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自然生态场景&创新生产场景

2021-07-27

上海城市规划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20年6月启动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目前已形成《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并开展乡村社区生活圈试点实践。本年度将结合导则编制与试点工作,举办系列专题讨论会,邀请各界专家共绘乡村未来发展蓝图。 2021年5月8日和6月11日,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系列之“自然生态场景”和“创新生产场景”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铜仁路333号绿房子举办。讨论会邀请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经验交流和探讨,以期为乡村自然环境优化、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颖思路。

主题一:自然生态的乡村场景

以自然为师,与自然为友,构建城市生态郊野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乡村与城市的关系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极为相似,上海甚至超越了纽约、波士顿等城市,但乡村地区的差异仍然很大——上海乡村地区的农田空间占比较大,而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比例较低,居住相对比较集中;而波士顿的乡村较为分散,自然生态空间占比较高,人与自然、动物的距离也比较贴近。基于现状和国情,上海的乡村地区不可能像波士顿那样完全变成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空间,在以农业为主、保留耕地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利用郊野空间,让它为城市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我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农林湿”复合的生态郊野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导,兼顾农业生产、居民生产生活功能,并向村民和城市居民开放。

1.生态郊野空间怎么建设?应坚持“以自然为师”。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发育了很久,有着丰富的功能,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华东师范大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曾在金山区廊下镇进行过相关实践,结合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设计了一个“农林湿”复合的区域,能够起到水质净化、水源涵养、蛙类保育、消纳秸秆等作用。

2.生态郊野空间如何使用?应坚持“与自然为友”。生态修复之后的区域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例如在廊下镇开展的定向巡跑、观鸟、水上运动、民俗体验等活动,保留乡村记忆,也保留生态系统本身的记忆。

3.生态郊野空间的未来是什么?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3点。第一,生态修复需要时间与耐心。生态工程是一个生命体,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效,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它成长,这是一个cong与之和解到和睦、再到和谐的过程。第二,拉进人与鸟类的距离。人与鸟类的关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果鸟类能够接受人类的近距离观察,就一定程度上说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三,带动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的长期性要求在乡村地区建立长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这是一种通过高校和科研机构带动乡村发展的模式。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按照钱穆先生的理解,过去一直是从乡村走向城市,而今城市也需要走向乡村。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的需要,需要回归乡村、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的情味。希望我们相遇在城市乡村自然交界的郊野地区,寻找和解之法、和睦之所、和谐之道。

老树、小溪、田野——上海农村的乡土印象

郭陶然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

上海作为一个江南水乡,具有特色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各项活动的开展应该以此为基础,将乡村特色资源展现给大家,让公众有更好的体验,进而使之更加认同乡村的设计和治理。下面从3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小方面切入,探讨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老树”反映乡村原有物种与乡村景观设计关系的问题。乡村拥有丰富的乡土植物,它们除了有观赏价值,还有食用药用价值;不仅在本地生态系统运转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少树木的造型自然,是乡村理想场景的重要载体,但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中以城市公园的手法设计乡村景观,或者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将村里的老树砍伐,没有充分利用并展现乡村植物的特色,失去了环境与乡村的生动连接。这些乡土植物代表乡村物种承载的乡土文化和野趣生机,应该作为乡村特色资源予以保护和使用,在景观设计方面得到重视,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也可以让公众有更多活动的素材。

2.“水系”反映乡村原有湿地与生态系统结构的问题。上海历史上是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城市,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小溪小河被填埋,整治过的河流沿岸基本硬化,从生物多样性和生境来说存在很大问题。近年来自然水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人工化的景观处理,对水域生物种类、数量变化影响很大,本来常见的乌龟、龙舌草等野外种群基本消失。除了主干河流在治理时需要考虑防洪排涝的要求外,一些景观河道、乡村中小水系,完全可以采用更自然生态化的方式去处理。虽然没有太多人工干预显得有些杂乱,但根据现有肌理进行少量植被调整,就可以在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起到很好的景观提升效果。

3.“农田”反映生态种植与农业体验活动的问题。上海郊区农田大多是水稻田,种植规模大,但经济价值低。在水稻田里做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项目,通过恢复蛙类等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控制稻田病虫害,也会成为科普教育的亮点。乡村中特色物种的出现是一个天然的广告,对未来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都有非常大的优势。应重视乡土物种的价值,处理好农业和生态的关系。此外,除了农产品的销售,为家庭提供从插秧到收获不同季节的体验活动,提高乡村生态农业的附加价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些都需要在前期就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才能给未来活动创造很好的生态基底。这样才能通过活动的方式把乡村活力真正焕发出来。

