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法新探
2021-07-28张青惠
摘 要:从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法进行了探讨,第一方面是对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教育侧重点的说明,第二方面是提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教材变革的建议,第三方面是对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的授课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新教材;教法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教育的侧重点
想要知道怎样上好课,就要先了解上课的重点在哪里。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一点,这一点与之前颁布的课程标准相比较,有着较大的不同,那就是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之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就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点,换言之,在接下来的历史教育中,侧重点应该主要放在核心素养上,而不再是之前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然要按照新的侧重点来进行授课,那小到一个问题的设置,大到整个课堂的调控,就都需要以核心素养为重点进行调整。
二、对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建议
教材作为教学之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本优质的、编排适当的教材,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也可以帮助老师授课。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教学如果想要取得成果,就要先从改变教材的角度出发。
在教材的改变过程中,授课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意义所在,必须被正确认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课程不再应该单纯地注重学生记住了什么,而要更多地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如,在现阶段的课程编排中讲述到“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系列历史知识的时候,侧重点是放在记忆上的,需要学生去记忆大量的事件时间和事件意义,学生在面对这些背诵的知识点时,往往不会去试图感受和理解事件背后所凸显的精神、品格等代表着“家国情怀”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最后只单纯地机械记忆了知识点,而少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情感。所以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这类课程的教材中应该多添加能令学生产生共鸣的知识,如在鸦片战争相关故事的旁边添加更为具体的图片,让学生透过这种真实的资料来感受那时中国所面临的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对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新教法的建议
(一)合作研讨式的课堂
在既往的课堂中,教师往往自课程开始便口若悬河地讲授课堂知识,学生坐在座位上接收着老师所传达的知识,提问环节相对较少,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应该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建立与训练,注重学生唯物史观的正确树立,假如只是教师一味讲授,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单纯接受了知识或观点,一旦要自己表达,便成了“哑巴”,所以采用合作研讨式的授课方式也未尝不可。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将学生分成对应的小组,每一组对应相应的诸子百家中的一家,陈述自家的观点,也可以进行合作辩论,最后达到让学生既接受了知识,又树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还能达到见证中华灿烂辉煌文化的目的。
(二)情景交融的课堂
高中学生较其他学段的学生有着较高领悟力,加之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身人格的形成期,很多时候都较为感性,所以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景交融的课堂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相关课程的授课时,就可以依据自身所处城市地点的不同,带领学生前往具有历史价值的景区或者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震撼,以达到培养核心素养导向下时空观念的的目的。
(三)学以致用的課堂
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最后都应该被应用在实践中,只有这样才会发挥知识的价值,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知识更具备这样的特点。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知识,也是一种对历史思维的培养。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时,可以借助学校组织相关的征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在创作中也能用到相关历史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含义和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法想要改变,只靠学生或者学校老师是完不成的,需要多方协作才能取得有效成果,而无论是教材的改变,还是教学方法的完善,都需要以核心素养导向为主,只有紧贴这一主体,才会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符合时代的唯物史观。
参考文献:
[1]吴波.高中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6).
[2]柏秀萍.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9).
作者简介:张青惠(1996—),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白银市第十中学老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