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缩写”的话语特征解析
2021-07-27甘露颖
甘露颖
关键词 缩写文化;网络流行语;话语特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102-03
网络流行语凸显了网络文化的显在表征,来自社会现实。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场域中的原住民,是“网络缩写”词汇传播的主力军[1]。“网络缩写”作为主要在青年群体间传播的流行语,植根于青年亚文化背景,是亚文化的一种资本形式[2]。合理运用“网络缩写”语言是青年区隔群体边界,与主流文化相磨合的隐性方式[3]。青年群体间利用代际传播的鸿沟,构建网络亚文化传播的隐秘空间,丰富了自媒体时代“网络缩写”的话语特征。
1 “网络缩写”文化的兴起:“饭圈缩写”的外延化传播
“网络缩写”作为当今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是摘取文字首字母所形成的代称,包括数字组合、中文短语、英文词组及三者的结合。最早是一套受众范围较小,即非互联网资深用户难以理解的新型话语体系,但因其具有虚拟社区区域性且形式简洁、输出便利、能即时沟通感情而被大众所熟知并使用。当“网络缩写”变为新兴网络流行语,互联网语境也变得神秘而丰富。
“网络缩写”语言最早流行于粉丝圈(饭圈),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饭圈黑话”。早期的“饭圈缩写”作为互联网场域下粉丝内部流传的暗语,传播范围较小。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饭圈缩写”逐渐破圈而出,形成新的网络流行语类别(即“网络缩写”),呈现出新的传播特征[4]。全媒体视域下,“05后”作为传播缩写的主力军,不同于拥有固化语境的成年人,他们更习惯于在多样语境中选择不同的语言变体[5]。互联网原住民的特性赋予了其对流行文化的敏感度及对新鲜事物的追逐性,为“饭圈缩写”外延为日常沟通的“网络缩写”提供土壤[6]。而“网络缩写”分为四类,即俗成名词、隐晦表达、代称名词、网民用语,具体如下。
1)俗成名词,即传播范围较大的固定搭配词语,使用人群较多,受众理解难度小。在符号使用情景内较为常见,被赋予公众“约定俗成”的语言意义。一般随着社会热门事件而生成的、在网络空间内大范围传播。这类语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生命力强但繁殖力弱的显著特点,往往在人们第一眼看到该名词时,就能迅速激发脑内的情景构想,如cue(提及),biss(谐音,必死),ddl(deadline,即最后期限),nsdd(你说得对),3Q(thank you,谢谢),yyds(永远的神),dbq(对不起),7456(气死我了)等。
2)隐晦表达,最早是为了“饭圈”内便于发布敏感话题或爆料八卦,借助缩写指代的隐晦范围,如xz(可代指肖战、邢舟、徐峥、璇子、馨子、向佐等人),避免与其他网民产生直接利益冲突。所以隐晦地用缩写来替代,主要体现在流量明星的名字缩写上,而随着微博平台上粉丝群体之间的骂战的升级,隐晦性表达的也“破圈”而出,成为“网络缩写”的一类。
3)代指名词,指用特定名词缩写对某一类人群的指代,具有象征意义,如pxj(“批小将”的拼音缩写,代指“通过批评别人而建立自我优越感”的B站低龄用户)、jk(日本流行语,女高中生)、djll(“顶级流量”的缩写,指代知名度极高的流量明星和艺人)。代指名词可以增加同类群体间的亲近感,赋予圈层“符号性”意义。
4)网民用语,是指自媒体时代流行于各个网络文化圈层的语言类型,具有“私域沟通,公域屏蔽”的功能,即网络特有的“键盘语言”,如TOP(组合内高人气成员),尬黑(无凭无据的黑),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体,指一个令人愉悦的事件)等。
“网络缩写”在满足了受众独特性的自我塑造基础上,逐渐成为网络表达的交际工具。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缩写语言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受关系,既简化了信息传递的过程,又借助网络传播的高效性与开放性,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语言体系。
2 “网络缩写”文化的流行:语言建构的话语特征
“网络缩写”作为网络语言体系的分支,在解构传统话语的过程中,建构出属于自己的话语特征。虽然“网络缩写”的更迭速度快,且存在随意性,但词汇化、重新表达、娱乐化和灵活性的特征显著。
2.1 词汇化
当“网络缩写”语言成为易于公众理解的社交性词汇,信息交流沟通的效率也被大大提升。虽然人们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增加,但“不知道如何回复信息”却成为摆在网民面前令人尴尬的难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恐现象”成为存在于青年群体中普适的话题,“00后”出现了用表情包和缩写词汇取代社交平台语言表达的倾向。新锐、简洁的“网络缩写”在语言表述上更为高效,在提高年轻人信息处理的速度的同时,提高了其使用选择的可能性。例如在网络交流中,A向B陈述客观事实时,B为了表示对A的认可,往往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赘述,词汇化的nsdd(你说的对),yyds(永远的神),OMG(oh my god,我的天)式简洁回复就能制造对话“轻松活泼”的氛围感。
2.2 重新表达
