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建构游戏中隐性环境的创设
2021-07-28林琳
林琳
摘 要:游戏中的幼儿是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当幼儿专注于游戏中、专注于学习中时,他们所获得的发展是有效且高效的。而良好的隐性环境,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幼儿更好地在活动中发展游戏水平。根据在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观察所得,从师幼关系、教师介入、情境丰富、观察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创设大班建构游戏的隐性环境的看法。
关键词:大班建构游戏;观察实录;隐性环境
游戏中的幼儿自主、愉悦,充满想象与创造。而良好的隐性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支持幼儿发展游戏水平。那么在建构游戏中,隐性环境如何创设呢?下面结合工作中的大班建构游戏观察实录,谈谈我的看法。
幼儿游戏行为实录一:“商家走进工程队”
勋×在通道上用纸杯建好了九曲桥,但他却有自己的苦恼:中山公园正门牌坊和园内亭子建在了离自己的九曲桥较远的地方,这和一开始的设想有出入。博博说:“正门和亭子拿过来不就好啦?”勋×却说:“这边临近楼梯,没有地方摆亭子和正门了。”涵×说:“九曲桥有点大。”勋×说:“中山公园的九曲桥就是这么长啊。”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建构陷入了停顿。
教师的介入:
我扮演成售卖建筑材料的商家,带着装有几种积塑的筐子走进人群:“建筑师们,你们需要买建筑材料吗?我这里有几种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物美价廉,欢迎来咨询购买!嘿,你们是遇到什么难题了吗?”
当勋×讲出遇到的难题后,我故作惊呼:“什么?你们用纸杯来建桥吗?那遇到台风怎么办?快试试我这种新型材料,砖与砖之间互相嵌合,任拉不断!”
勋×有些犹豫。我:“你先试,不牢固我们包退包换,完工了,再付款!”这下,勋×放心了,挑选了新型积塑,撤下了纸杯做的九曲桥,筹备桥的第二次搭建。“九曲桥”因建造材料的变化而“迁了址”,不再出现在楼梯边,而是建在了“中山公园”正门进门后的左手边。
幼儿游戏行为实录二:“迟来的海湾大桥”
雯×将板连起来,说:“海湾大桥是细长细长的,我要把它建得细长细长。”这时,一×反对:“不行不行,爸爸开车带我去过海湾大桥,上面很宽很宽的,我们要把桥面建得大大的才好看!”两人为桥面的大小争论着,僵持不下。
教师的介入:
我在旁观察了两人的谈话后,以提供附加材料、成为游戏伙伴的方式,加入了她们的游戏。我手里拿着小车,嘴里念叨着:“哇,有斜坡,是座桥吧,真想开过去看看。”雯×闻讯把“桥面”(一块积木板)放到了我的小车下面,不一会儿,她发现了问题:“好像桥面有点小,车开不过去了!”一×拿着两块并在一起的积木板对我说:“放我这边试试。”
“你看,我说得没错吧,这边比较好!”一×欢呼起来。雯×也高兴地拿起另外的积木板,尝试接在一×那两块积木板的后面,以延长桥面——由于不同视角导致的分歧,也因一辆小小汽车的上桥,而有了统一的感受与认识。
幼儿游戏行为实录三:“失控的旅游区”
“讲解员”正绘声绘色地为“游客”介绍海滨长廊的美景。走在后面的“游客”被马路边的汽车吸引了,趁“导游”不注意,争先恐后地玩起了小车。其他景区的“游客”也纷纷加入。“马路”上顿时人潮攒动,还不时传出叫喊声:“你踩到我了!”有的孩子则使劲扒开人群往里钻:“我也要,我也要,快给我一辆!”“导游”在旁边扯着嗓子大喊:“不能挤,小车不能拿!”可是“游客”们却似乎没听到,自顾自地玩着小车。“讲解员”面对这一切无所适从,景区顿时乱成一团。
教师的介入:
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首先以“景区管理员”的身份举起“小红牌”,暂停这个区域的游戏。接着,请幼儿围坐下来,请“讲解员”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提问:“你们刚才在‘马路上玩得怎么样?”正×说:“我和小人一起开汽车,真好玩!”洋×却一脸不开心:“我一直挤不进去,没拿到小人。”听到这,我提问:“洋×想玩的是什么?为什么没办法玩?应该怎么办?”孩子们纷纷加入讨论,有的说:“小车太少了,马路也有点短,我们可以用纸板把马路变长。”有的说:“本来导游就说了,只能看,不能动。”我在认可了游客增加设施的建议后,重申了景区的规则。最后,孩子们一同商定:(1)在导游带领下进区参观,但景区的物品不能动。(2)游戏时要排队,不推不挤。
游戏又重新开始,孩子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有序地进区游戏,听“讲解员”介绍着海滨长廊的美景。
幼儿游戏行为实录四:“动不了的吸管”(评价环节)
幼:“我研究了好久。”
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幼:“吸管动不了。”
师:“需要我们帮助你吗?”
