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儿谷,我的记忆

2021-07-28周爱妩

南风 2021年17期
关键词:燕儿梅岭山水

文/周爱妩

燕儿谷是个村子,位于大别山南麓的一座山凹里。原名燕窝塆,因地形似燕子的窝而得名。这个原本穷乡僻壤的村落,如今是乡村振兴中,中国大地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它的美,不只是那种清细嫣甜的美,还有朴素、自然的味道,让人感觉原汁原味,竟至看一眼就想留下来。

早在正月,燕儿谷的梅花就开了,开在梅岭,开在游人的笑脸上,开在天南地北的抖音、视频和朋友圈里。那一坡一坡的梅花,有红梅、骨里红、垂丝梅等80 多个品种6000 多株。它们约好了一般,齐刷刷地用生命绽放,拼命把自己的容颜,开得最美,美到无憾。那重重叠叠的粉,不同层次的粉,毫无章法地交错在一起,铺天盖地笼罩着梅岭,让人看不到山坡,看不到梅树,只看到一片花的海洋。这弥漫在天地间声势浩大、隆重至极的花事,渲染着一种自由和热烈的气息,使燕儿谷有了生气,有了梦想。

想当年,燕儿谷刚开发的时候,我们来游玩。那时,梅岭还没有花开,到处是光秃秃的一片。我们路过的时候,两位村民正在山坡上挖地,她们好像为了争霸一块耕地发生口角,慢慢地,她们争执得越来越激烈,最后爆发成互相大声对骂,辱骂声不堪入耳。我不敢劝架,匆匆逃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没想到,时隔几年,梅岭上漫山遍野怒放的梅花,竟如燕儿谷劳动妇女的脸,她们笑了,她们想开了,在偌大的山岭中,在和风细雨里,把山中的风,把春天的美,浓缩成一抹抹嫣红。阳光下,有种悠远、旷达的美。

我终是错过了梅岭的花期。我来的时候,正值暮春三月。隔着茶梅小镇的围栏,发现小镇里的早樱开过了,桃花开过了,大朵大朵的茶梅凋谢得也差不多了。地上,水面,飘零的花瓣,落红无数,唯美中透着些许伤感。“流水落花春去也”,我不由感慨。朋友伫立溪边,脱口而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不敢往下接。只是觉得,我们出来逛逛,并非一定要“恰好我来,正好花开”地如人所愿。有时,花谢花飞也是一种美;有时,或许有一场意想不到的遇见。

我们走进小镇,眼前不再只是单一的茶梅和盆景了。多了弯弯曲曲的溪流,烟雨朦胧的湖泊,精雅别致的建筑……颇有“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的世外桃源模样。

通往小镇中心的道路两旁,新栽的芝樱花,开得正艳,淡紫如烟,犹如两条长长的紫红绸带伸向园林深处,一股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茶梅园、樱园,沉浸在春光里,纯粹而绿意葱茏。环绕燕归园兜兜转转的小溪,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鲜嫩的水草,红色的锦鲤,漾着绿意,泛着春光。

最喜人的是,燕归园外的郁金香开了,兰花开了,紫藤花开了,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儿也开了。偶尔遇见几株晚樱,诱人的粉红缀满枝头,一串一串,一簇一簇,朵朵夭夭灼灼,明眸流盼。一波又一波的花事,此起彼伏的花开,日复一日的芳华,仿佛没有尽头,总也开不完似的。日子全是满的,好的。

真的没想到,盈暖春期,恰是小镇烂漫时。

欣喜之余,我来不及去小镇里高档的民宿和宴会厅,迫不及待奔向古色古香的亭榭。这是当年我来过,就不想走的地方。溪水依着亭榭,绿草就在脚下。我靠着玻璃圆桌,坐在藤椅上,赏绿树青山,闻鸟语花香,没有喧嚣,唯有静美。遥看炊烟在家家户户的房顶升起,是一幅多么温暖的图画。得山水之清气,享田园之风光。

此时此地,我的心是宁静的,我需要这样的环境,为我找到抵达精神和灵魂的故乡。

相对于小城的浮躁,杂乱与纷扰,燕儿谷有着更多的诗意和温情,它承载着乡土、乡情,传承着古老而又有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文化。

茶梅小镇广场,总是最热闹的。在那里,游客们可以感受磨豆腐的乐趣,打糍粑的刺激,印印子粑的奇妙,吹笛子的精彩,吃吊锅的美食,还可以揭示扯油面的奥秘。这些传统的文化、美食在这里完美呈现。