“老树”代表乡土特色物种,“小溪”代表乡村湿地系统,“田野”代表农业种植。老树、小溪和田野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江南水乡的“农林湿”复合体系,可以让生物多样性持续得到增益,同时乡村自然风貌也会因此得到更好的体现。

生命的景观

魏 闽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

景观是人向自然过渡的一个载体。一头连接着人,在景观中人如何高度参与,让景观与人的生活发挥更大的连接;另一头连接着自然和生态。这两者是当下景观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的。下面与大家分享5个小故事。

1.前小桔农场景观设计。在农场景观核心区,以田林水路的思路重新整理,探索怎样体现乡野的秩序。比如五谷园,让孩子理解中国传统五谷,根据不同节令在场地上会有不同体现。另外,学习台湾等地的驳岸做法,用相对廉价的木桩等连接在一起,做缓坡入水以及水岸周边绿化复育等。

2.庄行社区花园。以萤火虫科普为出发点,最终形成一个萤火虫的生态保育区。景观叙事中,我们完整展现萤火虫一生中在原生环境遇到的与它一起生存的动物和植物。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萤火虫这个物种,我们设计了很多手册、地图。在景观设计中也放置了一些导览牌,让孩子们与场地、生态有更多的联动。

3.探索“又郊又野”的公园。怎样做能让公园保持比较野的状态,同时又具有美感?《上海郊野公园建设设计导则》对田、林、水、路、村做了具体的描述和记录。比如“田”的设计,不仅考虑农事生产,也兼具多样性物种保护的功能。已有的硬化沟渠可进行局部改善,为小动物通行增加一些台阶或坡道。另外还有“好朋友种植法”,例如在田边种植蛇莓给昆虫食用,而避免它去吃水稻,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4.调和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四叶草堂的一位理事在金山云谷农场种植蔬菜、水稻、水果等作物,一直在探索农场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他的一位同伴从事了几十年的水稻繁育工作,在这个农场里采用非常生态的种植方式,种出更接近于野生稻的品种。由于农场基本秉持自然农法种植原则,鸟类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在这里非常常见,作物的生长状况也非常自然健康。

5.方寸地农夫市集。四叶草堂一直想把乡村和城市连接在一起。方寸地农夫市集发起于2012年,把上海周边友善的小农或是很酷的新农人聚集在一起,向城里人提供他们生产的健康产品,同时也把他们的故事、生态环保事业与都市人分享。

城市和乡村本是一体两面,我们在都市做更多的社区花园、社区营造的同时,也有义务向乡村提供更多的反哺人才,还要把更多生态保育的理念从城市带回乡村。

社区重构•激活乡村

郑光强乡伴文旅联合创始人

我们在长三角做的乡村社区营造实践,并不局限于生态、自然,更多可能是人的社区的构建。可以把这几年的实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打造和乡村运营,基于乡野环境品质:做活动推动它的可持续运营;二是社群重构,新的人群给乡村带来变化,最后可能会达成相对稳定的另一种状态的社区。

1.未来乡村景观到底要呈现一个什么样子?周庄古镇的“绿乐园”以自然教育基地为载体,通过社区营造和文旅活动重构农业景观。项目起源于大小孩写给小小孩的故事书,通过无动力乐园、自然学校、亲子民宿3个板块,共同构建未来自然教育乡村目的地。通过重新设计构建很多乡村独有的场景,包括搭建小森林、小农场、小木屋等乡野小课堂,兼顾自然教育与乡村景观设计。

2.乡野社区如何重构?余姚 “树蛙部落”源于人们对乌托邦的追求,结合自然环境与体验产品,通过自然的建造、场景的搭建、活动的引入等方式将城市与乡村进行融合与连接。通过乡野社区重构,将许多具有独特意义的小个体连接出一些更大的社群。

3.传统乡村空间如何重新提升?衢州溪口的传统乡村通过引入未来社区智慧共享概念,利用智能化设施重新注入活力,将衰败的生活区转化为美丽的活力中心。对村里的废弃礼堂、食堂重新设计,通过场景更新和智能化设施升级,使生活更加便利化、互动化,打造研学基地、文创商店、创客花园、林地咖啡馆、智慧篮球场等创新乡村场景。

