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时代”女性题材的破圈之役

2021-07-26桑玉红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摘要: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应用的崛起,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发声平台,女性的声音,更具主体性,女性意识逐渐从压抑、模糊到清晰,全球刮起了“她时代”的风潮。为适应市场新的消费特点,各种女性文化作品呈现井喷式发展。寻找女性觉醒和女性话题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为例,从内容与形式方面分析《听见她说》如何破圈而出,为女性发声,进而引导社会及个人的价值取向,对未来“她题材”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题材;女性群像;《听见她说》;创新启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168-02

一、女性题材的发展现状

2019年以前,在电视剧领域女性题材多聚焦于“大女主”的古装年代剧,如《甄嬛传》《知否》。然而“大女主”剧长期分割市场,导致受众出现审美疲劳。于是为满足现代女性发声的需求,现实性题材剧逐渐出现。2020年,以都市女性的成长和蜕变为主旨的“她题材”作品获得了受众的高度关注,从《欢乐颂》《我的前半生》,到《安家》的房似锦,《怪你过分美丽》的莫向晚,《三十而已》塑造的全职太太顾佳、“沪漂”王漫妮以及标准化的平凡妻子钟晓芹3个30+女性在都市中奋斗的人物形象,再到《了不起的女孩》中的陆可与沈思怡、《流金岁月》中的蒋南孙与朱锁锁,更多关注女性职场独立与自我个性的释放,以展现女性魅力。这些女性文化作品逐渐摆脱了“傻白甜”等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女性的形象。但是,在深谙女性为消费主力军的市场规律后,即使是在播放初期引发了很多女性共鸣的《三十而已》,后期也没能脱离“第三者”的剧情走向。

在女性群体引领消费的时代,为了抢占市场,更多关注女性的综艺应运而生。“她综艺”,如主要围绕夫妻、亲情类的观察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和《我家那闺女》,以及火爆的女团成长类节目《青春有你2》《乘风破浪的姐姐》。甚至脱口秀节目《脱口秀大会》也借助女性价值观的输出实现了破圈。

国内聚焦女性现实题材剧越来越多,然而像《听见她说》这类以电影化手法探讨女性议题的独白剧还是首例,这样的新尝试不仅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更为女性议题的表达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新的嘗试也证明了直面女性现实生存的题材具有极大的潜力。

二、《听见她说》的出圈之处

(一)议题:女性生存群像的精准刻画

《听见她说》节目策划的创意源自2018年BBC推出的《她说:女性人生瞬间》,其中的议题主要包括对女性的职场侵犯、争取平等权利等。《她说:女性人生瞬间》的制作是为了庆祝英国妇女为女权斗争获得伟大胜利的一百周年,依附于深刻的时代背景,因此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巴赫金曾经说过,“话语将是最敏感的社会变化的标志”[1]。2020年,女性主义的效应开始在中国扩散开来。女性独白短剧《听见她说》提出了“为当下困境勇敢发声”的口号,以当代女性生存痛点为主题,从女演员的个体视角出发,从日常的生活场域中攫取个体情感,通过镜头向社会成员传递更典型的当代女性痛点,以帮助女性建立主体性的话语权。对于每个女性来说,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阴影与伤害、婚姻的不幸、生育带来的生理折磨、职场的不平等待遇等都会削弱生活的幸福感,甚至可能成为阻碍个人发展的绊脚石。因此,该剧从60多个基于真实案例改编而成的故事池中选取了八个议题:容貌焦虑、原生家庭、全职主妇、重男轻女、大龄单身、家庭暴力、物化女性,制作成反映当代中国女性生存痛点的故事。这八个女性生存困境故事,背后映射的是八个不同的女性群体,不仅体现了女性群体生存问题的广泛性,还针对不同时代、各个阶层以及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进行划分,展现了女性议题的差异性,在20分钟里完成了对中国女性生存困境中群像的精准刻画。

(二)镜头叙事:独白中的自我凝视,打破第四面墙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经说过,“女人是由男人决定的。男人是主题,是绝对的,女人是他者”[2]。这种固有观念显示了女性被父权凝视的传统思想。而《听见她说》没有大量的剧情铺垫,只采用独白的叙事手法,这种视角的创作方法在国外影视中屡见不鲜,如《贝隆夫人》《纸牌屋》,在我国却不常见。这种叙事方式使演员频繁打破第四面墙,通过演员对内心世界的抒发,直接与摄像头后的观众对话。这就意味着受众的注意力更多聚集于主演身上,而逐渐忽略周围其他事物的干扰。同时独白的特殊手法可以展现不同于常规叙事的情景,例如独白过程中的情绪转换以及尖锐的争论。这种独白的形式使主人公直截了当地吐露心声,将话语权完全交付女性,为帮助女性发声搭建了一个无干扰的表达空间,也确立了女性的主体性地位。

