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中央运输工职业危害的识别与评价*

2021-07-27陈燕平赵立强孙艳华

重庆医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职业性救护车工人

陈燕平,王 夏,赵立强,孙艳华,潘 飞

(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职业病科,成都 610041;3.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成都 610072;4.爱玛客集团,天津 360457)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是对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1],在一定的作用条件下,可致健康损害。中央运输部门是护理部直接领导下的临床辅助科室,工人负责医院患者的检查、治疗、转科、手术、出(入)院的推送,药物和标本运送,医疗文书的传递等外勤工作[2]。该职业是根据医院发展产生的新兴职业。中央运输工群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在从事现有工作之前多为农民、临时工等职业,专业技能及理解力低,对职业性有害因素了解程度不足。本研究旨在了解医院中央运输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现况,为有效地预防、控制及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改善不良劳动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对成都市主城区3所公立医院,包括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295例中央运输工进行现场评估。风险评价采用LEC评价法对中央运输工的职业危害进行半定量评价。

1.2 LEC法

LEC风险评估法最早是由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K.F.金尼提出,主要是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法[3]。该方法由3种因素构成,这3种因素分别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ikelihood,L)、暴露频繁程度(exposure,E)和危害发生结局(consequence,C)。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给这3种因素赋值,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危险性(danger,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危险性越大。赋值见表1。风险评估等级见表2。

表1 LEC赋值表

表2 危害的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1.3 质量控制

1.3.1研究设计阶段

安全检查表格的编制由1名职评科专业人员、3名临床工作人员和2名后勤集团管理人员共同完成,经安全专家会审检查有无遗漏项目。

1.3.2现场评估阶段

调查员为经过统一培训的临床一线人员,按照检查项目逐项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勾选“是”与“否”。进行预试验,对使用中的检查表格进行补充与修改。

1.3.3数据录入阶段

实行双人核对输入,发现问题,查找原始资料或电话联系调查员进行更正。

1.3.4风险评价阶段

LEC评价法对危险等级的划分依靠经验判断,特别是L难以直接给出较为具体的分值。由多位临床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及职评科专业人员共同打分,对每项评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分确定最后的风险值,以减少分值的主观性。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在295例研究对象中,以男性居多(81.02%),年龄集中在40~<50岁组,共计144例;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47.12%),工龄≤3年者较多,且大部分中央运输工为农村户籍,共计234例,见表3。

表3 中央运输搬运工的基本情况[n(%)]

2.2 对救护车搬运工及院内搬运工观察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对150例救护车中央运输工及145例院内中央运输工进行现场观察。院内搬运工在搬运、推或拉、搬举很重的物体(>20 kg)分别有102例(70.34%)、132例(91.03%)和58例(40.00%),88例(60.69%)搬举的物体远离工人身体的情况,56例(38.62%)的操作需要大幅度弯腰,15例(10.34%)的操作弯腰和转身同时存在,而长时间用同一姿势工作、每分钟做多次重复性操作的情况在院内搬运工作中很少出现。救护车搬运工需要频繁地搬运患者,搬举很重的物体(>20 kg)37例(24.67%)、大幅度弯腰52例(34.67%)、大幅度转身28例(18.67%),并且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合适地操作38例(25.33%),以不舒服的体位搬举重物41例(27.33%),做突然、料想不到的动作17例(11.33%)这些情况均存在,弯腰和转身同时存在11例(7.33%)、搬起的重物要举过肩部8例(5.33%)的情况比较少。

2.3 中央运输工的职业危害识别

由于医院中央运输工的工作性质,常需要做较大强度的体力劳动,特别是在急诊科、手术室、神经外科、骨科、ICU等科室,以及随120出诊的中央运输工,在夜间工作的病区更广、工作量更大。频繁搬运重物,工人有发生下腰痛及颈肩痛的可能。负责药物和标本运送的工人在运送血液标本,上呼吸道标本(如口咽拭子、鼻咽拭子等),下呼吸道标本(如呼吸道吸取物、深咳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等)以及胸/腹腔积液标本的过程中,若有标本泄漏;盛标本的容器表面被标本污染;或者盛标本的容器被压碎、破裂等情况,则有生物性职业暴露的风险。

