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1-07-28熊升银
熊升银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四川 泸州 637000)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这表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上升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共下一盘棋。从纵向来看,由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再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以及现在的“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体现了中央对川渝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横向来看,又是与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并列的国家战略。因此,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舞动”长江经济带、促进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文献综述
步入新时代后,持续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种全新发展共识。高质量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内,而是全面覆盖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目前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一是内涵阐释,例如杨伟民[2](2018)以“五大发展理念”和社会主要矛盾为视角,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特色。二是关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例如李金昌等[3](2019)基于我国主要矛盾变化,构建了由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五个维度共27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刘亚雪等[4](2020)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加入稳定发展指标,构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三是关于实现路径[5]、政策措施[6]和前景展望[7]等方面展开研究。四是从区域和城市群视角,进行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8]、黄河流域城市群[9]、雄安新区[10]、长三角[11]、长江经济带城市群[12]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
由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提出时间不久,鲜有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直接相关的文献,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考[13];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14];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现实特征[15-16];四是成都、重庆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作用和担当等[17]。上述研究无疑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但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直接相关的文献不多。那么什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该如何测度衡量?这就需要我们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衡量及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程度。鉴于此,本文首先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结合成渝城市群规划纲要阐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然后根据其内涵制定测评体系,对于形成高质量发展政策评价与绩效考核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内涵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定位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理论导向方面,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表明必须要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益型。在实践取向方面,不仅包括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包括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转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破坏的减少,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内涵,不仅要把握好短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前景与潜力等多重关系的统一,也要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外部发展环境新变化,更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基于此,本研究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结合成渝城市群规划纲要,从以下方面阐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主线。
(一)经济稳定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经济稳定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有利于两地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得到稳步增长,防止出现剧烈的波动。2019年川渝经济总量大约占全国的7%,总人口占8.7%,具有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中心的禀赋条件。因此,要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动力,促使经济在合理区间内运行,避免出现多余的经济波纹,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提升经济健康发展稳定性。
(二)创新驱动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逐渐由依赖资本、劳动力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将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核心动力,进一步发挥成都、重庆等科技中心城市的优势,构建完善的创新驱动体系。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集群,深入实施成果转化行动,努力打造国家在西部地区打造的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质量科教创新中心。
(三)区域协调融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成渝地区的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机制仍比较脆弱、内部城市空间发展仍不均衡不充分、区域各个行政单元对资源及产业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必须重视“共享”和“协调”发展理念,应加大中央对两地发展的统筹力度。形成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空间结构,以便更好地破除地区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东、中、西协同发展,促进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高度一体化发展。
(四)对外开放深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目前,由于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使得对外开放水平远低于沿海地区,必须提高成渝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层次和领域。首先,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贸易平衡指数,加快外贸发展动力转变;其次,推动外资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外贸和外资比重,促进贸易结构向“服务化”方向迈进;最后,重视制度开放性,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共创经济圈对外合作新优势,逐渐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五)生态环境优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绿色发展不仅是成渝地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和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合力,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美丽家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六)人民生活幸福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病有所医到全民健康,满足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从住有居到住有所适,满足更舒适的居住需要;从劳有所得到劳有多得,满足更满意的收入需要;从文以化之到精神乐之,满足更丰富的精神文化需要。总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满意度,提升经济圈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的内涵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最佳结合原则。坚持以经济健康发展为基础,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区域协调融合为内在要求,以对外开放深化为重要动力,以生态环境优美为必经之路,最终促进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从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三、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基础上,兼顾测试指标层次性与数据可得性,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几种原则:一是必须切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二是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定位,突出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特色,坚持川渝两地一体化发展理念;三是必须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实践认识的深入,不断动态优化完善提升。
本文根据《成渝城市群规划纲要(2016-2020)》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充分学习借鉴雄安新区、京津冀、长三角、粤珠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指标的基础上,从经济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融合、对外开放深化、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6个方面36项指标,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本文认为,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定位来设计评价指标,比较好体现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二是指标相对比较全面,较客观的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状况。这些指标既有逆向指标,也有正向指标。既有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有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既有适度指标,也有个别主观指标。三是基本没有出现重复性的指标,各指标的内在联系紧密。四是比较容易通过统计年鉴直接获得指标数据,完成评价的工作量不大。
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
在经济健康方面,为了体现经济稳定性,将GDP增长速度、综合负债率指数纳入评价体系中。为了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将科技进步贡献率、新经济新动能产业增加值占比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为了表征第三产业情况,将服务产业重视度纳入评价体系。为了反映经济发展对两地居民的影响程度,将居民消费支出占比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为了体现两地的创新投入情况,将数字经济贡献率、R&D投入强度、创新型人力资本三类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为了反映两地的创新产出情况,将科技成果转化、高端高新企业总量、创新平台总量这几类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在区域协调融合方面,从两地的资本、劳动力、基础设施、城乡收入等维度进行揭示,具体分别以资本要素市场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医疗设施共享、交通设施共享、城乡收入协调水平、基尼系数六个指标反映;在对外开发深化方面,为了体现贸易发展的情况,将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进出口总额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自贸区贸易额纳入评价体系中。为了反映两地吸引游客情况,用年入境境外旅客量来衡量;在生态环境优美方面,为了体现两地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将森林植被、绿化覆盖、水资源保护、绿色交通纳入评价体系中。为了反映两地环境治理情况,用污水处理、环保投资等指标来表征;在人民生活幸福方面,从收入福利、教育福利、医疗福利、文化福利、住房福利等维度刻画两地居民所享受到的福利性水平,并最终用社会居民满意度来衡量。
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成渝两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机遇期,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有如下建议:
(一)以构建两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抓手,实现交通设施共建共享
畅通多向出川出渝大通道,统筹铁路、航空、公路、水路规划,统筹干线和支线建设,统筹客运和货运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成渝“双核”1小时直达、成渝地区主要城市2小时互通的交通圈;主动织密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间的高铁、高速通道网络,推动经济圈交通联系网络化,引导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更有竞争力的地区集聚,实现成渝地区居民更加方便快捷。
(二)以强化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基础,增进民生福祉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在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上见实效。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接经济圈发展需求,联合建立区域教育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机制,共享教育高水平发展成果;持续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共同推动电子健康档案互通共享,建立医疗检查结果统一认证标准;强化社会保障协同,两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推动警务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两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信息交换制度;推动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等。
(三)构建两地科技协同平台,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在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方面下功夫。要支持成渝两地高校组成创新联盟,创建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川渝两地要共同争取国家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在成渝地区布局,协同打造成渝科技创新走廊;推动成渝地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成果转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国际领先研发机构,打造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要推出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优惠政策,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等。
(四)加强两地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安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地理环境的差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扎实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等生态廊道建设,谋划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项目,推动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协同立法机制,联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增强环境政策的民主性;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增强两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加强法律监督;确保《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落到实处;完善绿色发展市场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绿色节能技术研发、资源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支持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