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框架对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

2021-07-27王俊尧太秋月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正性意向负性

王俊尧,太秋月

(1.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130022;2.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133000)

0 引言

虽然社会各界在不断的提倡全民健康生活,良好的健康行为会减少疾病的发生[1],但是缺乏运动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人们不舍得挤出时间去进行运动,增加了患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祸患。

本文通过利用信息的框架效应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提高对健康行为改变的干预效果,充实干预措施,为健康行为改变提供新的切入点,帮助个体实现健康行为改变。

1 理论基础

本研究依据的理论有框架效应、跨理论模型和保护动机理论。

框架效应最初是在1981年由D.Kahneman和A.Tversky提出的[2],该理论主张当人们面对的是消极状态时,即接收到负性框架时,会更倾向于做出冒险决策;当人们面对的是积极状态时,即接收到正性框架时,会更倾向与保守决策。采用我国研究者王凯对框架效应规范化定义[3]:某种决策方案具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但实质含义却相同的形式。如果人们在这两种不同的框架下,对于该决策方案的选择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则这种差异化选择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跨理论模型将个体健康行为的改变视为一个渐变的、动态的过程[4],广泛应用在不良健康行为改变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跨理论模型将健康行为划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保护动机理论是个体对不良行为和正在发生改变的行为进行的评价[5],它的中心思想即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个体保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动机结果。该理论共有7个维度,其中对行为改变有负性作用的有:内部奖励、外部奖励以及反应代价;对行为改变有正性促进作用的有:严重性、易感性、反应效能以及自我效能。当正性作用大于负性作用时,则会促进行为向正向改变,反之不能。

2 研究模型及方法

2.1 研究模型及假设

针对信息框架效应,以跨理论模型(行为变化的五个阶段)和保护动机理论(决策平衡的七个维度)为基础,构建了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信息框架效应的模型。

图1 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信息框架效应模型

现将上文提到的框架效应理论解释稍作变化应用于健康行为改变中,即对于还没有开始发生实际行为变化的个体也就是处于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的个体,相对于保持现状来说,改变行为是一种风险行为,同时,正在处于的状态也会带来危害即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此时个体属于损失状态,所以负性框架信息比正性框架信息更能使个体感知到威胁,更倾向于风险行为从而行为改变。

针对正在渐渐行动的个体也就是处于行为阶段、维持阶段的个体,相对于保持现状来说,后退回上一阶段是一种风险行为,同时,正在处于的阶段也会带来好处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好处,此时个体属于收益状态,所以正性框架信息比负性框架信息更能加强健康行为所带来的好处的认知,更倾向于规避风险从而保持行为变化。

根据上述推论,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针对处于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准备阶段个体,负性框架信息比正性框架信息更能促进的行为改变决策。

假设2: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针对处于行为阶段和准备阶段个体,正性框架信息比负性框架信息更能促进的行为改变决策。

2.2 问卷设计

本研究中的问卷分为三大部分。首先要对被访问者在未受到相关信息时当下自身的状态进行评估,随后被访问者会阅读一份鼓励运动的宣传资料,最后填写决策评衡问卷测量收到信息前后心理的认知变化及态度。

(1)当下变化阶段。对于是否坚持锻炼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可变性,故此部分仅使用一条题项。被访问者主观的判断其所处的阶段。针对锻炼问题将变化阶段划分为:从来不运动,6个月内也没有打算开始健身运动(前意向阶段);准备在6个月以内开始尝试健身运动(意向阶段);准备在30天之内开始尝试健身运动(准备阶段);最近6个月内才开始健身运动(行动阶段);健身运动,并且已超过6个月(维持阶段)。

(2)鼓励运动的宣传资料。该部分是实际意义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两份宣传资料,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个着重强调坚持锻炼的益处,另一个则着重强调不坚持锻炼的危害。每个被访问者会随机抽到其中一份资料。

(3)决策平衡问卷。使用自制问卷,该问卷共有16题项,依据保护动机理论,个体决策平衡包含的7个因素,每条题项采用李克特量表。其中“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反应效能”“反应代价”各对应2个题项,“自我效能”对应4个题项。

为了检验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信效度分析。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4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P值为0.001,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此数据适合于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析出3个因素:认知动力(严重性、易感性、反应效能);反应阻力(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反应代价);自我效能。信度分析各维度的Alpha值均大于0.9以上,问卷信度良好。

3 研究结果

3.1 数据分布

样本的阶段分布及各阶段正负框架分布如下表1。

表1 数据分布

利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的统计方法,对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

3.2 各阶段决策平衡情况

3.2.1 前意向阶段

前意向阶段的群体对正负框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通过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性检验发现,仅有认知动力方面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28<0.05)且负性框架组的均值大于正性框架组。说明正负框架信息对前意向阶段个体认知动力上的改变具有显著不同,受负性框架信息影响的个体在认知动力方面的增加显著高于正性框架。

表2 前意向阶段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3.2.2 意向阶段

意向阶段的群体对正负框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通过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性检验发现,仅有认知动力方面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且负性框架组的均值大于正性框架组。说明正负框架信息对意向阶段个体在认知动力上的改变具有显著不同,受负性框架信息影响的个体在认知动力方面的增加显著高于正性框架。

表3 意向阶段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3.2.3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群体对正负框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通过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性检验发现,仅有自我效能方面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33<0.05)且正性框架组的均值大于负性框架组。说明正负框架信息对准备阶段个体来说在自我效能方面的改变具有显著不同,受正性框架信息影响的个体在自我效能方面的增加显著高于负性框架。

表4 准备阶段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3.2.4 行动阶段

行动阶段的群体对正负框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通过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性检验发现,仅有自我效能方面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且正性框架组的均值大于负性框架组。说明正负框架信息对行动阶段个体自我效能上的改变具有显著不同,受正性框架信息影响的个体在自我效能方面的增加显著高于负性框架。

表5 行动阶段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3.2.5 维持阶段

维持阶段的群体对正负框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通过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性检验发现,仅有自我效能方面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9<0.05)且正性框架组的均值大于负性框架组。说明正负框架信息对维持阶段个体来说在自我效能上的改变具有显著不同,受正性框架信息影响的个体在自我效能方面的增加显著高于负性框架。

表6 维持阶段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4 结论

总体来说,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存在框架效应。负性框架信息有利于提升认知动力,正性框架信息有利于提升自我效能,但是框架效应具有阶段性。

对于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的个体,还没有形成开始锻炼的意识和主动性,当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个体面对的是消极状态时,即受到负性框架的影响时,会更倾向于做出冒险决策,也就是发生行为改变。所以,负性框架对这两个阶段个体的行为改变决策更大,能更有效的提升其认知动力,更利于决策平衡向正向的行为改变方向发展。

对于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个体来说,这些群体已经形成了想要开始锻炼的意识和主动性,当这些人面对的是积极状态时,即受到正性框架影响时,会更倾向于保守决策,也就是会继续坚持当下的状态和行为。所以,正性框架对这三个阶段个体的行为改版决策更大,能更有效的提升其自我效能,更利于决策平衡向正向的行为改变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正性意向负性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