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美省州大学交流的创新与实践

2021-07-27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年6期
关键词:州立大学学分国际化

蔡 蔚

(常熟理工学院中美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0 引 言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人文交流是新时期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教育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1]。教育国际合作最具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是推动不同文明互相借鉴,加强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相互尊重、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教育合作为维护双边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1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现状

1.1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形式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

(1)中美互派留学生。2019年11月,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发布了2019年度《门户开放报告》(《New Open Doors Data》):2018~2019年度,共有369 548名中国学生就读于美国本科、研究生、非学位及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自选实训)项目,较2017~2018年度增长1.7%,中国留学生数量占在美留学国际生总数的33.7%,连续10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生源国。2017~2018学年,美国有11 613大学生来华留学[3]。

(2)中美学者交流。学者之间通过学术互访、教学交流、访学研修、学术会议、合作科研等形式,推动中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

(3)中美合作办学。这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主要形式,①中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共同举办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如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温州肯恩大学;②中美大学共同举办非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如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密西根学院,江南大学北美学院等;③中美大学共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④中美大学之间的校际交流项目,覆盖面最广,合作形式最多,涵盖中美各个不同层次的大学、学院和办学机构。前3类中美合作办学主要由中国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导,通过行政审批设立不同的机构和项目,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监督管理中美大学间的合作办学实践和成果。第4类合作办学主要由大学、科研院所、学术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自发主动实施,双方通过校际协议,本着互惠共赢的目标,就某一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合作培养人才。

1.2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面临的挑战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新情况,甚至还挑起了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一个战略不确定时期,在竞争和博弈过程中,两国还会有合作,会有相互调适、相互妥协,合作共赢是两国关系的主旋律,要把两国关系中的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努力争取中美关系的大体稳定[4]。在中美关系新形势下,中美高等教育如何构建有效合作关系、谋求深入交流发展、激发中美高校双向交流的活力,面临新的挑战。

1.2.1 使命和价值理念的差异性

中美高等教育的交流受两国政治环境、外交政策、主流价值观、国家经贸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导致两国大学在教育交流上的使命和价值理念存在很大差异。美国大学的使命是吸引全世界高端人才服务于美国的科技创新,通过国际交流吸引留学生,使美国大学生能在本土体验多样文化,激发大学生的活力,不用出国就能实现国际化。中国大学则是希望引进美国先进的教育资源,通过中美学者和大学生的交流,推进办学模式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中美大学在塑造大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文情怀、科研精神、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投入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着共同目标,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应立足于共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促进两国科技文化进步,共同推动世界发展。

1.2.2 参与合作交流的不平衡性

中美两国教育资源不平衡,办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差异大,高等教育交流呈现不对等,交流需求不一致,中国赴美留学的人数远远超过美国来华留学人数,中国学者赴美研修和学术交流的人数远超美国学者来华交流研修人数。中美关系的复杂化让更多的美国大学对与中国大学的合作交流持观望和谨慎态度,很多美国学生和学者甚至取消了来华交流计划。加强中美大学对话,增进深入了解和相互信任,共同参与全球化问题研究,从中美学生和学者双向交流上寻找契机,形成大学间的良性互动,使大学间的学生流动、教师互访、学术交流常态化,推动大学间的共赢合作,以人文交流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是新形势下中美大学交流的重要内容。

1.2.3 合作项目质量的不稳定性

近20年来,我国大量引入美国大学设立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但由于合作办学历史短,引入美国优质资源有限,师资不到位,管理跟不上,合作不深入,尚未形成办学品牌效应。另外,很多美国大学将经济利益作为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同一所美国大学与不同的多所中国大学合作,出现了“连锁店”现象,项目质量无法保证。中美大学在签署合作协议时,要明确双方职责和义务,用法律约束办学行为;共同建立合作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定完善中美合作办学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办学过程的监督。

1.2.4 长期合作关系不可预估性

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中美关系正进入一个战略转型时期,竞争和博弈成为两国关系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中美互动的新模式。高等教育交流会成为中美关系新常态下积极正面的重要因素,中美大学寻求新的利益共同点和合作契合点,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生交流,学者交流和科研合作,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框架,共同致力于人类共同问题的研究和知识传播共享,减少利益冲突,用教育交流促进中美人文交流、经贸往来和政治互信,深化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建构[4]。