幼:“不用。”
师:“你想自己完成吗?”
幼:“嗯。”
师:“好的。为什么动不了呢?”
幼摇头。
师:“今天没有解决吗?”
幼:“没有。”
师(在电视上播放刚才这位幼儿的操作片段): “大家知道吗,他一直在找方法,穿不进去就再穿。”
幼:“哎,一直没成功……”(摊手摇头状,脸上是无可奈何的笑容)
师:“我相信你有一天会成功的。”
这几个实践中的游戏实录,折射出了建构游戏中隐性环境支持的重要性。良好的隐性环境,能支持幼儿发挥想象与创造,将游戏推向深入,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
一、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幼儿来到大班,已有很强的自主性与合作倾向。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支持他们的自主游戏、合作行为。如铄×在评价环节提出:得在公园建一个公共厕所,而且要建得大,方便公园里每天活动的人们。教师马上给予肯定,支持其搭建,并在后续的第二、三次游戏中提供公厕标志与男女标志,供幼儿建构使用。当幼儿提出可以在风景区建“恐龙乐园”时,教师马上肯定幼儿的想法,与家长、孩子一起收集恐龙玩具等相关材料,规划场景。在材料的后续引发下,孩子們还为他们的恐龙乐园设计了招牌LOGO,鼓励幼儿多想、多实现,帮助其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二、教师适时有效介入,支持幼儿游戏鹰架搭建
我们综合实例一、二可以发现:教师在合适时机选择适当的介入策略,能够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尤其在大班,有效的介入能显著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
在游戏中,教师应细致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抓住幼儿的游戏需要,关注他们与同伴、环境、材料的互动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介入。并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不同的游戏情况,采用观察策略、材料引发策略、玩伴策略、平行介入策略、邀请策略等进行介入。
介入的时机也很重要,如果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无所事事、出现消极行为等情况,那么此时介入可以协助幼儿找到方向,以保护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游戏水平的持续发展。例如,实例一:教师在游戏陷入僵持时才介入,有效保护了幼儿的思维完整,获取到了不同幼儿的想法、对话;同时选择了“成为游戏伙伴”这一策略,不着痕迹地通过为幼儿提供建构材料的策略,转移了幼儿注意力,使游戏有了新发展。实例三也是如此,教师在幼儿僵持中适时介入,引发幼儿思考,巧妙地实现了游戏场面的反转,促进了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整个游戏质量的提高。
三、单种材料分类摆放、多种材料有序摆放,协助幼儿建立流畅、条理的游戏思维与习惯
流畅、条理的游戏思维与习惯,是构成大班幼儿建构游戏隐性环境的一部分。而隐性环境需要显性因素的协助作为基础进行创设。
大班幼儿发展到一定成熟的阶段,建构经验也较丰富,会较坚持使用自己设想中的材料。所以教师除了应思考多种材料的有序摆放外,还应思考单种材料的分类摆放。因为分类、有序的环境能帮助幼儿建立流畅、条理的思维与习惯,这也是隐性环境的一部分。
四、丰富游戏情境,协助幼儿建立角色意识、职责意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一)丰富游戏情境,支持幼儿想象,激发幼儿创造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入大班的幼儿,更多的是体验团队中归属感的需要以及实现自我的需要。从实录一至三可以看出:游戏情境的丰富,帮助他们实现了想要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而对于游戏本身而言,情境的丰富支持了幼儿的想象,激发了他们新一轮的创造,为他们的下一次游戏搭建了一个新的高台与起点。
(二)支持游戏的多种延伸方式,实现建构作品的载体作用,给予幼儿更大的表现与创造空间
实录三中的角色游戲是建构游戏的延伸,它化身为建构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支持着幼儿的再探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如果支持幼儿通过建构作品进行多种表达,支持他们多种多样的建构游戏的延伸方式,实现他们建构作品的载体作用,那么,幼儿将拥有更大的表现可能与创造空间,他们的创造兴趣会更浓厚。同时,它也帮助建构游戏更加生活化地服务于幼儿的日常,为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迁移起到鹰架作用。
五、重视过程观察与游戏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
重视过程观察与游戏评价,并在此中关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隐性环境,促进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从实录四可以看出:建构游戏的评价环节为游戏的反思、师幼对话提供了平台。教师持续地观察则为评价环节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依托。有效的观察与评价对话,帮助实录四中的老师发现了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坚持品质,并进行了肯定与赞扬,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关键,是隐性环境创设的必要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的开放式提问是进行有效师幼对话、引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关键策略,可以帮助幼儿明晰对自我的认知,对游戏的认知,对问题解决的认知。
隐性环境如同孩子攀岩中的垫脚石,当我们给予的垫脚石足够多、足够高、足够稳时,幼儿所能攀登上的天地会更广阔,这需要教师成为幼儿的观察者、支持者、鼓励者。当教师创设的隐性环境与显性环境有机结合时,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