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1-07-27黄婷曾蕾洁廖倩
黄婷 曾蕾洁 廖倩
在以创新为主导的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创新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更新能力及提高对外部适应性的重要方法,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逐渐成为学术与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个别和组织的双元创新相关理论进行回顾梳理,对双元创新的前因和结果变量进行研究,并对双元创新的研究进行未来展望。
在第18届中国共产党全国大会上,明确了创新主导型开发战略,强调创新应该成为开发的基础。企业应当在共享互联网的经济时代,适应国家创新趋势环境,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成为商业和学术界的焦点。许多文献指出,企业为了更新企业的能力,提高其适应性,双元创新可以说是重要战略,企业应该同时重视培养探索式和开发式创新能力。从2019年到2020年,仅CNKI数据库就有140个关于双元创新的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整理,从研究主题的观点来看,很多研究都验证了外部制度环境、领导风格、组织氛围、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组织间关系等因素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但是错误管理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很少。关于研究设计,现有文献集中于组织范畴内的双元创新,忽视个别的双元创新。本文总结梳理了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综述,为双元创新的理论基础和跟踪研究提供参考。
理论基础
双元创新的定义
Duncan在1976年率先提出双元组织(Dual Organization)的概念,他把双元组织看作是将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过程共同结合在一个组织中。近年来,与复杂的外部环境有关的双元组织确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提出了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更高要求。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组织必须越来越具有在现代商业管理中协同与效率能力的二元性,并且可以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了关于平衡探测和利用创新的必要性的共识,但还没有为组织双元明确统一定义、完全理解和完全理论框架。相关研究使用单一变量来说明组织的双元,例如双重结构、行动背景或TMT行为的整合(官银平, 喻靓茹,2019)。 双元创新是指企业同时进行这两类活动追求探索式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能力(Yang等,2015;Lin&Chen,2015)。具体到定义上,探索式创新是一种激进的大幅度的创新行为,是指企业寻找新组织惯例,发现新方法技术,开发新产品、新业务、新流程、拓展新渠道及新消費者群体的结果(Dannels, 2002;Benner &Tushman, 2003; Lin& McDonough, 2014)。开发式创新是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对现有的技能和流程进一步加强优化的结果(March,1991; Lin&Chang, 2015; Kort- mann, 2015)。探索式创新与开发性创新二者之间特征的比较见下图。
组织探索式创新追求多种目标,强调新知识基础,开辟新产品和新市场。组织开发式创新立足于现有知识资源基础的使用,追求稳定的目标和效率,更新现有产品、服务和市场。个别探索式创新是完成任务,尝试从错误中学习新方法。它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风险性和长期性的特性。个别开发式创新是依靠现有的经验来改善工作方法,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和短期特性,完成完美的工作方法。
探索式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关系
最早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一般基于“权衡取舍观”认为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之间并不同时存在的,而是互为替代关系(Adler et al., 1996; Duncan, 1976; McDonough & Leifer, 1983)。这类研究结果的主要依据有一是资源具有稀缺性,两种活动必然导致对资源的争夺;二是在其他因素相同情况下,两类活动会进行反复的自我强化;三是两类活动在思维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同时进行两类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此类研究,March(1996)认为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争夺稀缺资源构成了主导效应。
然而新近的研究认为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Knott,2002),组织可以同时开展探索式活动和开发性活动,即实现“组织双元性”状态(Gupta, Smith and Shalley, 2006; Raisch and Brirkinshaw, 2008)。
从操作实践层面看,多数研究认为企业应该同时进行两类创新并且尽量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即二元平衡策略,单方面偏重于任何一类创新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Levinthal& March, 1993)。
