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帮扶策略研究
2021-07-27李斌
李斌
摘 要:长期以来,学困生都是教师关注的问题。小学数学科目形成的学困生有多方面原因,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困生顺利转化。基于此,首先讲述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又进一步阐述了数学学困生的帮扶策略,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贡献一分微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原因;帮扶策略
学困生在课堂上是非常主要的一个群体,是真实、客观的。特别是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其没有学习积极性、动力与热情,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不好,极其讨厌写作业与考试,内心当中充满恐惧,学习状态不好。新课改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
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转化学困生,促使他们爱上学习,是教师积极探索的目标,这是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向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与耐心,开展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克服困难,重拾自信心,获得成功。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产生学困生这一现象是有许多原因的,总体可以分成三种:教师、家庭以及学生方面。第一,教师因素。小学数学科目学困生的形成,教师是非常主要的原因,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小学生对这一科目学习质量的成果。第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也是直接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原因,因为家庭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氛围都能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以及态度。第三,学生因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因素就是小学生自身对数学科目没有学习欲望,因为数学科目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一旦发现数学知识非常复杂,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以及数学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进行疏导,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恐惧的心理,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慢慢形成学困生[1]。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帮扶策略研究
(一)树立数学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只有具备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去探究问题。所以,优化学困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第一课“认识厘米和米”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促使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比赛环节,小学生的年纪小、活泼好动、好胜心强以及爱表现,这样既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让小学生爱上学习,激发出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方法,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
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地转化学困生,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凭借教师自身对学困生的了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课模式以及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概念等等,仔细、耐心地指导,不断训练以及培养他们处理问题以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需要经过教师有趣的指导、活泼幽默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促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产生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可以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知识点时及时举手向老师询问,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遇到难题就想办法处理,不逃避就可以了。经过长期改变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家校联手,一起指导学困生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家长与教师需要互相沟通,进一步帮助学生脱离学困生这一现状,学生父母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和学校沟通,这样既能够掌握小学生在学校的动态,又能够让教师掌握他们在家里的情况,发现小学生在校与在家的另一面,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困生独立的品质[2]。学生家长需要配合学校的工作,经过现实生活锻炼学生的数学意识,脱离学困生现状,养成好习惯。比如,每一年的開学季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家长到校参加家长会,有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就不想参加、不想丢人,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只有真正参加家长会你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孩子学习不好并不丢人,经过和教师的沟通发现孩子的不足,及时纠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积累的,想要彻底转化他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当教师与家长面对学困生的时候,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与家长的爱,消除对数学知识产生的恐惧心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鼓励,促使他们真正接受数学知识,并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顾晓波.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7):124-125.
[2]岳祯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辅导[J].考试周刊,2021(4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