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21-07-27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放射科北京1026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腮腺淋巴瘤幅度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放射科(北京 102600)

廖建勇 杜静波* 刘迎新 勾振恒 苏晓华

腮腺肿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80%[1],而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繁多,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手术方式也不一致。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1%~7%[2]。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是腮腺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15%~30%[3]。腮腺BCA多采用肿瘤切除术,而腺淋巴瘤多采用肿瘤及周围部分腺体切除术,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4]。现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腮腺BCA患者和60例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BCA患者14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为40~65岁,平均年龄(54.1±8.6)岁;腺淋巴瘤患者60例共78个病灶,男50例,女10例,年龄为52~80岁,平均年龄(64.1±8.4)岁,其中16例为多发病例。

纳入标准:因腮腺肿物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且具有完整病理及临床资料患者;图像质量佳,能用于分析。排除标准:图像存在大量伪影无法评价;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过敏体质及CT检查禁忌患者。本研究检查、治疗方法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检查与方法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颅底平面扫至颈根部(下颌角水平),管电压120KV,管电流260mAs,层厚及层间隔均为5.0mm,矩阵512×512。双期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2mL/kg经肘前静脉以3.5mL/s注射流率静脉团注,对比剂注射后第25~30s、第60~70s分别行动脉期扫描、静脉期扫描。

1.3 影像学评价所有病例图像均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双盲法阅片,观察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平扫密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值、静脉期强化幅度值,如有不一致的结果互相协商后取得一致意见。以胸锁乳突肌内侧和下颌后静脉之间的连线将腮腺分为深叶和浅叶[5]。病灶的大小为横断面上所测量的最大径。动、静脉期强化幅度=增强后动、静脉期CT值—平扫CT值。测量病灶实质部分的平扫CT值及动、静脉期强化幅度值时应该避开钙化及坏死囊变区。选取感兴趣区(ROI)时,所选取ROI的大小及位置在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上基本保持一致,且为3次测量后取平均值。病灶强化程度分级标准[6]:轻度10~20HU,中度21~40HU,明显40HU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腮腺BCA和腺淋巴瘤临床资料的比较(表1)两者在性别和年龄差异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腺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而BCA好发于女性,且好发年龄较腺淋巴瘤年轻约十岁。两者在临床体征、病程及发病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肿瘤临床资料及CT表现比较[n(%)]

2.2 腮腺BCA和腺淋巴瘤CT表现的比较两者在病灶大小、数目、平扫密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及静脉期强化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腮腺BCA具有单发(14/14,100%)、体积较小[(1.6±8.1)cm]的特点,而腺淋巴瘤有16例(16/60,26.7%)表现为多发病灶,且平均大小为(2.4±9.2)cm。腮腺BCA平扫CT值(25.3±7.8)HU,明显低于腺淋巴瘤[(40.2±12.9)]HU。增强后两者动脉期及静脉期均可明显强化,但BCA的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64.3±48.0)HU,静脉期强化幅度[(59.4±17.5)HU]较腺淋巴瘤[动脉期强化幅度(38.0±21.1)HU,静脉期强化幅度(24.8±10.4)HU]显著。两者在病灶形态、边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

3 讨论

腮腺肿瘤中约65%为良性肿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为最常见腮腺良性肿瘤,腮腺BCA相对少见,约占1%~7%。腮腺BCA与腺淋巴瘤临床及影像表现比较类似,常常被误诊,对术前评估以及术式的选择带来挑战,因此,准确鉴别两者变得尤为重要。

腮腺BCA首次被认识于1967年。WHO于1991年将BCA归类为单形性腺瘤的一个特殊亚型[6],其组织来源为闰管细胞或储备细胞,由大量同形基底细胞样细胞组成,其间质内充满丰富的线样内皮血管结构,特别是毛细血管和小静脉[7]。腮腺BCA临床表现:1)多无明显症状,偶然发现外耳后下方无痛性肿块或自觉肿块增大而就诊,少数出现红肿热痛感染症状[4]。本研究14例腮腺BCA患者中只有2例(2/14,14.3%)因腮腺区肿痛就诊,其他均为偶然发现无痛肿块或自觉肿块增大就诊。2)因病灶多无症状且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本研究最长病程约10年。3)好发年龄约50~60岁,本研究平均年龄约(54.1±8.6)岁,与文献报道一致[6]。4)好发于女性,本研究男女比例为3∶4,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

