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现状及建议
2021-07-27常宝泉
常宝泉
近年来,我国医药事业迅速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量不断加大,国家非常重视药品安全工作,出台了《药品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优化基层药品监管力量,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药品使用环节监管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现状
随着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调整逐渐到位,如何进一步做好药品监管工作,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目前来看,基层的药品监管力量仍较薄弱,药品监管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对执法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然而就当前基层药品监管工作的状况来看,三局合并以来(原工商、食药局、质监局),原有的监管人员结构被重新组合,业务知识、能力、结构存在诸多差异,专业的药品监管人员的配置相对缺乏,难以满足药品监管实际工作的需要,致使基层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很多方面难以有效展开。原先三局的日常监管模式不尽相同,而各科室监管执法仍沿用过去的方式,缺乏重新整合和规范,基层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仅靠过去的经验和直觉感官,监管工作难以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在自身的药品日常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方面是的药品保管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不到位,相关人员在岗位上责任心不强,对药品的检查和养护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得力;第二方面就是基层医疗机构药剂科室的人员也存在流动性,有的人员是从医技等其他科室调岗至药剂科,自身药学方面的专业技术并不强,很难真正地在岗位上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现有的职称晋升方式,与执业药师并无联系,多数人员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的积极性不高,解释和配置处方评价处方的能力不高,临床药学经验不足,弱化了安全用药的指导工作。第三方面是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的保存条件缺失,硬件设施相对比较简陋,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温度、湿度调节设备,通风和排风、防火、防暑的设施都存在着短缺问题。基层医疗机构的网络信息化体系不完善,也影响了药物的管理机制的开展,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支持,对药品临床上不良反应的处置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对目前基层药品监管问题的对策建议
强化监管意识,加强部门合作
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想要有效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高监管效能,就要不断提升药品监管人员对药品安全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强调药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监管使命。加强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激发人员在业务学习和监管能力上的创新意识,提高监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树立长效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安全的监管和民众用药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既要发挥监管主體职能,也要强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优化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协作,畅通司法衔接渠道,强化宣传,努力构建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
整合现有资源,提升执法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监管,最根本的就是要求监管人员能够认真地学习与医疗机构管理工作有关的规定以及法律,并且利用法律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根据法律指导统一思想,掌握其中的内容,把握内涵的精神,领会实质的要求,真正地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之中,能够在法律的支持下,引导整个行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主管领导要及时组织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讲座,带头学习相关的知识,领会精神实质。在这样的基础上也需要定期安排时间有计划组织的展开宣讲教育工作,使得监管人员的职责内涵得以凸显,带领人员熟悉和履行药师的资格证书,以及具体的考取流程,理清工作实施的思路,掌握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方法。这也能够树立起健康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从而为我国基层药物工作管理和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实际监管中要结合当前医药政策,有针对性的拟定药品监管计划。通盘把握医药产业布局,采取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方式,对现有监管模式进行改善和优化,合理配备有限的专业力量,合理运用最新技术手段,结合药品检验等技术手段,建立网络信息共享机制,畅通全国药品协查机制,真正有效地提升药品监管水平。
落实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自律
1.强化医疗机构主体责任,明确药品安全管理的目标。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中的质量管理,要严格落实医疗机构作为药品使用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内部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按照医院内部规范的管理工作开展和实施,这就要求就医疗机构建立一个总体的目标,结合科室内部实际的工作开展情况,狠抓达标的建设,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医疗机构需要成立药物委员会定期地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在药品的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管控措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2.合理配备药品管理人员,明确质量管理责任
在医疗机构各科室人员选用中,需选拔出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主管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加强组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围绕药品质量安全这一核心,实施分环节管理,明确药品采购、药库、药房各类人员具体的分工方
式,规范药品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应有程序和方法。鼓励在职人员取得执业药师、主管药师等证书或技术职称。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药品的保存要求进行合理的储存养护,按剂型按类别按批号科学堆放,便于药品日常发放、管理养护。按先入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做好药品入库的验收养护工作,严防药品变质和失效的情况出现。对麻醉的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的药品,明确责任到人的思想,双人双管理,这样才能够使这些特殊药品在使用的过程中管理规范,也能够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在主管的领导到基层人员中,都需要明确责任分工,也需要做的工作量化,在年终根据员工具体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的结果,作为考核人员的标准,以及人员管理的绩效依据,这也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有效地贯彻落实制度,提高人们参与工作的积极和自觉性,调动工作的整体开展质量提高工作的效率。
3.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投入,推动信息化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加大对硬件投入,规范病区内部药柜管理,落实库房的温度、湿度监控措施,做好每日监测管理工作,每日定时对库房内部的温度进行测量,如遇异常情况,及时对其进行调整,例如:容易受到光线影响而存在变质现象的药物,就可以在室内悬挂遮光窗帘;对于容易受湿度影响从而变质的药品,配备加湿器、除湿机或空调;对于容易受到温度影响变质的药物,需配备与储存空间相适应的温控设备,采取防虫、防暑的措施。如有条件可以增设电子温控检测报警系统,利用网络,通过移动终端能实时准确监控药品储存环境,确保合理安全存储药品,在药品质量合格的期限和范围内得以使用。在药品出入库、药品分发、用药指导等方面,提升精准度,确保药品使用正确规范。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监管中,还要不斷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提升医疗机构自身的主体意识,建立和完善药品安全监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专业人员的配置,加强信息化管理。
目前,在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监管过程中,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仍存有安全隐患,医疗机构自身管理水平滞后于医药行业的优质快速地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药品管理中软件硬件的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易导致药品过期失效,医疗的效果降低,药品的浪费,医疗机构内部经济利益也存在着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地开展工作,本文基于上的内容,以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开展现状为核心,创新药品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提升药品监管能力。希望能够真正地在以工作实践情况为基础的环境下,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南京市六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1]任锐利.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体系中人力资源的意义及作用[J].商讯,2020(35):193-194.
[2]于加倪.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有效监测和对策临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0,6(21):19-20.
[3]王晨.探索构建基层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查处联动工作模式[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0):105.
[4]李锐睿.浅谈药品合理分类以及药品监管制度在基层医院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15(0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