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阅读打卡”评价形式,促学生快乐阅读

2021-07-27洪丽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快乐阅读

洪丽春

[摘 要]合适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自主阅读动机。但当下高年段的整本书阅读仍存在着评价生成主体意识薄弱、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教师可通过整本书阅读评价载体——“阅读打卡”来展开教学,在“阅读打卡”的生成、实施阶段,强调多元化、生成性,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底蕴、语言交流和阅读成果,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生成课外阅读目标意识,从而缩短自身与课外读物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阅读打卡;快乐阅读;评价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62-02

笔者在整本书阅读指导实践中发现,一系列阅读活动的开展,只有合适的评价跟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当前我们采用的阅读评价标准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着诸多不理想的地方。

那么,有没有一种比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比较容易激发并保持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评价载体呢?“阅读打卡”是微信朋友圈中大家经常使用的小程序。通过“阅读打卡”这一评价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阅读评价阶段性标准将自己和同伴喜欢的各类书籍展现在朋友圈中,同伴们在圈内开展评论、点赞、分享等个性化评价活动。这促进了学生对阅读的自评、互评,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阅读打卡”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载体,不论其生成还是实践阶段,都应立足于其基本特性,在有效点评中展开教学指导,以切实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进程,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

一、评价生成阶段

“阅读打卡”的生成过程中,笔者联系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解读了新课标的相关指导意见,认为“阅读打卡”的评价主题、目标、内容等都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和对课标的综合性理解与应用的基础上。

(一)解读课标,定位评价目标

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阅读的阶段性目标一般可以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读物类型等方面进行定位。以高年段为例,主要目标有: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阅读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的基础上扩展阅读面等。

打卡概念下的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我们必须关注学生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外阅读的内驱力、自觉性。参照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关于课外阅读的方法、过程等评价指标,笔者协同我班学生共同制定了“阅读打卡各阶段评价目标”:(1)坚持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2)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00页;(3)能将每天的阅读书目、页码以及阅读量上传到打卡圈;(4)能每天的抽空浏览打卡,并进行点赞(不少于5个),一周评论不少于3条。

(二)汇聚“四方”,丰富评价方式

“阅读打卡”作为一种数字化评价媒介,由原来的教师单一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该平台融入了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打卡圈数据的多方面评价,从数据到文字,从评论到点赞,给原本单一枯燥的评价方式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

二、评价实施阶段

实施过程中可将“阅读打卡”评价活动划分为排序、比照、点赞和分享几大板块,学生、教师、家长以这些板块为基本单位开展诸如阅读量、记录卡、诵读、为主人公点赞、为作者点赞、为同伴点赞等具体操作。

(一)多榜排序,激发阅读兴趣

打卡发朋友圈,内容包括打卡天数、积分以及勋章量,同时会将这些数据进行排序。学生在一天、一周、一月等时间内的参与度,排行榜上都一目了然。排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的热情。

1.时间排序,重在参与。

学生在“阅读打卡”中上传阅读量、诵读成果、阅读心得等素材,由家长统计出打卡天数。班级产生“打卡排行”的数据详情,里面涵盖了某个时间段乃至全程打卡的天数排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则采用线上、线下互融方式,将学生的每周打卡排序在下周一的“名誉评价榜”中进行公布,坚持7天打卡的学生,根据阅读评价标准可被评为“打卡小书虫”。同时,教师将这些获得称号的学生的合影上传到家长群,让家长和同学点赞、评论,使其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

2.积分排序,贵在评论。

“阅读打卡”中的时间排序是最基础的阅读评价方式,而积分排序就相对提升了一定的难度。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打卡任务外,还可以在其他同学的打卡任务下面点赞和评论,评论参与度越高,积分就越多。参与者可以在“积分榜”中查到各个时间段学生的积分排序,为进行评价和表彰提供准确的数据。一般一个月统计一次,然后大家按照评价标准评选“打卡小恒星”。

(二)同类比照,彰显阅读底蕴

“阅读打卡”中,学生上传的图片、视频、文字等素材都以开放的形式呈现,朋友圈内的参与者都可以阅览比照,通过比较、对照学习其他同学的阅读方法,修正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不足。

1.阅读量比照,拉升“长度”。

阅读评价标准的三个阶段都涉及参与者的阅读量,这也是“阅读打卡”中最容易达成的任务。学生从打卡页面中能够看到其他同学的阅读页码、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时间,然后对照自己的阅读情况,在评论中和同学交流阅读量达成方面的小窍门,这也能激励彼此坚持阅读,增加阅读量。

