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庸:另一支笔写时评

2021-07-27李以建

金秋 2021年7期
关键词:社评明报笔名

※文/李以建

提起金庸先生的大名,华人世界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知其本名“查良镛”的读者想必要减去一半,至于他的另一个笔名“徐慧之”,估计连资深“金粉”都要茫然问句:“是谁?”不久前,大陆出版了一本金庸旧作集结的新书——《明窗小札1963》,里面收录的就是他以“徐慧之”为笔名发表的时评文章。

“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是香港文化人对金庸先生文字生涯的生动概括。不过,金庸先生以小说构建的江湖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真实世界里的“江湖论剑”反倒被忽略。时隔半个多世纪,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看到岁月风烟中另一个金庸。

同时扮演4个不同角色

《明窗小札》是金庸先生为《明报》专门开设的一个栏目,内容以国际政局分析和时评为主。这个专栏从1962年12月1日开始,直至1968年10月30日。

笔者于1994年有幸来到金庸先生身边工作,负责收集、整理和编辑他的文字,尤其是小说创作、翻译、艺术评论、社评,以及艺术性和政论性的专栏文章,从而对他武侠小说以外的文字有了颇多了解。

从上世纪40年代第一次求职到杭州的《东南日报》担任翻译开始,金庸就与文字创作和新闻写作结下不解之缘。

1950年到1953年,金庸在香港《新晚报》主持副刊版“下午茶”,曾以“姚馥兰”和“程子畅”为笔名撰写过“馥兰影评”“馥兰影话”和“子畅影话”3个专栏,几乎是每日一篇。

1953年至1958年,金庸在香港《大公报》主持副刊。这期间,他以“萧子嘉”为笔名撰写“每日影谈”专栏;以“姚嘉衣”为笔名负责“影谈”的撰稿;以“子畅”为笔名从事翻译;以“林欢”为笔名撰写艺术评论。

为了不让读者产生混淆和误解,金庸先生采用多种角色的写作策略,有意识地将自己在报纸上扮演的不同身份和角色严格区分开来。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明报》撰稿中,这种区别尤其明显。

在《明报》上,金庸每天甚至都要扮演4个不同的角色。其一,撰写社评,这是身为报纸主笔的工作,需要面对的是全球和香港本地最新的时事动态和新闻,撰写代表《明报》立场和观点的文章。其二,他必须完成每天连载的武侠小说。上世纪50年代,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双方先是在报纸上相互攻击,后来掌门人相约在澳门开擂台一决雌雄。一场大比武,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新派武侠小说的崛起,当时香港各大报纸都在副刊上连载武侠小说。而金庸则早在任职香港《新晚报》副刊时,就以金庸为笔名发表武侠作品。创办《明报》后,主笔武侠连载自然当仁不让。其三,撰写《明窗小札》的专栏文章,以分析国际形势为主。其四,发表连载的翻译文章。多重身份的展现和不同角色的扮演,是现实的必要,也是金庸惊人天赋和能力的展示。

最擅长观察人、描写人和剖析人

自1959年创办《明报》伊始,金庸就持有自己独立的新闻理念和原则,并将其贯彻到办报的整体过程以及写作之中。他十分敬仰当年创办《大公报》的张季鸾先生,立志以其为榜样,尤其是遵循从事新闻事业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原则。

《明窗小札1963》第一篇专栏《明辨是非积极中立》中,金庸就旗帜鲜明地告诉读者,此专栏所秉持的依然是《明报》的宗旨,即“明辨是非,积极中立”。所谓积极中立,“乃是站在中国人的爱国立场,对中共和国府的施政一视同仁地对待,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如果国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我们以老百姓为重”。在政治氛围还很浓烈的上世纪60年代,这份中立,难能可贵。

金庸擅长文学叙述,观察人、描写人和剖析人,是他最擅长的,也是他看待事物的切入点。通常时事政论性专栏的撰稿人都尽力回避直接写人,更乐于就事论事。金庸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常常对炙手可热的政坛名流进行剖析和评论。《明窗小札1963》中,有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及时任南越第一夫人的陈丽春,指出其个性刚强,精力充沛,掌握极大的权力,而这一切并非源于她的才干,而是其泼辣性格所致,乃至有人认为她属于自恋狂。正由于她的冷峻倔强,刚愎自用,影响了南越当局推行的政策,也为南越后来发生政变、总统惨死埋下了伏笔。金庸写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标题就挑起读者的阅读欲:《肯尼迪被戴红帽子》。他还写过一篇《康熙强过彼得大帝》,其中写道:签订《尼布楚条约》时,“康熙执政已28年,对俄国曾数度用兵……彼得大帝却刚于这一年开始掌握全部政权(起初7年由他姊姊摄政),政治上的知识远不及康熙,国内统治又极不稳固……比较起来还是中国人占了上风。”

至今香港报界仍公认:“《明报》当年的中国评论,最为精确。譬如‘文革’中刘少奇被打倒,查先生(金庸)的《明报》率先说破,此等触觉,只有查先生才有。”

金庸曾将自己对专栏文章的经验总结为5个字,那就是:短、趣、近、快、图。同时又亲笔书写了“明报副刊廿四字诀”:“新奇有趣首选,事实胜于雄辩,不喜长吁短叹,自吹吹人投篮。”所谓投篮,就是投入废纸篓,不用此稿件。据《明报》资深报人张圭阳记载,金庸还补充说:“事实胜于雄辩者,并非不用议论文字,而是夹叙夹议者较受欢迎。最劣之字是自我吹嘘,无原则地利用本报做广告;其次则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

不难看到,数十年前,金庸对媒体新闻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数十年后依然是当今传媒新闻行业所执着追求的理想和践行的方向。

猜你喜欢

社评明报笔名
冰雪凝月
“笔名”发表在班级作文报中的实施和“玩”法
怀念金庸
张季鸾写作特色评析
巴金笔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