4.如何激发乡村社区的活力?昆山计家墩项目兼具创新就业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活品质,通过吸引大城市的创新创业人群返乡生活,从乡村空间重构实现乡村社区的重构。它是融入未来乡村美学和乡村生活的复合社群。基于乡村自然场景打造生活节、艺术节等公共活动,让有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的人群在一起。

面对上海高强度管理下的城市建设,未来能否通过美好的乡村生活圈,探索高密度资源下的乡村发展,建设成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匹配的乡村?关键在于乡村的价值需要被人们重新认识发掘,其中重要的要素是社群,有活力的社群才有活力的乡村。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推动城乡优质资源的双向流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可持续的运营,包括产业运营、人的运营等。

主题二:创新生产的乡村场景

金山区廊下镇探索都市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沈 文金山区廊下镇党委书记

都市现代农业或都市农业,是指在大都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以保障农产品供应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同时起到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文化或休闲需求的作用。基于这一定位,廊下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需要兼顾两大要求。一是“市长农业”,即在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下进行的、与粮食安全保障相关的种植养殖产业,例如水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二是“市场农业”,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对市场需求的产业,例如廊下的水蜜桃等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市长农业”和“市场农业”两手都要抓,特别是“市场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中央厨房”产业是廊下市场农业的典型代表,是饮食外部化带来的市场主体变化的产物。中央厨房涵盖了生产、收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所有环节,尤其是销售环节是利润最多的环节。这一实践表明,乡村地区要有活力、农民能够增收,一定要把农村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留在乡村。

为了实现乡村产业的落地,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规划过程中,要“落图见地”,而且要多规合一,才能在实施中“落地见效”。当前的三农工作已经出现了3大转变,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标志,一是从城乡统筹发展向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也就是将农村的地位提高到与城市同等水平;二是从“四化同步”发展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转变,即干部配置优先、要素配置优先、资金投入优先、公共服务安排优先;三是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转变,前者仅指农村产业,后者是指整个乡村的建设。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只是其中的一个“面”,还需要“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才能呈现一个“体”。

为了实现整体的乡村振兴,首先需要在空间优化中寻找价值。依托廊下镇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建设用地减量化的推进,腾挪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廊下工业区,并且工业区产权属于集体,由集体建物业、收租金,同时引入食品加工企业增加税收。这条乡村集体经济增值保值或是创收的途径,即建物业、收租金,兴产业、领税金,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其次,需要在空间设计中提升价值。空间设计本质上是功能的重塑,只有重塑了功能才能提升价值。最后,需要在项目统筹中创造价值。项目统筹主要是“多规合一”。

总之,都市现代农业要统抓“市长农业”和“市场农业”,要重视规划的作用,要理解面临的三农工作3大转变,统一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新义,一个有故事的美丽乡村

尤利明金山区枫泾镇新义村党总支书记

新义村位于金山区枫泾镇,是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近年来,新义村以乡村更新为发展思路,以“三块地”为抓手,大力探索以一产“经济果林”为主要特色、实施以“众创入乡”田园综合体为内容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土地是乡村的根本,也是农村最大的资源,用好农村“三块地”是农村的根本需求。新义村就是用好了这“三块地”,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1.“承包地”——立足实际,规划引领土地流转。人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乡村振兴、都市型农业最终要靠人来实现。传统农民年龄大多在50至70岁之间,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主要靠天气、力气、运气来耕种。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新义村通过规范流转承包经营地,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专业大户,实施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既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从二三产业中获得收入,实现土地流转和务工增收双赢;对于合作社或企业而言,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解决了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村集体而言,有利于资本进入农村,进行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以及注入乡村振兴活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后,新义村的农产品品牌化,实现了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礼品、礼品变艺术品、最后变必需品的转变,例如黄桃、草莓、火龙果、猕猴桃等,提高了产品能级,提升了农业产值。

2.“宅基地”——规划引领,设计先行,存量盘活。枫泾镇单个家庭生猪养殖退养后,原来农民宅基地上建造的养猪棚被闲置。为了盘活这一存量资源,新义村与枫泾镇的科创、农创企业合作,将闲置的房屋打造为众创空间,成为农创展示销售、青年创业办公、举办亲子活动的场所。未来还将继续利用闲置宅基地,将新义村打造为全域旅游示范地。