最有名的是工匠学校的九佬十八匠。我们沿着书画文化长廊,漫步在去工匠学校的路上。路边绵延的草坪里,贴地生长的小草,碧绿绿的,软绵绵的,在阳光下,油光发亮。被人们遗弃的石磨、石碾、石凳、坛坛罐罐等等,在这里被充分利用起来。草坪中间,用石磨间隔排列而成的路径,斗折蛇行,活像一个个散落在绿草上的圆盘,古朴而有美感。零星放置其间的坛坛罐罐,这儿一个,那儿一个,或卧,或侧,故意“东倒西歪”,极具创意和别致。草坪周边摆放的石碾,既是一种原始的装饰,也是对草坪最好的守护。这些久远的亲切的乡村元素,重新活泛生机,构筑了我们思念和精神的家园。

我们来到工匠学校,这里有篾匠、木匠,有酿酒,有陶艺,有刺绣,有茶艺,可以穿汉服,尝试画脸谱……我特意站在篾匠师傅那里,看了很久。那些硬挺的竹片,在他手里就像柔软的面条,渐渐被编织出家什,编织出岁月深处篾器的明媚。他们是传统手工艺的守护者,但他们的手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我忍不住问:“师傅,您带徒弟了吧?”

他苦笑,说:“现在人家都是个把伢儿,哪个愿意?”

老师傅的话,我似懂非懂。不好回答,只好陪着他笑笑,而我的心里却漫起惆怅。

我们来到一间展厅,这里陈列着许多从民间搜集来的沧桑的原汁原味的旧物品,如袖珍篾箩、木称斗、旧犁耙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手工艺的图腾。如今,它们好像完成了一种历史的使命,静静地被摆放在这里,倾听岁月前进的演奏曲,向我们传递着先人的情怀和智慧。我一边静心欣赏,一边回味刚才和师傅的对话,我想,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去的一定会去,该留的一定会留下来。我忽然觉得,无论去留,都是最好的选择。想必,这也是工匠学校建立的初心。

山因水而长青,水因山而长流。山水无语,斗转星移,今日的燕儿谷有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和独特之光。在这里,艺术与自然交汇,山水与文化相融,康养与旅游研学共存。

每一天,这里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每个季,都有慕名前来研学的学子。曾经,我和同学们在真人CS 战场上,穿着防弹衣,扛着枪支,冲锋在硝烟的“战场”;我们坐在模拟法庭,倾听律师作关于法制、职业生涯规划的精彩演讲;我们在池塘里,挽起裤腿,湿透衣衫,双手伸进泥巴里摸鱼,满塘的欢笑,让我们找回久违的童趣。在汉服店里,我班的帅哥们禁不住诱惑,纷纷穿着华美的汉服,手持油纸伞,踩着莲花步,做“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在陶艺馆,一群女同学争先恐后,满怀神秘,亲身体验陶艺的制作过程。在马场,我们幻想模仿草原上骏马的驰骋;在茶艺馆,我们装模作样享受品茶的优雅。

我们在研学中,收获了山水的美景,书写着青春的故事。这些美好的回忆,皆能雕琢幸福,抑或放逐流年。

四季踏青地,花海燕儿谷。今天的燕儿谷,集旅游、休闲、养老、观光、研学于一体,获得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特色旅游名村、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湖北省宜居村等称号。吸引远远近近无数旅游者、健身者、养生者前来游览、运动和健身。将军寨,是我们爬山的好去处;康养步道,是我们举行十里长跑的首选;郭氏祠堂,是我们进行孝德文化教育基地;正在打造的儿童乐园、汽车赛道,是燕儿谷种下的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整个上午,我和朋友在燕儿谷的怀抱里停停转转。从梅岭下来,我有些累了,正想找地方休息。忽听见路边坡地里传来笑声,我抬头,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几位村民在锄芍药园的杂草。一位大姐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几个桔子,她正把桔子分享给其他几位,她们谦让着,说笑着。看到这些,我终于释怀了,不再纠结当年那场对骂。

如今,燕儿谷人是富有的,它们坐拥好的风景、古老的文化、原始的生态;它们是自信的,这片土地在不断奋进的过程中,培养了燕儿谷淳朴的风土民情,颐养着燕儿谷人的心性,荡涤着燕儿谷人的心灵。它们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日子过得美美的,很安静,很和谐。让人来过,就想留下来。

有人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燕儿谷的山水,迎着季节,顺着人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它是我心中的家园,是我行走山水间的独家记忆。

今天,游人如织,我不知道,燕儿谷迎来了什么样的游客。但我明白,燕儿谷未来的道路笃定宽阔,依然会客来客往。

猜你喜欢

燕儿梅岭山水
《山水间》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嫦娥奔月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燕儿
金龟子配音有妙招
一周新娘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