施周期,也不论经费支出是否构成对应当期收益的成本,只要报告期发生的经费支出均应统计。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
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研发全时人员(全年从事研发活动积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
1.2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五年来,全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一批重大源头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相继涌现。2020年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位[4],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安徽作为长三角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是国家大科学装置的集中区,拥有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开放合作的创新创业环境愈加优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和转化落地。研发投入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因“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省GDP增加4 004亿元,对研发投入强度造成影响。安徽研发投入强度为2.03%,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低于全国2.23%的平均水平,与长三角一市二省差距明显。因此,推动安徽省省R&D经费投入强度匹配创新型省份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地位,深入全面分析安徽省研发投入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补齐短板,对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安徽省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创新政策的同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研发平台、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和促进成果转化,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政策实施效果日益凸显,研发投入总量加速增长,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研发人才不断积聚,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加大,企业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企所得税政策方面成果显著。
2.1 安徽省研发投入纵向分析
2.1.1 全社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
数据显示,2019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为754亿元,同比增长16.2%,研发投入强度为2.03%,较上年增长0.12个百分点。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安徽省研发经费投入从2010年的163.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75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8.5%,研发投入强度从2010年的1.32%增加到2019年的2.03%,年均增加0.079个百分点。2012年,安徽省研发投入强度全国位次上升为第10位,首次冲进并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13-2017年均列第9位。因为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全省GDP增加4004亿元,对研发强度造成影响,2018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上年有所下降,2018-2019年,我省的研发投入强度跌至全国第11位。
图1 安徽省研发经费投入情况(2010-2019年)
2.1.2 研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科技活动人员是科技发展过程中最直接、最积极因素,研发人才的队伍规模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5]近年来,安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在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激励下,安徽省的科技人才资源日趋丰富,从事研发的人员也呈上升趋势。
2019年,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7.5万人年,较上年增长19.0%;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为40人年,较上年增长19.0%。
图2 2010-2019年安徽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情况表
2.1.3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加
政府的科技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起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入机制的运用,有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其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近年来,安徽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逐年增加,2019年,安徽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378亿元,较上年增长28.2%。从2011年77.03亿元增长到2019年377.9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2.0%;地财科技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2011年2.33%增长到2019年5.11%,年均增长0.3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从图3可以看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出占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比例不容乐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从2011年13.5%下降到2019年2.3%。由此可见,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
图3 2019年分市研发投入情况趋势图(2010-2019年)
2.2 安徽省研发投入区域分析
2.2.1 分市比较
通过分析安徽省16个市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数据(如图4),可以得出:
图4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中科学研究
2019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差距较大,合肥一家独大,达291.76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1/3,近一半地市不足20亿,排名靠后8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仅占全省总额的14.3%。研发经费投入增速普遍较快,2019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2个市,其中6个市增速超过2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参差不齐,2019年全省有5个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其中合肥、芜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全省有5个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
2.2.2 中部地区比较
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个相邻省份。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支持企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安徽研发投入发展速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通过对2019年中部六省研发投入情况进行分析(如表1),安徽省研发投入总量虽在6个省中排名第4位,但与第2、3位的河南、湖南差距不大,大幅领先于江西和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低于湖北,居中部第2位;但是增速仅高于山西,居第5位,需要加大力度。
表1 2019年中部地区研发投入情况
2.2.3 长三角区域比较
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承担着长江经济带发展“龙头”的重任。[6]
影响研发投入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资金资助等[7],受上述主要因素影响,安徽研发投入和江、浙、沪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表2可以发现,2019年,安徽省无论是从研发经费总量还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均低于其他三个地区。但安徽省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加大研发投入。2019年研发投入增速是四个地区中最高的,由此可见安徽在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2.3 安徽省研发活动类型比较