3.“集体建设用地”——放活利用。这里的集体建设用地是指村办企业、村集体的公益性设施如村委会、幼儿园等。利用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新义村引入社会资本改造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社会资本负责设计和施工,并与村集体共同运营,成为农民分红、壮大村集体的存量资产。

新义村“三块地”的故事证明,整合资源很重要,有了资源才能吸引社会资本;找对人很重要,要找到农业企业家、农二代、有情怀的合作团队;团队很重要,将农村的资源与对的人合作,才能体现优势;党建引领很重要,将政策用好用足,同时发挥好市场主体的作用。

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

黄建荣“米果时鲜”创始人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产业兴旺,只有体现经济价值,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我们是互联网+科技的农业全产业链的服务企业,主要从事数字农业、数字贸易和数字供应链业务,坚持实现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的农业生产模式。

1.什么是数字农业。依托阿里数字云平台,主要以数字农场为主,采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管理把农业作为制造企业来经营。从种源一直到产品采摘,完全数字化。我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把农业生产真正用数字化管起来,比如土壤管理、空气管理、滴灌技术、农药管理、化肥管理等。

2.什么是数字贸易。围绕盒马鲜生、天猫超市等大型销售平台,依靠大数据管理,基于每个时段的订单,告诉种植农场和种植户去采摘,然后根据对市场价格的判断,进行有效供货。不仅是线上交易,也是把所有市场端、消费端、种植端进行信息有效对称。

3.什么是数字供应链。我们在全国建立了10个仓配中心、6个生产地,通过供应链网络布局来满足即摘即配的销售。取消了中间的多次批发环节,真正让利于消费者和种植者。在浦东新区的冷链加工中心,把全国各地包括盒马本身的商品,进行有效分拣包装和配送。通过新零售手段,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

2020年4月,浦东新区与盒马鲜生合作,在航头镇长达村建立了一个百亿级的物流产业园,占地面积100多亩,是国内最大的进口食品和农产品冷链中心。同时产业园带动了周边乡村发展,挂牌了第一个“盒马村”。未来要分批打造“1+4+5”个“盒马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盒马镇”,充分发挥新零售和新农业的作用。

通过新零售做订单农业,解决种什么、什么时候种、种多少的问题。订单农业包括5个“订”,通过渠道销售端的大数据推算和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的农产品商品化管理,实现订品种、订产量、订质量、订价格、订上市日期。建立渠道让好的农产品与好的顾客群体相互匹配。让所有种植户的种苗由育苗工厂统一育苗,合理安排好农产品的种植品质和成熟时间。参考往年价格与农民签约,统一售价,保证把农民的收益放在第一位。把南汇8424、金山蟠桃、白鹤草莓等上海知名的农品牌,通过新零售、互联网的手段重新塑造成非常好的标志产品。

发展新农业,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集成各种智能化现代化农业设施,接收指令,实现高效生产,推动种植全链路的管理。通过大数据溯源管理,让消费者和种植者可以进行线上后台的互动,明确双方需求。要实现六盒(盒村、盒园、盒联、盒超、盒仓、盒蔬)产业链一体化建设,打造长达村盒马订单农业“共享”基地,围绕“共享平台、共享冷库、共享展示、共享直播”等“四个共享”功能,通过现场直播、网络电商等扩大销售渠道,使农产品走出航头,带动周边农民增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最后,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些呼吁。一是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农业研发人员、种植人员、销售推广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都非常稀缺,希望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比如落户政策、奖励政策、农业人才公寓等,吸引更多从业者。二是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现状农村基础设施用地非常零散,应该考虑设施整合和集约利用,设施资源共享,保持常年的利用价值。三是对资金的需求。农业产业投资大、见效慢、产出慢,但必须有一定投入,才能做到产业兴旺。

奉贤黄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

张志强上海思尔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但农村的产业非常少,而且绝大部分是以农业为主,而传统农业能级非常低。如何提升农业附加值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乡村一二三产业面临的痛点包括:第一产业无规划,跟风种植、农产品滞销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技术支撑而不能合理安排农产品的生产管理,缺乏资金而导致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第二产业是江浙沪很多农业地区的空白,自己加工,成本很高,而大规模量产,机器又太昂贵;第三产业销售渠道有限,无品牌则复购率很低,无包装也就不能体现自己的品牌价值。因此,需要进行农业产业融合。

