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及危险因素

2021-07-28吴亚焕

智慧健康 2021年16期
关键词:革兰病原菌危险

吴亚焕

(吴川市人民医院 儿科,广东 吴川 524500)

0 引言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现阶段临床多采取西药口服的治疗方式进行干预,但对于病原菌检测和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够深入[1]。同时,常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通常不太理想,而且有较高的复发率[2]。所以临床应充分重视并严格病原菌检测,掌握病原菌分布,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便于临床开展针对性治疗,同时也可基于患儿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才能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3]。本研究以193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观察对象,总结分析了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和发病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1 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93 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观察对象,入组患儿中男102 例,女91 例;年龄5 个月至11 岁,平均(5.9±0.4)岁;病程1~3 个月,平均(1.9±0.3)个月。病例纳入标准如下:①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相符;②病历资料完整无缺失;③征得家长及患儿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病例排除标准如下:①未能成功采集气道分泌物样本;②合并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以及重度贫血;③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④合并遗传代谢疾病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知情同意。

1.2 方法

①病原菌检测。入组患儿均于入院当日采集气道分泌物样本,采样量2mL,采集完毕后装入无菌容器内密封保存,1h 内送检。合格待测标本判定标准:鳞状上皮细胞低于10/LP、白细胞大于25/LP。细菌培养与鉴定方法:制备标本悬液,接种到培养基并装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孵育,环境温度控制在37°C,结合镜下细菌性态、革兰染色表现、生化反应和菌落特征进行鉴定。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484、金葡菌ATCC24599 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6843。②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评估。采用自拟调查表对入组患儿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家长学历水平、吸烟、呼吸道疾病因素、儿童生活环境、作息情况、微量元素摄入情况、饮食、营养与免疫情况以及健康锻炼情况,观察不同情况下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皮尔斯卡方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检出情况与菌群分布

入组193 例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量为1235 份,其中1223 份细菌培养提示为阳性结果,检出率为99.00%(1223/1235)。病原菌菌株分离数量为1341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分离株为377 株,占比28.11%;革兰阴性菌分离株数为964 株,占比71.89%。病原菌菌种分布见下表1。

表1 病原菌检出情况与菌群分布

2.2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入组193 例患儿中,生活环境较差、家长学历水平低、偏食、家长吸烟、作息不规律、家长患有呼吸道疾病、未定期参与健康锻炼、营养及免疫状况较差、微量元素摄取量较少的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家长学历水平、吸烟以及呼吸道疾病因素均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而家长学历水平低、吸烟以及患有呼吸道疾病因素是引起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儿童生活环境、作息情况、微量元素摄入情况、饮食、营养与免疫情况以及健康锻炼情况均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而生活环境较差、作息不规律、微量元素摄入较少、偏食、营养与免疫情况较差以及未坚持参与健康锻炼情况均是引起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当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频率不断升高,用药不合理、不规范行为也随之增加,很多抗菌药物已经存在滥用的趋势,这直接导致耐药菌株增加,甚至引起交叉耐药等问题[4],给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带来极大难度,同时也对疾病总体控制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开展病原菌检测,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控制与治疗,是临床提高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5]。本研究主要观察了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并分析其发病危险因素,目的是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指导,确保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文献报道[6]指出,儿童机体免疫系水平较低,主要是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够完善,容易感染肺炎链球菌、鲍特菌属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体,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成人群体更高。由于致病菌种存在差异性,如果临床选用同种抗菌药物治疗呼吸道感染患儿,则临床治疗效果和患儿预后也会表现出明显不同[7]。药物应用不合理往往会加重疾病治疗难度,同时也会加重患儿病情,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给患儿亲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在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前应充分重视并开展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原菌分布并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疾病控制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8]。

本次研究中入组共计193 例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量为1235 份,其中1223 份细菌培养提示为阳性结果,检出率为99.00%(1223/1235)。病原菌菌株分离数量为1341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分离株数为964株,占比71.89%,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其中革兰阴性菌以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较为常见,这符合既往文献报道[9]。另外,我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总结了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家长学历水平、吸烟、呼吸道疾病因素、儿童生活环境、作息情况、微量元素摄入情况、饮食、营养与免疫情况以及健康锻炼情况均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家长学历水平低、吸烟、患有呼吸道疾病因素是引起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可能是家长学历水平较低,对儿童健康保健、呼吸道疾病的防治知识了解不深,吸烟则会导致儿童吸入过多的二手烟,对气道产生不良刺激,感染几率升高。同时,生活环境较差、作息不规律、微量元素摄入较少、偏食、营养与免疫情况较差以及未坚持参与健康锻炼情况也同样是引起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这些情况均会严重削弱儿童免疫水平,降低抗病能力,发生病原菌感染的几率也大大升高,最终引起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10]。

综上所述,革兰阴性菌感染是导致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但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临床使用抗生素开展治疗干预时应确保用药合理性;家长文化水平、不良习惯、呼吸道病史、儿童个人饮食生活习惯和机体营养状况均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重点观察,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革兰病原菌危险
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简要版)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不同细菌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肺炎患者血液PLT,PA/Fig和NGAL联合检测在不同类型病原菌感染鉴别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2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什么是革兰阴性杆菌
喝水也会有危险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