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课程属性,让优质散文彰显教学价值
2021-07-27杨青青
杨青青
[摘 要]优质散文的教学需要从细节处揣摩与感知,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洞察。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属性,引领学生在整体串联中把握文本内容,在辨析联系中洞察结构设置,在涵泳体悟中感知语言精妙,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实践表达。这样就能彰显散文的教学价值,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属性;优质散文;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75-02
进入第三学段之后,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感知就不再停留在第一、第二学段中的字词句段的理解上了,而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洞察作者的结构设置,从细节中品味文本的语言,并在实践迁移的过程中历练学生的表达意识。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提炼文本线索,整体串联中把握文本内容
语文教学一直都倡导从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文本语言和写作方法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完全忽视理解文本的内容。进入第三学段之后,随着文本篇幅的加长,文本的信息量加大,运用传统的感知和概括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关键性信息的遗漏。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梳理文本方法的渗透,要能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提炼出作者组织行文的线索,从而在“牵一发”中“动全文”。
《北京的春节》虽然题目是“春节”,但其表达的内容、整体的框架并不完全局限于春节,而是以春节为中心点,前后描写了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春节、初六、元宵和正月十九等不同的节点。每个时间节点所涉及的民风民俗也非常丰富。如果仅仅是从内容和信息的层面概括,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和核心信息的缺漏。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概括中关注方法。从这篇课文的整体结构来看,虽然时间夸度长、涉及的信息多,但作者并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胡乱安排的,而是依照时间顺序为轴线,从腊月初八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九,将所描写的内容有序地设置在这根轴线上,让整个文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时,就不能任由学生在文本内容中摸爬滚打,而要紧扣文本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选择最适切的概括方法,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二、高屋建瓴关联,辨析联系中洞察结构设置
由于课文的内容广、细节丰富,这就意味着写作时作者绝不会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是在写作之前,就将所要呈现的信息进行了统整安排。学生从第二学段进入第三学段,就应该转向对篇章的关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对文本结构的洞察。除了从文本表达顺序的角度入手之外,还需要从详略主次的角度,洞察作者在结构设置上的匠心独运。
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快速梳理出作者重点描写的内容,依照时间轴的顺序,将课文划分成不同时间点,并通过对比篇幅以及描写语言的细致程度,确定作者详写的内容: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春节、元宵。依照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教师已经不能简单地依照字数多少、篇幅长短来关注文本,而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写作方法。确定上述时间节点是这篇课文着力描写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所描写的内容,比如腊八和除夕,作者分别描写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和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守岁”等习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创作的用意。在学生“知其然”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对比了其他时间节点所描写的内容之后,学生认识到,这些习俗是最能体现春节浓郁年味的,也是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特色的。作者如此进行选择和设置,不仅详略得当,突出了老北京春節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形成了主线串文、渐次展开、选取重点、凸显特点的教学妙用。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板块内容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明晰作者设置的用意,并洞察作者结构安排的精妙,使学生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深入品味感知,涵泳体悟中感知语言精准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语言,散文之所以也被称为“美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语言优美。因此,教师要紧扣散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深入品味与感知,通过积极涵泳和体悟,感知文本语言的精妙。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作为一篇典型的描写民风民俗的优质散文,其浓郁的京味语言特色,非常值得学生品味。比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话,作者在描写腊八粥时,极富创造性地将腊八粥比喻成“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凸显了腊八粥食料的丰富多样。教学时,教师不能停留在将什么比喻成什么的范畴上,而要深入辨析这种语言表达风格的俏皮与幽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京味语言独有的内在魅力。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很多学生在初读之后发现不了这种句式的语言特点。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想象作者就好像坐在我们跟前,与我们进行交谈,很多学生逐渐意识到,这一段话以短句子描写为主,给人带来了节奏明快之感,就如同是作者与我们拉家常一样。
当然,京味化的语言在这篇课文中除了俏皮幽默、节奏明快之外,同时还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加以积极体悟的。这不仅能使学生形成对文本语言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也相机地为学生品析语言和鉴赏语言以及认知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揣摩作者心理,深入对话中体悟内在情感
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与作者内在的情感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阅读文本、学习课文,绝不应该是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能逼仄地去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语言的魅力,必须要与文本内在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才能真正被学生所习得。
对于这篇《北京的春节》而言,很多人认为这是老舍先生介绍北京人的春节习俗,虽然语言生动形象,但其表达方式以介绍为主,应该是一篇不折不扣的说明文;还有的人认为,文章一直都是在描写所有北京人的过节习俗,并没有描写自己,缺乏了自己在过春节时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更像是一篇关于春节的“民俗说明书”。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捕捉到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篇课文虽然没有借助以小见大的视角,通过对个人过春节的细致描写,来展现春节风格,更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春节的感受,但这种情感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更凸显了文本表达语言的内在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语言,引领学生一方面在涵泳体悟中感知语言表达的精准,另一方面则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通过与作者的深入对话,体悟文本语言的内在情感。比如,描写除夕时,作者这样写道:“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許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这句话中,除了介绍除夕的相关习俗之外,很多用词都是作者自身情感的流露,“都穿起”“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必定赶回来”……仔细品悟中,就不难感受到作者在春节来临时的兴奋、喜悦和享受传统佳节的温馨之感。
刘勰说:“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本的语言就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学习课文更需要以语言为抓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情景巧妙设置,迁移运用中强化实践表达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以致用,要在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范例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习得方法,并能够在迁移情境后运用方法。教师需要巧妙地设置异质化的情境,为学生的迁移练笔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篇《北京的春节》处于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指向阅读层面,一个指向写作层面,并且与教材中第一单元的习作有着密切联系。统编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彰显出鲜明的理论性,单元习作并不是必须要到习作板块中才能教学,而是可将其融入单元教学体系之中。为此,在学生学习了老舍的这篇《北京的春节》之后,教师就可以紧扣单元习作“介绍民俗”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基础性构思:首先,明确自己相对熟悉的一种民俗,作为习作对象;其次,模仿课文中选择素材的方法,紧扣这一民俗,罗列出可以写入作文中的具体内容;最后,紧扣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罗列提纲,明确自己所描写的内容,并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初步的设置,对习作的主次进行划分,从而在真正的迁移中学习作者选择素材、划分主次、谋篇布局的能力,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统编教材中,精读课文与习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精读类文本是习作创作的范本,习作则是精读类文本学习成果的体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落实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作为单元第一篇范例文本的典型价值,在语文要素关联的基础上,为学生迁移运用和实践表达提供了值得辨析的资源,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优质散文的教学需要从细节中揣摩与感知,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洞察。教师要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属性,从内容、结构、语言和表达等不同的维度展开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置放在文本中,更好地关注文本语文本体性的范畴,推动学生语文关键性能力的生长。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