以奉贤黄桃为例,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奉贤特产。1斤奉贤黄桃,单纯从一产来看,售价10元,且只有一个月周期。但加工成黄桃汽水、黄桃啤酒,可以卖到20元,而且全年可以销售。做成品牌,通过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带动乡村民宿、餐饮、伴手礼等发展,则可带来比单纯农业种植高10倍甚至百倍的效益。并且做三产融合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带来很多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农村农民的就业和收入。

一产强调绿色生产,保证品质。比如通过物理防控手段,禁用化肥,通过生物防治手段、预测预报系统等,来减少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与上海农科院合作,研发优质黄桃品种,包括“锦香”“锦华”等系列产品,将采收期延长到将近60天,从而减缓销售压力。打造标准化种植模式,机械化为主,减少人工成本,提升种植效率。构建生态循环系统,果枝废弃物粉碎后堆肥还田,改善生态环境。

二产引入分拣系统,进行精深加工。鲜食黄桃分选分级后,将高标准的黄桃进行礼品化销售。通过深加工工厂开展产品研发,目前已有黄桃汽水、黄桃啤酒等40多款衍生产品。黄桃汽水在2020年应邀参加进博会,受到市场好评。我们还把吴房村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都融入黄桃系列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形成独特的农创产品。

三产重在形成特色品牌。做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时候,先后打造了田心CLUB、思尔腾等多个品牌,形成比较好的市场知名度。同时构建自己的线上平台,通过直播等方式打造自有品牌销售队伍。另外,对接京东、盒马、叮咚等生鲜电商,拓宽销售渠道。除了农产品和衍生品销售,也发展了研学、民宿、采摘等文旅项目,把游客引进来、留下来,带来持久的消费。

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奉贤黄桃的产业融合链。农业生产链、加工链、营销链3个链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建立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农产品研发为核心,产品质量为保证,品牌销售为抓手,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种植、加工、销售的难点,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

章堰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分享

范敏姬中建(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由于一些乡村的物产空心化,基础设施配套需要巨额资金去提升。乡村想要的生态线、经济线、美学线,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目前还比较明显,所以,如何缩短城乡差距,让乡村成为像发达国家一样优秀的乡村?我们开展了一些实践探索。

上海的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大都市能级作用,要把城镇村域乡村板块之间多元融合起来。青浦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门户,应该有一个示范标杆的江南新乡村,因此我们将章堰村发展方向定位为“上海新水乡,重固新范式”,就是要让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在生态上打造一个完整的田园。让新农人以及所有的产业都遵守生态规则,在这个基础上共享田园。在规划上将包括第二批示范村徐姚村、第三批示范村章堰村在内的重固镇北侧5个村整体联动,带动片区生态、经济、产业互动。

关于生活圈场景的营造,章堰村主要考虑了4大场景。

1.创新生产场景。章堰科技农业园基于数字农业做高科技水培类蔬菜和叶菜工厂,以示范样板为主。希望能作为一个整合平台吸纳社会力量,形成一个整体的中建农谷片区效应。未来考虑向一三产联动转型,宣传健康的饮食文化,做农人课堂和培训。此外,还在旁边的村子引进江南酒非遗文化项目、天茸生态循环农场项目、水稻数字化生产示范园项目等新项目,并持续吸引更多新兴业态和产业入驻。

2.未来创业场景。希望章堰村未来能成为乡村版的硅谷,用设计思维孵化虚拟注册的、小微的企业,通过多轮接洽总结这类企业和人才的需求,打造相应的转型空间产品。

3.总部服务场景。提出建立“5+365”章堰世界国际村,形成永不落幕的进博会概念。在核心区设立一个跨境电商的免税商店,打造人才建设中心,把自己企业的高管培训或未来面向社会的中国建筑职业技能培训放到乡村。核心区内建成的章堰村文化馆荣获意大利设计媒体奖,新老建筑有机结合,吸引市民前往“打卡”。

4.艺术文创场景。2019年在农业园举办的乡村生活节持续了一个月,周末有乡村市集、乡村音乐表演等。希望用有设计感的内容引领更多人跨界,形成一个交融的、面向未来的乡村。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生态养生”娱晚年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