腮腺BCA具有以下CT特征(图1):1)具有腮腺良性肿瘤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病灶多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周围组织多呈受压推挤改变;2)病灶体积一般较小,平均最大径在30mm以下[6-7],本研究最大径(1.6±8.1)cm,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病灶发病部位比较表浅,大部分位于浅叶,多表现为单侧浅叶孤立性结节[8],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异,双侧或多发BCA病例非常少见,仅有个案报道[9-10]。本研究病例均表现为单侧单发浅叶病灶,与文献报道高度一致[3]。研究认为正是因为病灶位置比较表浅,在病程早期就容易被发现而来院就诊,所以病灶体积通常较小。4)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或强化幅度较动脉期稍减低。本研究14例病灶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显著强化,强化幅度分别为(64.3±48.0)、(59.4±17.5)HU,其中1例动脉期强化幅度更是高达164HU(图2),与文献报道相符。Lee等[11]研究认为腮腺BCA的这种强化方式与其病理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基底细胞瘤内具有大量沿内皮排列的血管网,主要是由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血供异常丰富。本研究认为这种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的强化方式明显有异于其他腮腺良恶性肿瘤,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图1 女,59岁,右侧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示右侧腮腺浅叶前部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平扫CT值33HU,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01HU,增强静脉期病灶趋于均匀持续强化,CT值123HU,病理(HE×100)镜下见见肿瘤细胞排列呈腺管状,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间质内有丰富的小血管。图2 男,41岁,右侧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高达186HU。图3 ,男,65岁,双侧多发腺淋巴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为1929年Warthin详细阐述其病理特征后所命名,其组织来源为腺体组织迷走到淋巴组织后导管上皮增殖所致,有文献报道80%的腺淋巴瘤患者基本具有明确的吸烟史[12],本研究未作此统计分析。腮腺腺淋巴瘤临床表现:1)与BCA一样,病灶多无明显症状且病程长短不一,本研究病程从1周到10年不等,只有4例(4/60,6.7%)因胀痛、脸麻或溢脓就诊,与文献报道相符[13];2)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好发年龄为50~70岁,40岁以下罕见,男女比例为(2.6~10)∶1,本研究年龄范围52~80岁,平均年龄(64.1±8.4)岁,男女比例为5∶1,与文献报道相符[13];3)消长史,为肿瘤内部淋巴组织继发炎症所致[14]。本研究2例(2/60,3.4%)具有明确的消长史,病灶继发感染表现为边界模糊。

腮腺腺淋巴瘤CT表现:1)与BCA表现一样,呈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病灶,具有良性肿瘤的典型特征;2)病灶多位于浅叶,但深叶或跨深浅叶病灶亦可见,本研究6个(6/78,7.7%)病灶位于深叶,12个(12/78,15.4%)病灶跨深浅叶;3)病灶可为多发病灶(图3),本研究16例(16/60,26.7%)为多发病例,多发病灶多表现为较大主病灶周围或对侧存在小于2cm的子灶,发病机理明确尚无定论,猜测可能为多个腺体组织迷走到淋巴组织所致;4)好发于腮腺后下极,本研究发生于浅叶病灶多位于后下极。有学者认为与其起源有关,腺淋巴瘤起源于腺体组织异位到淋巴结内所致,而腮腺内淋巴结多较表浅,常常位于浅叶后下极位置,故腺淋巴瘤好发于此;5)病灶平扫密度较高,本次研究腺淋巴瘤平扫CT值约(40.2±12.9)HU;6)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与BCA一致呈明显强化,而静脉期与BCA所不同的是强化明显回落。本次研究病例动脉期强化幅度(38.0±21.1)HU,静脉期强化幅度(24.8±10.4)HU,与文献报道一致[15]。

综上所述,腮腺BCA与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差异。腺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有吸烟史或消长史,好发于浅叶后下极,多发病灶多见,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动脉期强化幅度回落。腮腺BCA好发于女性,好发年龄较腺淋巴瘤年轻,单发病灶多见,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持续强化。两者的差异表现,对术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较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腮腺淋巴瘤幅度
270 例老年人腮腺沃辛瘤术式的选择与改良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基于腮腺径线磁共振测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腮腺形态变化的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单次止损幅度对组合盈亏的影响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2019年10月汽车产销总体继续回升 但回升的幅度仍较低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