2 美国州立大学对我国省属高校发展的启示

2.1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使命

1905年,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提出“大学的影响力要惠及全州的每个家庭”[5],并由此引伸出州立大学要走出课堂,服务全州及其人民,其理念被称为“威斯康星思想”,使大学职能从教学、科研延伸至社会服务。在这一思想倡导下,美国州立大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各州立大学系统与地方经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现代州立大学秉承“平民、开放、实用”的办学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接受各州政府的财政资助和法律约束。

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主要由各省属高校组成,2015年10月,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6]。”该意见明确了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与美国州立大学的发展历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省属高校可以借鉴“威斯康星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强化服务地方意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改革学科和专业课程体系,用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发展,保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7]。

2.2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美国州立大学主要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培养本地区青年成为高质量就业人才,其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均以培养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教育体系,成为培养美国地方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我国省属高校依托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美国州立大学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有相通之处。省属高校在学科设置和培养方案上体现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融入地方行业和产业等应用型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3 以地方互动为特色发展模式

美国州政府是各州立大学系统的主要财政支持者和大学管理的引领者,州立大学的发展规划、校长任命、政策制定都由州政府任命的董事会集体决策,董事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为大学发展出谋划策,与州政府的良好互动能让州立大学汇聚各种资源迅速发展壮大[8]。我国省属高校大多以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无论是从办学资源、办学资金、办学管理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省属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持。同时,省属高校也要与地方企业和行业保持密切合作,了解人才需求,以特色办学服务地方,以服务获得办学支持,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4 以国际化为人才培养路径

美国州立大学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本州青年,如何让本州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接触和体会到不同文化,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国际意识,是很多州立大学将国际化作为大学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因。招收全球各地的留学生,一方面是为了给美国社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美国本土学生的国际化,以国际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的省属高校国际化起步晚,资源少,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意识相对薄弱,需要学习美国州立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经验,引进美国先进的教学资源,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国际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 中美省州大学交流的创新与实践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对于塑造中美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人格、培养适应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促进两国科技文化的协同创新,推动中美两国的深入理解和相互尊重,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大学生和学者的双向流动是高等教育交流中最活跃的两个要素。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所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共同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通过建立我国省属高校和美国州立大学学分认证体系,实现中美学历互认,推动中美大学生双向交流,共同培养适应中美文化背景的国际创新型人才。截至2019年10月,有124所中方大学和41所美方大学参加项目,共有5 000多名大学本科和硕士学生赴美方大学学习,同时获得中美双方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硕士)学位。项目已成为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交流的最大平台,并列入“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果及“首轮中美社会与人文对话行动计划”执行项目[9]。

为推进中美省州大学交流,探索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自2017年开始,江苏省教育厅主导打造“江苏省中美大学双向交流平台”,选取我校等12所省属高校加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对接美国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伊州的部分州立大学,开展中美高校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每年选拔1 000名左右学生赴美学习交流,并在联授双学位、中美大学生双向交流、教师合作科研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3.1 创新中美联合管理模式

大学间的校际交流项目涉及培养方案、学分认证、教学实施、出国服务、学生管理、回国手续等各方面,建设中外大学联合管理机制,明确办学过程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理顺双方教务处、学生处、国际处、专业学院等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流程,建立沟通顺畅、协调联动、便捷高效的联合管理模式,是合作交流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