2.记录卡比照,挖掘“深度”。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利用“阅读记录卡”,学生既学会了借助一定工具做成“花式记录”,也学会了利用“打卡”表达对更完整、更有创意的课外读物的欣赏与赞美。

在共读《夏洛的网》一书时,学生在“阅读记录卡”上除了记录摘要和心得外,还给记录卡配上了插图,大部分学生都画了一些花花草草作为装饰,但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畫了和文本匹配的插图,如蜘蛛网、小猪、老鼠等,使原本单调苍白的记录卡一下子丰富起来。之后的每周,“阅读记录卡”的内容明显有了改观,插图更贴近作品,心得也更为见解独特。

3.诵读声比照,丰盈“厚度”。

朗读能使学生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而朋友圈中的语音和视频功能正好满足了学生诵读的要求,能更直观地表达出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打卡”中,学生将当天书中的精彩语段以语音或视频的形式进行上传,圈内的学生可以相互倾听学习。对于诵读者本人来说,这是一次展示;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是一次比照。通过展示与比照,就能提高学生各自的朗读水平。

(三)各方點赞,促进语言交流

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和品格。那么为谁点赞?怎么点赞呢?整个课外阅读及评价活动在点赞环节又有了很多新体验。譬如,从整本书阅读的态度、行动、收获、成效等角度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既是帮助同学学会欣赏别人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同伴的一种鼓励。

(四)全面分享,互赏阅读成果

在“阅读打卡”的评价研究中,笔者制定的“评价目标”有:“……乐于与他人分享阅读体会或者观点……”那么,具体说来应该分享什么?怎么分享呢?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业实际情况,教师可从观点分享、情绪分享、共读分享三个方面予以落实、推进。

1.观点分享,发表见解。

观点分享主要以辩论式和心得展示为主。辩论式的观点分享主要在于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此展开简短的辩论活动,将阅读朋友圈变成阅读小论坛,在辩论中理解书中疑惑,在辩论中拓展思维。而心得展示的分享主要是晒“阅读记录卡”,将一些优秀的“阅读记录卡”拍照上传,进行分享,其中很多心得都值得同伴们学习借鉴。

在共读《森林报·春》这本书时,很多学生都在“阅读记录卡”中摘抄了美文佳句:“它们满开着的花朵傲然立于严寒中,勇敢地和冬天挑战着……”有学生在之后的观点分享中写道:“我觉得这些动植物和《梅花魂》中提到的梅花一样,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他的观点分享衔接了课内外,得到了很多同伴的点赞。之后的观点分享中,这样的精彩言论也多了起来。可见,榜样的分享示范很有价值。

2.情绪分享,倾注情感。

课外阅读过程中,情绪的分享既可以看作是最纯粹的阅读情绪表达,也可以视作“阅读打卡”评价的情绪化。前者只要利用“朋友圈”在评论中发出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并做出简要说明即可;后者相对复杂些,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尝试和“观点分享”的做法进行组合或整合。如阅读《夏洛的网》一书时,学生不仅列举了人物、人物特点,还借助“打卡圈”为这些人物进行了情绪分享:喜欢夏洛对威尔伯的倾力相助,讨厌老鼠普尔顿的自私,为夏洛的离世感到伤心难过……这些情绪分享说明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倾注了情感。这是他们特有的阅读体验,值得肯定和鼓励。

3.“共读”分享,寻求默契。

班级每学期都进行课外共读活动,共读一本书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打卡”中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因为同一本书,同一个主题,在分享观点、心得方面更能获得同伴的共鸣,点赞和评论也更有针对性。学生在课上或课外将共读的感受——包括整体评价、作者评价、课题评价、段落评价、组内评价等一一画在或写在“阅读记录卡”上,然后进行展示、分享。这一策略的最大作用在于,促使学生把个人生活与群体阅读紧密结合,加强了同伴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总而言之,“阅读打卡”的评价尝试目前还处于生成、实施阶段,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但是高年段的整本书阅读应逐渐趋向于深层次阅读,因此,教师还得在“阅读打卡”推进流程的设计与操作中去直面整本书阅读的根本问题——高阶层阅读。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一起畅游在整本书阅读这片广阔天地中。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快乐阅读
幼儿园绘本教学策略与快乐阅读的实践探索
试论如何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小学低年级快乐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年级“快乐阅读,随文识字”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快乐阅读能够成就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