从2019年度安徽省数据看,基础研究略有下降,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研发投入同步实现较快增长,区域创新体系持续完善。2019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39.6亿元,同比下降6.5%,应用研究经费60.8亿元,同比增长19.4%。试验发展经费653.7亿元,同比增长17.6%。试验发展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93.2%,较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这表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步伐正在加快。另一方面,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源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明显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
图5 研发经费三种类型投入比重图(2014-2019年)
2.4 执行部门分析
从执行部门看,研发投入可以分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类。2019年安徽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630.34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3.60%,科研院所研发经费投入为80.9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10.74%,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投入为42.7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66%。从近几年数据中可以发现(如图6),企业的研发投入在逐年稳步提高,其研发投入已经占到了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五分之四以上,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两者加起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有减弱趋势,社会研发活动正在逐步转移到以试验发展为主的企业中。
图6 研发投入按执行部门比重图(2014-2019年)
3 安徽省研发投入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安徽省研发投入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研发投入稳中有进,总体呈上升趋势,企业的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凸显,但在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更上新台阶,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3.1 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安徽省研发投入区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全省研发投入总量稳定增长,但是从分市数据来看,各市研发投入差距较大,2019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排名靠前的4个市经费总额都在50亿元以上,其中合肥达291.8亿元。而排名靠后的4各市研发投入总量仅在10亿元左右,连合肥市的4%都不到。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研发投入区域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区位条件是研发投入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研发投入高的区域大多分布在皖江城市带,而研发投入低的区域基本分布在皖北地区和皖南地区;各市产业结构不同也影响其研发投入。
3.2 基础性研究比例偏低
通过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近五年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19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为13.31%,较上年略有下降。基础性研究投入不足,创新驱动发展缺乏核心动力[8]。
基础性研究大部分发生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以试验发展研究为主。安徽省基础性研究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较少,科研能力受限;二是安徽省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阶段,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大,鼓励企业创新,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因此降低了基础性研究的比重。
3.3 企业创新意识不足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研发投入是知识向经济价值转变的实现路径,也是一个强烈的信号[9]。通过研究发现,部分纳统的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占比不高,一部分规上企业没有研发投入。主要原因是一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只专注生产和销售,创新意识不足,研发投入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一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资金条件不足,融资困难,无法满足研发投入的需要。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生产销售困难,研发投入也有所下降。
3.4 研发统计归集不全面
研发经费的统计是研发投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并形成合力推进。按照研发投入的执行部门分,可以分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统计的研发经费投入不到全社会研发投入的20%,而作为研发活动主体的企业,其研发经费投入已经占到全社会的80%以上。目前,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和统计人员对研发经费核算不清楚,研发投入账目不规范、归集不准确,造成一定的统计损失。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安徽省研发投入从纵向看,研发经费和强度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较大,与中部地区比较增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省内各市区域之间发展较不平衡;另一方面还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比不高、企业创新意识不足、统计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需要继续保持安徽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下,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差距;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1)统筹协调区域发展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机遇,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沪苏浙优势科技资源,提升安徽自主创新能力,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聚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进一步加大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从政策、理念、人才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创新。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省内各市依据各自产业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配套政策,积极开展大院大所合作,加大研发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物质基础。
(2)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比例
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结构,适当调整省级财政科技支出使用范围,增强政府资金引导效率。做好部门预算,在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中明确研发活动类型,保证一定比例对基础研究支持。面向全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以省级财政为引导,地市和企业配套投入,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对企业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委托,引导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成果转化。
(3)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
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特别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政策,同时出台更实惠更细致的专项激励政策并跟踪落实,让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政策激励、风险投资、市场驱动、环境优化等方式多措并举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减少企业的研发风险,提升企业研发在创新链的位置。加快推进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的研发体系。
(4)夯实研发统计基础
发挥研发投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业务职能和管理上形成合力,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统计工作。保证依法统计,做到应统尽统。多种方式开展相关政策和业务培训,帮助创新主体掌握政策并知晓研发费用归集方法,指导其学透用好创新政策。一是提高企业对研发统计的重视程度,调动企业填报研发投入数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进一步抓实抓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统计;三是做好研发统计数据分析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