江苏省中美高校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采取“1+N”管理模式(见图1),“1”是中美联合管理委员会,由中美大学校领导担任双边主席,组建校内外专家团队,成员主要有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江苏省教育职能部门,“江苏省中美大学双向交流平台”院校代表,联合委员会每年至少集中1次召开工作会议,讨论通过项目发展规划,审核年度工作计划,指导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N”分别对应中美双方大学涉及项目运行的学院、部门,在国内大学设置中美学院,在美国大学设置中美中心,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负责向联合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情况,组织中美大学间的各项交流合作活动,出台中美学生交流、师资互访、科研合作等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审核中美联合培养人才方案,协调解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N”同时还对应中美双方大学的国际处、教务处、学生处、专业院系,主要负责中美联合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开展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美联合管理模式从以下几方面保障项目发展:①办学流程清晰,职责明确,中美大学各司其职,沟通顺畅,工作效率高。②办学资源共享,中美学院在语言强化、外教授课、出国办理、教师研修等方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优质资源;中美中心在学分认证、来华授课、学生管理等方面保证了办学效果。此外,中美大学通过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合作开发课程等形式,实现了中美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③合作意识加强,中美大学的专业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自觉主动参与到项目运行和管理中,在中美联合培养方案制订、学分认证、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美联合培养人才的高质量。

图1 “1+N”管理模式

3.2 创新中美学分互认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10]。纲要的颁布,为我国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鼓励大学之间通过学分互认和学历互认实现中外教育资源的融合,为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提供新路径。学分互认是指中外大学基于平等合作的原则,签署校际协议,建立学分互认制度,互相承认学生在对方所修课程和学分,互相借鉴办学优势,通过联合培养人才打破中外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中外学分互认使学生获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经验,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学分互认是中外学位互授联授的基础,学生通过交换学习同时完成中外大学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可以获得中外双学位,节省留学时间,减少经济成本[11]。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通过构建中外课程体系,制订共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办学水平。

学分互认的核心是制订中外联合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美高校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在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学分学时、成绩评定等方面与美方合作大学进行全方位对接,创新了中美双学位学分互认体系,并带动江苏省属大学教学改革。

(1)建立模块制学分互认体系。以我校为例,率先开展1.5+2+0.5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课程对接,将中美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实践几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不同的课程体系组成,学生可开放式选课。其中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安排在前3学期在国内完成,由美方大学认可55学分左右;专业核心课在国内完成12学分左右,由中美教师共同完成,引进美国部分专业教学内容和原版教材,学生全英文环境浸入式学习;学生在第4学期赴美学习2年,完成60~65学分专业核心课程,由我校认可学分。第8学期学生可自主选择在美或回国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完成中美联合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和学分,毕业时获得中美双学位。

(2)推进教学改革,建设国际化课程群。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中美联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竞争力和国际专业能力,相关院校率先出台了中美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改革英语教学,将大学英语改成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课程和学术写作;改革专业课教学,引入美方合作大学的美国工程教育课程内容,拓宽专业课口径,培育国际化课程群;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改革毕业设计,采用中外双导师制,采用远程视频答辩方式;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美双方设立学生科研团队,用科学小论文代替专业考试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研究课题,资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帮助他们从课堂走向社会。

3.3 创新中美学生交流机制

学生交流是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核心部分,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相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研究型大学来说,省属地方高校学生国际交流起步晚,基础差,还停留在送学生出国阶段,主要原因有:对学校来说,与国外高水平高校的合作资源少,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少,招收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生困难,校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难开展,缺少国际化氛围;学校投入不足,用于学生国际交流的经费有限,缺少学生出国管理机制,对于课程对接、学分互认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对学生来说,国际化意识薄弱,对国际交流的认识程度不够,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出国交流是为了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在个人学习发展中很少有出国经历的规划;外语水平和经济负担是制约学生主动出国交流的两个主要原因。

通过开展中美高校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江苏省构建中美学生立体交流平台。①鼓励学生出国,与美国合作大学签署校际交流协议,采用双学位联合培养、国际青年交流生YES项目(Young Exchange

Students)、赴美带薪实习、暑期游学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赴美交流提供机会。②鼓励美方合作高校学生来江苏交流,设置来华留学奖学金,开设短期中国文化课程,开展主题工作坊,中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课题学习和实训实践合作,中美双方同时授予学生学习证书和专业学分。③营造中美学生交流氛围,通过设立未来精英奖学金,举办中美文化讲堂、中美大学开放日、中美英语大赛等活动,加强项目学生与美国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和国际化氛围,提前让学生适应融入美国式学习环境。