2.4 中央运输工的职业危害评价

院内搬运患者发生下腰痛的可能性L=4.500,在工作时间内暴露于相关的职业危险因素中 E=3.500,造成的结局不严重 C=1,故 D=4.500×3.500×1.000=15.750,风险等级为1级;据观察救护车出诊搬运患者发生下腰痛的可能性L=4.500,暴露频繁程度 E=3.750,但目前危害造成的结局不严重C=1.000,故 D=4.500×3.7500×1.000=16.880,风险等级均为1级,属于“稍微危险,可以接受”的范畴。救护车相当于一个流动的病房,尤其是120急救转运的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诊断不明或未确诊,如果患有传染性疾病,搬运过程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接触悬浮于空气的病原微生物或气溶胶,导致搬运工血源性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加。危害有可能,但不经常发生L=1.750,在救护车内暴露E=1.875,危害造成的结局C=6.000,故D=19.690,风险等级接近2级。救护车内压缩气体,如氧气筒的压力高,在高浓度和高压状态下,特别伴随交通事故的发生,会造成救护车内压缩气体的突然释放,氧气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危害发生可能性为完全意外L=0.675,属非常罕见暴露E=0.500,而危害造成的结局C=7.000,故D=2.360,风险等级为1级,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院内标本的转运由受过培训的中央运输工人负责,虽有明确的工作指南和操作流程来规范标本运送的各个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可能存在标本泄漏,盛标本的容器表面被污染等情况,所以标本院内运送过程中的生物危害风险D=33.250,风险等级为2级,属于“一般危险,需要注意”的范畴,见表4。

表4 中央运输工LEC法风险评估表

3 讨 论

医院中央运输工风险评估结果,只有院内标本运送过程中的生物危害风险级别为2级,属于“一般风险,需要注意”,其余均是“稍微危险,可以接受”,即说明中央运输工整体的职业健康风险较低。但存在的职业危害也是不容忽视。

伴随医院后勤体制改革,医疗机构有将中央运输部门外包给服务供应商和物业管理公司的趋势,据调查的成都市9所公立医院中,目前中央运输工由医院后勤管理的仅占33.33%[4]。后勤外包化后,工人的管理由公司承担,医院虽有监管职责,但对工人的直接控制能力被弱化,一些行业问题及管理漏洞也日益凸显。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公司的管理层对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不够科学化,针对员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控意识相对薄弱,为了降低成本,对工人劳保用品提供可能不够充分。

搬运患者的工人,其劳动形式为肌力式劳动,是运动功能性劳损的易发人群,由于频繁地搬运患者及较重的物品,使得这一人群腰部劳损患病率偏高[5]。运动功能性劳损会使工人劳动力下降,影响其工作效率,严重者会影响其生活质量。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是一类与工作有关疾病,国外已将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列为职业病的一种,而我国暂将其定为工作相关疾病[6]。与搬运相关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主要有腰背痛、颈肩综合征等,近年来逐渐成为职业防护关注的重点。

根据文献显示,下腰痛及生物危害均是可以减少发生的[7-9]。60.69%搬举的物体远离工人身体的情况,有一部分是操作空间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工人个人的原因,比如工人缺乏搬抬患者的技巧[9]。观察发现搬运工将患者从病床搬运至平车,或从平车搬运至病床时,未按照科学的搬运方法,使平车头端与病床尾端呈钝角,而是习惯性将平车与病床平行靠拢,大幅度弯腰作业,需要胳膊或手使出很大的力气,才能顺利移动患者和其他物品,如果平车和病床之间存在高度差则需要做更大的功,才能完成此操作。当必须搬运重物时,应采用职业技巧和人体力学运用原则:先伸直腰部,再屈髋下蹲,将重物从地上抬起时应挺腰,髋、膝关节用力,用腿部肌的力量将重物搬起;当搬动物体站立时脚放平,髋、膝关节微屈,以提供更好的支撑,有利于减少重力对腰椎的损伤。对于预防下腰痛的有效干预措施,有研究表明,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较短持续时间(5~10 min)的锻炼计划是有益的,例如伸展运动[10]。根据STEFFENS等[11]研究显示,单纯的宣传教育对于减缓下腰痛无效果,但是与适宜的运动相结合显示干预有效。故除了运用职业技巧以及人体力学等干预措施,可适当的结合宣传教育以及体育锻炼。

生物危害的防控:从工人的角度,救护车的院外转运由经过培训的工人负责,在转运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配戴口罩、手套、帽子等,以减少工人职业接触的风险。从救护车的角度:完善现有救护车消毒登记制度,由专人负责救护车中的空气、物体表面、车辆设备的清洁消毒,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以控制传染病传播,保护患者及急救人员的安全。从医院管理上的角度:院内检验标本转运箱采用箱式封闭放置标本,改进试管插孔设计,实现标本的有效固定[12],避免标本因位置不固定导致工人需要手工维护而引起的职业暴露。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疫情常态化感染防控,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标本的管理有明确规定:核酸标本应当放在符合要求的标本采集管里,拧紧,再将密闭后的标本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标本运送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医院中央运输工群体分散,工作量大,配合程度较低,不能针对中央运输工进行专门的工效学调查,故本文仅为初步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从管理的层面,集中对该群体进行工作场所以及工作负荷,特别是工作负荷较重的操作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职业性救护车工人
救护车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送创可贴的救护车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给救护车让道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