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1-07-27刘瑞霞
刘瑞霞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生活情境化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模式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中,教师逐渐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连接,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理论知识,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数学学科理论性较强,不仅需要学生理解知识,更需要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然而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主要以具体思维为主,缺乏逻辑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数学中各种抽象知识使学生难以进行直观转化,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阻碍。然而借助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内容与个人经验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连接,帮助学生有效地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最好的动力就是对陌生事物、陌生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事物来向学生进行展示,如飞机、蜻蜓以及传统的“中国结”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轴对称事物。教师可以用卡片制作出来,让大家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具体形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内容。学生在观察到这些事物后,还会对其他的事物产生探索的欲望,会更加积极踊跃地发言,向教师描述自己看过的一些其他的轴对称图形。在这种积极发言、踊跃回答的氛围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渐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入一些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这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大家布置一些手工作业,让学生用卡片制作一些生活当中常见的轴对称物件,如窗、蝴蝶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轻松、愉悦。
二、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在进行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能有效体现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小丽家今天来了3位客人,妈妈准备了18块点心想考考小丽,于是对小丽说:“你可以帮妈妈给客人们送点心吗?”请问小丽应该怎么给客人送点心才合适呢?之后教师直接准备18个纸片,并让部分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之后,不同学生会得出不同方案,教师再带领学生一同评判,最后得知给每一位客人分配6块的方式最公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实际情境以及动手操作直接体验到“平均分”教学,教师不必花费过多时间讲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及意义,学生通过这一方法对这一概念了解得更加深入,其核心素养也会显著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不同媒介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对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面积”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面积”这一定义的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首先向学生展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注意图中关于面积的注释,然后展示班级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平面图中给出的面积注释来计算班级的总面积,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不同形状物体的面积计算方式,以此来引导学生更轻松地吸收知识。
四、在实践操作中融入生活情境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为了保证课堂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探索与学生身边事物有关的元素,从而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借助情境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學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包括情境教学在内的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并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制订相关的教学方式,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余建鹏.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应用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21):143.
[2]何丽芳.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应用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22):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