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礼仪教育,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2021-07-28何彩琴
何彩琴
摘 要: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要实现生活化教育的理念转变,尤其是把幼儿礼仪教育和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有效联系起来,把礼仪教育渗透到生活实践中,让幼儿学习礼仪、运用礼仪、传承礼仪、发展礼仪,从而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贫困地区;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无论是国际社会之间的交往,还是寻常百姓之间的往来,举手投足之间都渗透着礼仪规范。而作为经典文化的传承,纷纷走进了校园,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和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备受关注。作为入门教育的幼儿园有着先天的优势,既没有应试教育的束缚,也没有刚性的教学要求,而且幼儿感性思维发展强于理性思维,特别擅长模仿,可塑性非常强,种种因素证明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而幼儿礼仪教育没有独立课程体系,这就需要幼儿园把礼仪教育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生活化的教育。这样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传统文化,并运用到言谈举止中,成为文明的儿童,为以后的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下面,我就偏远山区农村幼儿园教师生活化的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幼儿教师专业间的发展联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没有把礼仪教育和农村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没有实现礼仪教育生活化
农村虽然缺少专业的礼仪培训机构,规范化的交通规则以及各种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具体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农村却有城市不可比拟的生态资源,淳朴的民风,各具特色的丧葬、婚礼、嫁娶风俗,以及各种祭祀、乔迁等处处渗透着各种礼仪的活动,这些习俗活动贯穿于一年始终,是“活”教科书。因此,作为农村幼儿园虽然配套化的教学资源较缺乏,但如果能把生活中的这些风俗习惯渗透到幼儿课程体系中,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对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资源来说是有效的补充。要做到资源整合,教师要具备先进的育儿理念。幼儿指导纲要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活动为载体,渗透生活化的场景。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把农村的各种活动的习俗归纳、整理,并把习俗活动中所呈现的礼仪教育剥离出来,再加以筛选、斟酌,简化为易于幼儿接受的常规礼仪行为。并结合幼儿教材,巧妙地把礼仪教育融合到教材中,让孩子在课堂活动中习得礼仪,并运用礼仪开展活动,这样就实现了礼仪教育的生活化。如农村婚嫁中的礼节,从迎娶到典礼,再到结束,时时处处、分分秒秒都在礼仪的约束中按部就班地开展。这里有最基本的客人进门的礼仪、吃饭的礼仪、接物的答谢礼仪、送客的礼仪等,我们都可以吸收、借鉴,并能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
二、缺乏礼仪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没有实现礼仪教育生活化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使教师的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家庭育儿环境与家长期望值的变化,再以及家长期望值和幼儿园教育之间矛盾的日趋激化,仅仅靠单一的某一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都是不完整的,这就促使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密切联系起来,建立教育同盟,齐抓共管,才能使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礼仪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发现,幼儿园对孩子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景中掌握了,但是过段时间又忘得一干二净。调查发现,这部分孩子大多数是在学校里学会了,回到家里家长没有重视,也没有在家庭特定的环境中给孩子一个展示巩固的机会,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没有短时间内的巩固,会增加遗忘度。所以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利用微信群、QQ群、钉钉群或者其他平台,建立家校沟通的渠道,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当天所学的内容,把信息及时在群里进行反馈,家长密切地配合幼儿教师晚上或周末利用闲暇时间,创设特定情境,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再现礼仪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老师的教育成果,也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礼仪知识,并乐于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农村幼儿园教师成长必须和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注重幼儿礼仪教育,特别是农村幼儿园要克服地理因素,教学资源短缺的现状,要创造性地把身边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挖掘出来,让农村丰富的各种民俗活动成为幼儿礼仪教育的“活”教科书,让幼儿在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中习得礼仪,学习运用礼仪,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同时也促进幼儿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兰.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实施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7(12).
[2]李贝贝.开展大班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知音励志,2016(7).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促进贫困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BY[2020]G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