语言符号的意义是群体共享的文化所赋予的,即群体间具有代表性和认同感的象征。信息的传播无法跳脱符号的话语限制,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联结。“网络缩写”这一语言符号间具备“能指”和“所指”的随意性,即关系不是必然的,所产生的意含也绝非单一,往往会引发受众对一个客体的多重解读[7]。“网络缩写”是对既有词汇的“重新表达,建构独特的解读方式”,从而能够引发受众对特定事物的联想[8]。例如“有一说一”原本无其他意义,但在缩写和意象化后,网络缩写“U1S1”除表述陈述事实外,还增添了“加重强调”的情绪色彩,如“U1S1,确实!”“重新表达”贴合当下互联网使用人群的社交语境,也表达出其新颖性和独特化的生活态度。同时,网络缩写的范围也不只是拼音符号,互联网原住民也常用英文单词的缩写重构重新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如nbcs(英文“Nobody cares”的缩写,表示没有人关心自己),bbl(“ballball了”,直譯为“球球了”,谐音“求求了”),lb(英文“lay back”,意为落后)。
2.3 娱乐化
娱乐作为人类的一种天然性追求,是一种加速人体多巴胺分泌从而激发快乐状态的活动。人作为社会的基础,娱乐活动所带来的精神快感具有普遍性,因此娱乐化是网民乐于追捧“网络缩写”语言的直接动机[9]。构成“网络缩写”的“多种符号”本来是一种生硬冰冷的语言文字符号,在使用过程中,网民通过注入感情色彩,提升娱乐化,实现“网络缩写”的再创造和再传播[10]。
“网络缩写”语言从出现到传播,充分发挥了内容生产者的主动创造性,如“打call”(表示为自己的偶像应援),最早意源是因为“call”带有“欢呼”的意味,后来在网友的使用与传播中,“call”被直译为电话,因此,“打call”在使用情境中也演化为“打电话”。“tql”,最早意为“太强了”,表现对他人的肯定,产生于国人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11]。受到传统“谦让”文化的熏陶,当代青年在面对他人的直接夸奖时,往往会做出“没有没有”或是“我哪有你说得那么厉害”的否认性回答,而将自己置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12]。相比于直接的夸耀话语,“网络缩写”稍显调侃性质的趣味性间接认可性话语,在传达语言表述目的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此类尴尬情境的出现。在一些人自嘲的话语中,tql也可以表达“太穷了”“太巧了”的含义。一词多义给受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娱乐性”不仅表现在“网络缩写”的本体上,还蕴藏于网友赋予“网络缩写”内涵的过程中。
在追求“网络缩写”娱乐化的同时,也要谨防掉入泛娱乐化的陷阱。避免在传播过程中,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而做出哗众取宠的误读行为,污染清澈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
2.4 灵活性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缩写”语言,传播信息门槛较低,传播主体具有普遍性[13]。因此,语言使用情境具有多样性,含义及组合方式灵活多变。当代人高速的生活节奏引发了碎片化的娱乐方式,为培养互联网场域内“网络缩写”语言的使用习惯提供土壤,如“nsdd”,当表示“你说得对”的含义时,直接表示对他人话语的认可,有效避免了冗长性回复[14]。“nsdd”也可以表示“你是弟弟”,指对他人表现不好时的含蓄性提醒,避免了直接的话语伤害。“网络缩写”因其使用情境的差异而表示截然不同的含义,凸现了互联网话语符号的灵活性[15]。而“cp”(“couple”缩写,表示情侣、夫妻)、“233”(表示很开心,后面“3”的数量代表愉悦度高低)、“xdm”(兄弟们)等符号短语也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进而提高社交场域的资讯处理速度,迎合碎片化的趋向。而运用谐音梗的网络缩写,如271(爱奇艺),在兼具灵活性的同时也贴合了受众的使用需求。
“网络缩写”具有鲜明的群像特征和时代特点,通过对立方式的呈现,反映出互联网民对既定语言逻辑体系的叛逆与反抗,也凸显了自我表达的渴望。
3 “网络缩写”文化的审视:使用场景的信息壁垒
麦克卢汉曾提出,电子信息时代的受众将再次被部落化所区隔[16]。当今网络社区不同圈层的时效性新话语层出不穷,并且不断渗透进已有的语言体系中。青年的思维方式具有跳跃性,“网络缩写”以其表达个性,区隔话语空间的鲜明特性在互联网场域中释放出强大的再生力,且快速下渗日常生活情境,深刻影响了受众在现实空间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传统话语结构形式[17]。“网络缩写”的诞生不仅服务于网民便捷化的使用需要,也凸显了语言符号多维度的发展走向。
“网络缩写”语言作为一种新颖简要的表达形式,过度使用也会导致传统语言文化失去导向,特别是对语言体系尚未成型的青少年群体[18]。Z世代的网络原住民不仅在互联网场域中接收、传播、创造着网络语言,而且将其融入日常沟通的语境中,[19]而青少年對于网络流行语的高包容度和高接受度,易引发泛娱乐化的后果,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语言学习环境,还会导致表述能力的弱化[20]。
而对于年长者而言,“网络缩写”的理解难度大[21]。语言的代际传播在互联网场域中出现困境—因为除Z世代网络原住民外[22],从传统媒体转移过来的一代人并不能快速理解该语言形式[23]。基于这种情况,由青年所构建的互联网话术场域,依然受到“失语”桎梏[24]。如果忽视网络用语和传统话语之间存在的鸿沟,让代际传播被“区隔”阻断,两代人之间“无话可说”的信息壁垒就会持续性存在[25]。