3.4 构建中美省州交流平台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它同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12]。深化中美人文交流,增加两国民众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对于推动中美关系可发挥积极作用。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为中美两国增加对话搭建了平台,中美学者和大学生的双向互动需求成为中美高校交流的驱动力。

2018年,为推进中美省州大学交流,江苏省教育厅组织成立了“江苏省中美大学双向交流平台”,探索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搭建中美省州人文交流平台,成为江苏省4大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之一;推动教师研修、学生交流、短期游学、海外实习等项目;主办“中美人文交流框架下省州高校校长论坛”,创建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平台;通过打造中美学术互动及科研合作平台,成立“信息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推动美方教师来校开展专题研讨,中美教师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选拔专业教师赴美国合作大学访学研修、教学交流,共同参与项目管理,有效促进了中美大学教师的教学合作,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改革。

3.5 创新中美产教融合模式

美国州立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飞跃发展,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美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13]。美国州立大学与我国省属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保障体系上有诸多相似性,我国省属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州立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探索中美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

江苏地处长三角经济带,江苏省属高校注重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围绕江苏省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引进美国合作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中美省州大学联合培养人才方案中融入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培养理念,设置适合地方企业需求的国际化课程,共同培养计算机、经济、统计、金融、生物、材料、机器人等应用型人才,为江苏新兴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持。同时,联合美国州立大学,充分利用地方企业、政府资源,促进中美省州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等美资企业共建中美学生实践实训基地,搭建中美大学与地方互动合作平台。

4 中美省州大学交流的未来展望

4.1 建立中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中美高校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参与的中美高校众多,每个大学的合作模式和实践办法各有不同,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联合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如何与美国州立大学系统合作高校加强对话,完善中美学分互认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将是推动中美省州大学交流的重点。

(1)顶层设计,提升合作交流层次。从政府层面来说,项目依托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背景,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增进中美高等教育的广泛交流和深入合作,规范中美省州大学合作交流的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提升高层次合作水平。从大学层面来说,中美省州大学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相互借鉴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围绕联合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改革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创造条件,吸引美国专家、教师、优秀人才到省属高校任教、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2)以生为本,完善联合培养机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美教师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规范中美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运行、学籍管理、学分认证等各项工作流程;构建中美联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督导等方式监督管理教学过程,保证中美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

(3)搭建平台,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美国州立大学在应用型人才方面有很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我国省属高校可对标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构建“3个平台”:瞄准美国高水平州立大学,建立长期的中美合作办学平台,共同建立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交流沟通机制,促进中美大学生双向交流;创造条件与美国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形式,构建中美合作科研平台;健全和完善中美省州大学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构建多功能教育管理平台,促进中美省州大学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4.2 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地国际化

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在《在地国际化——理论与实践》(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Theory and Praxis)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在地国际化”的概念: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其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14]。在地国际化是让所有学生不出国门,在本土校园就能获得国际化培养,接受国际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训练。高校国际化的目标是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资源,通过部分学生的出国交流推动本土国际化校园建设,提高在校学生国际化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5 结 语

中美省州大学交流旨在搭建中美大学生双向交流平台,通过学生流动引入美国州立大学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国际化师资,为我国省属高校的本土国际化校园建设提供优质资源。一方面,中美省州大学基于共同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合作开展专业建设,交流共享国际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共同培养具有国际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中美大学生双向流动,营造中美双方本土校园的国际化氛围,使更多学生参与中美文化交流与互动,体验多元文化经历。另一方面,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利用中美大学合作交流平台,拓展中美教师双向交流的通道。通过派出访问学者、举办专业教师研修班,帮助教师提高外语能力,改进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技能。通过美方合作大学每年派出教师来华授课,不断更新前沿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合作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中美教师合作完成科研课题,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之,在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新形势下,中美高等教育以省州大学交流为契机,加强合作,提高共识,发展积极有效的交流关系,拓宽中美联合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路径,加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多样化发展,促进中美关系的互惠共赢。

猜你喜欢

州立大学学分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学分美食
艰难的历程:弗吉尼亚大学的建校史(1803~1819)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