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21-07-27王海娟
王海娟
随着我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地城镇化率水平在逐步提高。城镇化率水平的提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也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年来,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也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效而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不断升高,产业占比愈发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模式,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但在城镇化开发的一系列过程中,还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即农村人力资源普遍缺乏相应的技术含量。农业是衣食之本,所以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来农村是当下我们需要凾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本地人力资源和返乡人力资源以及有志于农村开发的城镇科技人才等等。尤其在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更需要的是高科技的农业人才。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主要任务。但在传统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由于面临受教育条件等限制,对先进技术使用能力较差,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城市等问题,桎梏了新农村的建设的步伐。所以,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讨有利于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来发展现代农业,同时也利于合理布局农村人力资源布局,吸引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提高经济收入,进逐渐致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提升科技含量,以高效生产方式取代密集人力劳动生产,这样不仅能够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也能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优质农产品出口,打响国家农业品牌。
我国有广大的农业人口,农村人力资源在广义上是指的那些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这部分人力资源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本身就驻扎在农村地区,属于农村本土人力资源,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农村不缺乏人力资源,但在城镇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所以目前农村最缺乏的是技术。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第一是农村人口数量。通过分析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知晓当前我国的农村人口约为7.5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57%左右,这一比例是在逐年下降的,可见我国城镇化开发取得的成效明显。但是农村人口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出生率显著高于城镇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技术掌握水平低,从事的职业较为单一等。所以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意识形态在城镇化开发的过程中会受到明显的冲击。第二是农村人口的质量。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村人口无论是在受教育程度还是在健康水平等方面都低于城镇人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强调小康社会建设。生活达到小康不仅仅是经济上奔小康,还需要在科教文卫等综合水平上达到小康,但以目前城乡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第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构架,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以外,大部分是从事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以及服务性工作,大多都还属于体力劳动的范畴,所从事的工作技术性不强,很容易被社会淘汰。有研究指出,劳动力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富裕的农村地区农业从业人口较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农业从业人口较多。第四是农村劳动力流向。随着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很多农业从业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多离开居住地,去城镇从事与工业、服务业相关的工作。这一现象不仅导致农村劳动力骤减,同时也给城镇就业环境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存在着四点主要问题。第一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较轻。人力资源投资开发大都集中在城镇地区,受惠于第二、第三产业。而相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较少,直接导致农业增长规模较小。第二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教育和培训欠缺。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大都转移至非农业地区,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较难开展。同时农村地区相应配套设施欠缺,很多培训缺乏人力物力和资金而无法顺利开展。第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到位。虽然农村实行合作医疗以来减缓了不少农村地区人口的看病负担,但是医疗资源的城乡分配不均导致很多农业人口在看病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一些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多情况还需要跨地区治疗,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医疗分配制度,导致农村地区较难留住人才,同时也难吸引人才来开发农村。其次在养老等民生制度上,农村也落后于城镇,农民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些制度都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人力资源不仅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城镇化开发的有效人力保障。所以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摸索出相应的适合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首先是在政策上需要有一定的指引
各地政府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优惠措施,千方百计留住农村人口并且吸引更多的青年返乡就业。同时还需要结合国家政策,鼓励成功企业家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增长。城镇化开发过程中,还会导致出现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所以各地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仅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发展,还需要为其他企业落户提供较大的优惠力度。这样不仅提升农村劳动力水平,还能带动乡镇企业的有序发展,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升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大力保障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更加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以往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所以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综合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所以作为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不仅减少辍学率,提升升学率,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农业特色结合当地教育部门加大对农民合作经纪人或相关种植大户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输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迁移向外与回流向内资源配给
城镇化进程就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城镇化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实现地区整体现代化水平。我们要鼓励适龄青少年除了努力深造外,还需要让他们去城镇地区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能够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回乡传授给当地的农民,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农村地区也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增加宣传,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回乡发展,发挥特色农业,带动当地农业、旅游业同步发展。
加强农村地区的配套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想要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返乡就创业,还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进一步减少城乡生活差异。主要包括交通建设、医疗卫生养老水平建设、教育培训投入、营销环境创建等。只有具备了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在吸引人才和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人力资源永远是农村开发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优化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结 语
城镇化开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方面城镇化开发过程势必引起农业土地减少,导致农业从业人口过剩,另一方面城镇化开发过程中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活跃的经济环境,也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来保障。所以通过找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朱炎洁,王志毅.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与管理,2004(05).
[2]冉莹莹, 李贵卿.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和CNKI数据库[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008(001):P .120-127.
[3]罗梦悦,戴军. 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利用问题[J]. 科技信息,2009(32).
[4]王迅. 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J]. 农业经济问题,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