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孩子最亲密的陌生人
2021-07-27佘丽鹃
佘丽鹃
[摘 要]家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堡垒。但是,很多孩子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宁愿自伤也不愿信任父母,不愿向家长求助。研究者从个案出发,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肯定、共情的方式改善亲子关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家庭;个案;肯定;共情;亲子关系
一、案例回顾:泣不成声的大男孩
“我……呜呜……”在学校的心理室,一个一米八的大男孩,坐下来与心理老师才说了几句话,就开始泣不成声。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男生哭成这样呢?教师待学生慢慢平静下来之后,认真倾听了他的讲述。
小鑫(化名),九年级,单亲家庭,跟爸爸和奶奶一起生活。八年级以前,小鑫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返校后成绩下滑。谈话时距离中考还有100天,学习状态很不好。他说:“爸爸和奶奶责怪我因为玩手机成绩才下滑,现在也不让我碰手机,奶奶很会对我进行道德绑架,说我这样怎么对得起他们,呜呜……”“有时候我说话声音稍微大了一点,她就说我不尊重她,有时候她也知道自己说的不对,但又说她这么大年纪了我还跟她计较……我其实已经很忍耐了。奶奶有高血压,我又不敢气她,我也知道她这么大年纪一直照顾我也不容易,本来想着离中考还有100天,再坚持一下就忍过去了,但是我实在受不了了……呜呜……有时候还会失眠,晚上睡不好白天又会打瞌睡……现在中考感觉也没有希望……”“之前可以一起玩的兄弟,现在周末都要上补习班,也有自己的压力……”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与他展开了以下对话。
师:小鑫,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愿意跟我说这些。我听了觉得你怎么那么懂事,同时又很心疼你,感觉你默默地承受了很多压力。你跟爸爸说过你的压力吗?
生:从来不会!小时候可能会吧,但是他只会打击我,说我这样长大了有什么用!
师:爸爸这样说,让你很难过,对吗?
生:我已经习惯了,他从来都是的,要是我不听话再一顿打骂,虽然现在不打了,但还是打压我!
师:老师见过很多家长,其实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可能用错了方式,你觉得你的家长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生:可能吧。
师:如果你愿意的话,老师可以跟你的爸爸谈谈,好吗?
生:算了,老师,没用的。之前我的班主任也找过他,他回来之后只会找借口,只会问一些一下子答不上来的问题,然后又羞辱我!
……
几番尝试后,教师发现学生的态度非常坚决,所以暂缓了约谈家长的想法,计划等到学生的情绪得到一定宣泄之后,再跟他一起寻找他自己的资源,并预约了下次的咨询时间。
二、现象聚焦:最亲密的陌生人
像小鑫这样的情况不是特例。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天然的血亲关系就让父母成为了孩子最亲密和最依赖的人。越小的孩子越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毫无保留地跟父母分享,那个时候孩子对父母是无条件信任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不愿跟父母分享的想法,这很正常。但是,在心理咨询室,有很多像小鑫这样的孩子,他们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巨大压力时,可能采取自伤行为,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但即便如此也不愿意跟父母说,不愿再相信父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使父母成了孩子最亲密的陌生人呢?
来到咨询室的家长通常很着急,他们有的说“老师,我什么都可以为我的孩子做,但是他就是不愿意跟我说”,还有的说“他就是不愿上学了,问他什么原因他也不说”……明明是最亲最近的关系,为什么即使到了最绝望的时候,孩子也不愿向父母求助呢?父母究竟怎么做才能再次赢得孩子的信任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近年来的类似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三、心理老师给家长的建议
1.用肯定与鼓励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从小鑫和其他孩子的倾诉中,笔者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很多时候来源于父母的“打压式教育”。很多父母坚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感觉到羞愧,才能让孩子“长记性”,才能让孩子做得更好。其实不然,这种教育可能更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我怎么做都做不好,那干脆不做了”“反正怎么说你们都会骂我,干脆不说了”,这就是心理学上典型的“习得性无助”——重复的失败和惩罚导致对现实的无助和无望感。而这一定不是家长的初衷,他们真正希望的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效能感——充满信心和动力,认为自己可以做好!
家长应避免打压式教育,并要多激励孩子,多看到、多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和认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和引导,而不是羞辱,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能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2.用共情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从孩子们的讲述中还可以发现,对父母的不信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孩子的情绪被忽略了。孩子曾经兴高采烈地跟父母分享“妈妈,今天班里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爸爸,你看我终于完成了这个手工”,但是换来的可能是“你的作业写了吗?”;当孩子闷闷不乐地告诉父母“妈妈,今天同桌真的很过分”“爸爸,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换来的可能是“那你要找找自己的原因”。父母这样说是希望孩子进步,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使孩子不再相信会得到父母的支持。等到孩子慢慢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親子间的信任危机可能会达到顶峰。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信任危机呢?可参考三步共情法。一是看见。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行为,而是要透过行为表象看见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二是接纳。在看见的基础上,尝试理解孩子的独特想法,并让他知道父母允许并尊重孩子不同的想法和感受。三是肯定。告诉孩子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父母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这样共情的基础上再去引导、教育孩子,往往会取得良好效果。
为人父母是一场持续的修行。每个家庭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是只要父母能够做到“肯定”和“共情”,那么即使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即使他们终将离开父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他们遇到困境和感到无助时,也一定会记得父母的陪伴和支持,能够向父母倾诉或求助,而不会轻易采取极端行为。只要家长开始转变观念,调整方法,亲子间的坚冰就会融化,重新成为亲密的家人。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