总之,正确的探索和利用,可以产生根本不同的逻辑。但是,因为有相乘效果,企业需要管理平衡,产生了双元创新并存的现象。总之,外国学者对双元创新的特性特征和二者之间关系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对于国内的学者,他们还可以通过结合中国的情境中对双元创新的性质及关系扩大相关研究。
双元创新的前因
个别双元创新
对于个别双元创新的先行研究很少。有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自上而下知识流动有助于增强利用行为的发生,与之相反,管理者的自下而上和水平知识流动有助于探索行为的产生。因此,后续跟进的研究可以集中分析各个利益相关者对创新的具体影响因素,才有层级分析相互作用变量对个别双元创新的影响。
组织双元创新
研究组织双元创新的前因变量对于改善组织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相当于提供了创新路径,目前研究发现其前因变量包含较广,既有组织层面,也有个人层面的影响因子。
1.领导风格方面
研究发现,双元创新是通过革新的内部过程促进双重革新的。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个整合的机制,指出领导成员对双元创新的管理至关重要。国内学者李忆和吴梳梅(2019)的研究结合了中国情境,基于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发现家长式领导风格会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提升双元创新。变革的领导能力有助于探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交易的领导能力为开发式创新作出了贡献。
2.高管团队特征方面
研究表明,高层管理团队的特点可以促进组织的探索式和开发式的创新,而变化的领导能力可以调整最高管理層的特点和探索式的创新,利用创新之间的关系。李柏洲、曾经纬(2019)的研究认为,性别、教育背景及职场经验的多样性可以增强企业的双元创新能力,最终可以增强其竞争力。
3.组织层面特征
企业间信任被认为是企业创新的助力之一。但是研究显示企业间信任对于双元创新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企业具有较多冗余资源、强市场导向、人力资本富余的情况下,企业家信任才会对双元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杨治等,2015)。
也有研究发现,企业中差错管理氛围对于双元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不是直接作用的,而是通过知识转化过程间接产生的(李忆等,2013)。
王思梦等(2019)通过对联盟企业的调查问卷发现联盟惯例的内隐规范、行动逻辑、交互共识对双元创新有积极影响,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组织间学习起到了中介作用。
4.组织学习方面
许晖和李文(2013)的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对两类创新均有促进作用,但是影响程度依赖于组织学习的类型,探索式学习有利于渐进式创新,开发式学习有利于突破性创新。曹勇等(2019)指出,关系学习(信息共享、共同理解)在关系性质和双元创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总之,在组织性的双元创新之前有丰富的文献。但是,一些学者相信,创新伴随着新的东西和新的方法的探索,并且,错误在过程中不可避免。那么,这些错误如何影响双创新呢?未来的研究需要扩大或探索先行变量的相互作用。
双元创新的影响后果
个人双元创新
国外学者把重点放在了研究创新绩效上,研究创新的后果关于个别双元创新的结果,指出了员工的探索和利用能力对创新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其行动的机制还没有明确。国内学者的理论详细了双元创新和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关系。在培养高校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大学和高中有类似于组织双创新能力的失衡,即二重化和特殊化问题,但没有数据验证。结论是,要调查和确认个别双元创新的更多后果。
组织双元创新
Duncan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二元组织(Dual Organization)的概念,他认为,双元组织刺激创新,是适合将创新应用于组织结构和管理过程的两种类型的组合。现在,关于探索与利用的关系以及学术界的双元组织概念没有统一的结论。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主要是从两类创新在空间上是否分离的角度,有结构双元(Structural Ambidexterity)与背景双元(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1.结构双元
根据Duncan (1976),在其他人集中于适应性的时候,组织通过双重结构的实施来平衡矛盾的需求,即若干商业单位集中于排列。我们把那个定义为“结构双元”。其中,一贯性是指商业单位内所有活动的一致性。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合作。适应性是指重组商业单位的活动,以适应环境变化。“双元组织”的初期概念着眼于“一致性”和“适应”两个方面,其本质与现代文献中提到的“双元组织”“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方向相同。结构上的双元是指调查商业单位现有结构并利用的组织设计或形式。此外,还有不同的专业能力、系统、动机、过程和文化。
2.背景双元
