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认知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2021-07-28吴琼高彦茹

智慧健康 2021年16期
关键词:意愿陌生人对象

吴琼,高彦茹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3)

0 引言

近年来,各种意外伤害事件频繁发生[1],导致伤残甚至危及生命。发生意外时,现场第一目击者若能及时、正确地施救,可最大限度降低伤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2],提高其预后质量[3]。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后备人才,是普及急救知识的有生力量,也是院前急救未来的主力军[4]。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的认知及培训需求,为今后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 年9~10 月,在武汉市6 所高校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1410 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者;意识清楚,能自主独立填写调查问卷者;非医学相关专业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院前急救认知现状,对陌生人施救意愿及影响因素,院前急救培训需求。预调查后修改完善问卷,最终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0.90,Cronbach'α 系数为0.86。

1.2.2 调查方法

问卷由统一培训过的调查人员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发放,采取匿名填写方式,现场填写,现场回收。每所调查院校发放问卷240 份,共1440 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410 份,有效回收率97.92%。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1410名调查对象年龄16~25岁,平均(18.99±1.154)岁。其中,男生、女生各664 人(47.09%)、746 人(52.91%);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554 人(39.29%)、428 人(30.35%)、246 人(17.45%)、182 人(12.91%);本科、专科各956 人(67.80%)、454 人(32.20%)。

2.2 院前急救认知情况

调查对象中,93.19%(1314 人)认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有必要掌握院前急救知识;91.56%(1291人)表示愿意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不同性别、年级、学历的调查对象进行比较,在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必要性的认识上,不同学历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意愿上,不同年级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学历调查对象对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必要性的认识比较[n(%)]

表2 不同年级调查对象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意愿比较[n(%)]

2.3 对陌生人施救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在对陌生人施救的意愿上,就现有急救水平,11.28%(159 人)选择毫不犹豫给予施救;若接受急救培训后,选择毫不犹豫给予施救者占48.72%(687 人),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在影响对陌生人施救的因素上,77.16%(1088 人)担心自身急救知识技能不足,10.07%(142人)认为应该由专业医疗机构救援,8.58%(121 人)害怕遭到误解,1.56%(22 人)认为与自己无关,1.49%(21 人)不敢接触对方,1.13%(16 人)害怕对方有传染病。

表3 急救培训前后调查对象施救意愿比较[n(%),n=1410]

2.4 院前急救培训需求情况

在院前急救培训需求上,90.14%(1271 人)表示需要接受培训;在培训主体上,51.28%(723 人)希望由学校开展,44.11%(622 人)选择医院,4.61%(65 人)选择其他;在培训方式上,54.54%(769 人)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33.26%(469 人)选择线下培训,12.20%(172 人)选择线上培训;在希望接受培训的内容上,由高到低分别是伤口止血包扎(88.23%)、心肺复苏术(84.89%)、骨折固定(77.94%)、中暑现场处理(74.47%)、溺水现场急救(69.01%)、烧烫伤现场处理(66.81%)、气道异物现场急救(61.49%)和伤员搬运(49.29%)。对不同性别、年级、学历的调查对象进行比较,在培训需求上,不同年级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在培训内容需求上,不同性别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不同年级调查对象对院前急救培训的需求比较[n(%)]

表5 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对院前急救培训内容的需求比较[n(%)]

3 讨论

3.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认知情况较好,急救能力是影响其施救意愿的主要因素

本次调查中,93.19%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并且表1 结果显示,本科学历大学生对其认知程度高于专科学历大学生(P<0.05),这反映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尤其是本科学历大学生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急救态度积极;91.56%大学生表示愿意学习院前急救知识,90.14%大学生表示需要接受院前急救培训,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院前急救知识意愿强烈,兴趣浓厚;表2 及表4 结果显示,在学习意愿及培训需求上,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大三及大四学生(P<0.05),这可能与大一学生刚进入校园,学习热情高涨、专业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等因素有关。

在对陌生人施救的意愿上,表3 结果显示,就现有的急救能力,仅11.28%的调查对象会毫不犹豫给予施救,而接受急救培训后,选择毫不犹豫给予施救者比例上升到48.72%,提高了37.44%(P<0.05);在影响对陌生人施救的因素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自身急救知识技能不足”,占77.16%。提示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而言,知识、能力因素是影响其施救的主要因素,这与蒲淼[5]、莫康林[6]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学生对陌生人施救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急救能力的缺乏。因此,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加强院前急救培训,提高其急救水平是扩大院前急救队伍中大学生群体的关键之举。

3.2 高校需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培训工作,并注重培训方式及内容的多元化

本次调查中,76.24%大学生没接受过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在最喜欢的急救知识获取途径上,占比最高的是“学校开展急救培训”(63.19%);在培训主体上,“学校”(51.28%)占比最高;在影响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的因素上,74.18%大学生认为是“教育普及率低”,占比最高。这提示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的主要因素,学校是大学生心目中培训急救知识最理想的场所,这与美国急救培训专家Campbell[7]在2012 年提出的观点相吻合。国内有关研究[8-10]也表明,高校可通过开设急救课程来促进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因此,作为高校,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应加大力度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培训工作,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最受欢迎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占54.54%,提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现场培训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建议采取线上教学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伤口止血包扎(88.23%)、心肺复苏术(84.89%)和骨折固定(77.94%),反映大学生对创伤急救方面知识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提示除了心肺复苏术,还需注重推广、宣传创伤急救等知识和技能。表5 结果显示,在“伤口止血、包扎”、“伤员搬运”、“骨折固定”、“溺水现场急救”等内容上,男大学生学习需求高于女大学生(P<0.05),这可能与男大学生参与各类户外活动、运动较多,意外伤害、运动损伤发生率相对更高[11]有关;在“烧烫伤现场处理”内容上,女大学生学习需求高于男大学生(P<0.05),这可能与女大学生认为女性从事家务活动尤其是厨房内活动更多,发生烧烫伤概率更高有关。

综上所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必要性等认知情况较好,急救培训需求迫切。高校应给予重视,建议从大一新生入校即开展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在培训方式、内容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大学生急救能力。

猜你喜欢

意愿陌生人对象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个性签名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