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学分析
2021-07-27黄瑞玲
黄瑞玲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年轻一代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认知增强、心理素质不断变化的年龄段,为了让他们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也为了坚定他们的学习、成长信念,在德育方面的教学要不断完善、加强,使中小学生能够成长得更加健康,成为对祖国未来有用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中小学;德育
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国家的基本义务。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社会思想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也更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实行思想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门从德育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本文也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和诉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树立人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中国,坚持理想,建立个人的精神领域世界,在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改进创新,用积极可行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事业开拓中。
在当前农村,教育事业已经进行了实际的改革和进步,农村的教育建设,正在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新课改的实行,也是为了农村学生能在教育设备不够先进的条件下,能够拥有和城镇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各种经济、医疗等条件不够成熟。但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完善中。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村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良好发展,也为了缩小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素质间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很多学校开始加强有关农村学生的德育,使他们在自身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健全的内在素养,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深远的意义。
二、德育中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行农村学生德育,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做出改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设立每周升国旗仪式,并选出国旗先锋队,对学生的军姿、礼仪进行培训,让学生在对国旗的爱戴中感受国家荣誉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可以推行班级板报每周轮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能,设计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海报,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等;还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义务劳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形分组,进行定期清扫班级和学校规定区域卫生,并进行评选活动,施行“优胜红旗”的荣誉奖赏制度,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可以让学生在劳逸结合中强健身心。
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校园活动,像“倡新风,学文明”宣传标语的制作;建立校园报刊、广播站,随时播报各种适合校园学生的新闻、资讯等,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也能促进师生关系和校园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课外活动实践
在农村学生的德语培养中,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捡垃圾、帮助贫困家庭的老人劳动、献爱心等,让学生在这种有意义的劳动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助人为乐的意义;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植树节”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绿色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和学習到很多外在的东西,随着他们意识的不断增强,关于理想也会有更多的认知,在他们不断努力塑造自我的过程中,为了不被现实世界中的很多诱惑所误导,要让他们明白父母在他们生命中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爱自己的父母,通过帮助父母做家务等予以回报。毕竟,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让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明白更多的道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制度管理和传统启发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明白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中小学生还处于性格活泼、躁动的阶段,总会在调皮、叛逆中做出很多违反规则或伤害他人的事,为了更好地约束他们的行为,学校在校规制度方面进行更好的完善。对于学生的错误处理,也要进退有度、拿捏轻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能更好地改正,避免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对学生未来价值观的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化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做人不可以忘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深重,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生存道理。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吸取古人的教训和经验,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充实和丰富自我的内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资源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实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人才的发展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德育要从小开始,提高农村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也是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徐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学校德育建设[J].儿童发展研究,2016(1):66-68.
[2]刘玉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小学德育工作转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5):12-13.
责任编辑 邵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