Bikinshaw(2004)开发了被称为双元背景的另一个选择概念。格霍舒尔和巴特利特(1994)从纪律、拉伸、支持和信任的四个行动框架的属性定义了组织的背景。这些属性被创建并通过商业单元管理器的各种微观宏观的操作来增强。指导方针是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承诺所产生的理想结果,引导成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行动。准则是引导人们努力实现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背景属性,引导成员向其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信任是一个背景属性,使成员可以依赖于彼此的承诺,两个概念相互依存。组织主张,个人应规范和鼓励其追求雄心勃勃的目标,但需要支持和信任,以确保在合作环境中发生。
Bartlett(1994)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些背景特征发展成背景的两性功能。但是,我相信这四个属性可能会引起个人层面的行动,会导致主动、合作和学习。因此,在他们的框架下,我们一旦建立了一个支持组织的上下文,个人就有了两种利用(追求适应性的驱动)和探索(追求适应性的驱动)的行动,从而形成了双元背景。
根据以前的文献和证据,可以认为规范、准则、支持和信任是组织背景的相互依存、互补和不可替代的特征。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良好的性能,因为它需要四个单位同时具备。换言之,更多的支持也无法弥补规范的不足。因此,只要具有四个要素特征的商业单元就可以实现双元。
3.组织双元创新后果包括竞争优势、绩效管理等。
关于竞争优势,张宸璐等(2017)的研究直接切入财务绩效,发现平衡型双元创新与短期财务绩效的关系呈倒U型,对长期财务绩效则有积极正面影响,有利于形成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王朝晖等(2015)基于动态资源管理理论构建的模型发现双元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效果。
在绩效管理方面,赵岩(2020)认为,隐含的知识会明显地影响临时团队的表现,间接地加强组织性的双元创新。国内研究表明,双元创新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益表现,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系数大于开发式创新。吴晓波等(2015)发现,探索式创新能促进长期绩效,开发式创新对短期利益更显著。李国强等人(2019)研究发现,知识获取途径与双元创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着逆U字型的关系。根据我国397家企业的探索和利用创新数据,对企业业绩产生直接正面影响;外部环境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创新行动一致会产生一定影响;环境竞争力虽然有助于探索式创新产生绩效,但并不是有助于开发式的革新。殷婧钰等人(2019)证明了由双元组织应用的力量是把组织方向变成组织性绩效的重要途径。由于组织的整体表现,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的中介作用部分得到支撑。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同时具备双方能力的企业,所以他们同时强调了双元能力具有条件适宜性。
总之,有关于有组织的双元创新结果的文献有很多,但是还没有达成一致。跟进研究可以提供更明确、更详细的理论说明。
双元创新研究展望
在上述现有文献的梳理基础上,双元创新有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它们互相矛盾,需要不同的组织特性来维持平衡。另一方面,实现平衡是必要的,该解决方案与对应于不连续平衡和双元组织配对的顺序交替同时发生(张镒, 刘人怀,2019)。第二,组织双元和组织绩效的关系。从理论假设和一些经验结果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双元组织对组织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但这可能是直接的影响,或者说中间有适当的变量,或者双元组织本身就是中间的变量。到目前为止,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得出结论。另外,双元组织被划分为结构双元和背景双元,并且对组织绩效的两种不同效果研究较少。大多数早期研究都集中在结构上的学术性特征上,所以在背景双元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紧急讨论的。第三,实现双元组织的方法是?双元组织的主要变量是什么?关于组织结构、组织背景、组织文化、组织资源、最高管理团队的属性、组织性的不确定性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上述三种关系在组织设计、组织文化和组织学习方面非常重要。目前还没有理论上的结论。另外,解决这些问题的完全理论框架也不存在。其中,组织二重性实现的前驱变量和组织二重性,尤其是背景二重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亟待探讨的问题。尤其是,经验证据,尤其是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是稀薄的。因此,组织的双重关联问题值得学者和企业家关注。
结 语
综合以上研究总结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双元创新的定义已经较为明晰,但是对双元创新的衡量学术界还没有统一,对组织双元创新的前因和结果越来越关注,并取得了日益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研究关于错误管理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还很少,外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研究缺乏。关于个别的双元创新的前因和后果的研究也比较少,理论和实证还有改善的余地。关于研究设计,跨层研究设计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此外,大部分研究都是选择横向研究数据,但对领导风格和组织学习创新的影响以及对性能和竞争力的影响有时滞效应,后续可基于长期的观察采用纵向研究设计。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