4 总结
语言应该具有稳固的内部核心与活跃的外部圈层,其内在意义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应是互为补充而不是针锋相对的关系。“网络缩写”作为文字体系中活跃外围的组成因子,在使用时应该谨防坠入“一点论”的陷阱,既否认全方位的推崇,也不支持即刻的扼杀。“网络缩写”语言在Z世代年轻人之间的广泛传播并不意味着主流话语的消解,而是传统话语在现代网络空间表达形式的丰富。运用审慎的眼光观察这一网络语言的狂欢,在适时的交流场域中适度使用,才是重构网络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王灿.基于营销3.0视角的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研究:以宜家家居为例[J].东南传播,2019(5):136-138.
[2]李越,吴斯,冯广圣.UGC视角下的网络社区内容分层管理个案研究:以站酷社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9(7):121-123.
[3]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4):86-89.
[4]杜彦洁.浅析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运用[J].戏剧之家,2019(6):75-77.
[5]冯广圣.报业“一体化”转型模型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8(3):94-96
[6]李惠敏.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J].东南传播,2020(6):35-37.
[7]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7):51-52.
[8]位云玲.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以《我家那闺女》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3):115,128.
[9]杜彦洁.浅析美国电影新英雄形象: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J].大众文艺,2019(8):158.
[10]杨鑫,冯广圣.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文化的狂欢:基于“惊雷”“淡黄长裙”现象的考察[J].东南传播,2020(11):83-85.
[11]徐娉婷,冯菊香.大学生时尚杂志电子刊消费的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J].东南传播,2020(9):89-92.
[12]孙梦婷,何晴,黄蓉.故宫文创的跨媒介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 2020(09):83-85.
[13]王灿.以《风味人间》为例探究饮食文化类纪录片传播新走向[J].戏剧之家,2019(15):79-80.
[14]王灿.融合、精准、细化:对国产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设计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9,32(4):227,274.
[15]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4.
[16]王灿,冯广圣.情感唤醒与乡村认同:从《向往的生活》看慢综艺热[J].新闻知识,2020(7):62-65.
[17]杜彦洁.电影作品的叙事特色分析:以侯孝贤电影为例[J].汉字文化,2019(3):36-37,48.
[18]位云玲.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走红的原因探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艺术评鉴,2019(7):169-170,76.
[19]張嫚.社会化媒体对家庭伦理剧的撕裂与弥合: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艺海,2020(8):96-97.
[20]丁月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电影女性形象塑造分析:以电影《霸王别姬》为例[J].戏剧之家,2019(15):83-84.
[21]吕志文.构建与解构:“男性向”网络小说改编剧分析[J].艺海,2020(7):82-83.
[22]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5):59-62.
[23]丁月明.危机与转机:网络综艺节目叙事策略的优化:以《心动的信号》为例[J].戏剧之家,2019(16):222-223.
[24]李惠敏.经营体验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特色分析:以《潮流合伙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0(10):179-181.
[25]丁月明.试论网络直播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J].东南传播,2020(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