同时,影视与性别研究者认为,“在大多数叙事中都是男性角色框定故事情节,虽然也有女性,但她们往往都是作为欲望的客体,推动情节发展罢了”[3]。因此,直面镜头的手法不仅激发了人物的情绪活动,更打破了镜头的框架,使女性进行自我凝视,凝视的客体和屏幕上的女性主体建立起了对话关系,强化了受众对于主题的共鸣与共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从而实现了受众与叙事的同频共振。《重塑》中的拳击类似于一种象征性力量,受众跟随咏梅老师的每一次出拳,击破对全职主妇的语言暴力伤害,受众在看她人时也是在看自己,完成对自我的凝视。除此之外,将剧情的展现集中于一人的叙述中,使主题更突出和凝练,这种形式与主题的完美融合也使《听见她说》的价值更高。

三、《听见她说》对女性题材创新的启示

(一)融合优质作品,完成本土化

《听见她说》是对BBC原版《她说:女性人生瞬间》的改编。女性议题不仅具有时代性,还深植于社会的土壤。因此,英国女性面临的问题与当下中国女性议题存在较大差异,《她说:女性人生瞬间》是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的一百周年纪念标志,所涉及的女性议题偏向宏观。而《听见她说》是从微观的视角刻画当代中国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力求深入每个普通女性内心,达到情感的共振。就形式而言,《听见她说》系列短剧借鉴了原版独白的表达手法,但是改变了原版近乎舞台剧的表现形式,要求演员直面镜头完成对自我的凝视,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不容出错的高水准要求,且篇幅更短,单集节奏更快。《魔镜》中仅用“网红自拍”“镜前卸妆”“浴室质问”三个场景,便精准地呈现了演员心态的三次改变,伴随着镜头的转换,故事对审美话题进行探讨的意义也被剖开。同时,《听见她说》在每一集结尾增加了彩蛋,让作为女性集体中的一员的主演、导演谈论自身对当代女性议题的感受,这种在单人叙事后的内在思考突出了探讨我国女性话语问题的急迫性。

(二)发挥明星效应,为议题赋能

《流金岁月》《乘风破浪的姐姐》等作品的展现方式与《听见她说》相比更具娱乐性,但作品是否会对受众的思想产生本质影响无法确定。而《听见她说》是本着触及女性生存困境而制作的。独白剧台词偏向非日常化,没有华丽的场景设置,十分依赖演员的台词功底,而台词的大量倾灌又会导致剧情的枯燥乏味,受众在观看时很容易陷入疲倦,种种原因造成了招商的困境。因此制片人向8位女演员发出邀请,期望借助她们的明星身份,完成对作品的赋能。同时,由于女性议题十分丰富,发起者有意识地构建演员年龄的梯度。如新生代小花杨紫,小妞电影的代言人白百何,文艺女神齐溪,公认的“实力派”咏梅、郝蕾以及“老戏骨”奚美娟,还有像杨幂这样带有一定的争议又是顶级流量的明星。除去明星的外衣,作为社会个体,她们所扮演的角色是独特的。《听见她说》希望演员身份的独特性能覆盖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物,以突出个性、时代、地位的层次感,塑造出更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平衡演员的身份,使故事和人物成立,同时又能和观众建立起一种独特的连接。

(三)兼顾需求,重塑女性快乐

在当下快消式贩卖感官刺激的娱乐文化里,作品不仅要契合市场的规律,还要兼顾受众的情感与社交的双重需求。因此“她题材”的作品在“热起来”的前提下,更要“慢下来”,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人身上,立足于人的核心需求,才能生产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优质内容。在这方面,《听见她说》仍需要改进,其中齐溪所扮演的YOYO在镜子面前卸下一层层“保护膜”,在浴室讲述因不能遵从内心对样貌进行改变;白百合饰演的全职妈妈每天的生活被“盒子”困住而无法脱离……这些困境基本都在诉说痛苦,我们需要反思现代女性题材的创作,不应仅仅强调女性因为性别而遭遇的困境以及诠释女性痛苦,更重要的责任在于重塑女性快乐。正如刘敏涛老师的表情管理,就是建立在女性快乐的基础上。从个人背景来说,她是一个离婚的中年女性,在传统女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其在男性凝视下本是不幸的,然而她解构了前者的基础,重新诠释了女性快乐的内涵,同时在这个“唯流量论”的时代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度,逐渐摆脱中年女演员的生存困境。

四、结语

如今从女性个体视角诠释故事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证明了女性意识在互动中不断觉醒与强化。《听见她说》借用独白展现了区别于传统视域下女性被凝视的独特叙事手法,对当前中国女性生存群像进行精准的刻画,并提出了融合国外女性题材优质内容、明星赋能议题、以人为本的建议。在引起女性共鸣共振的过程中,使女性的困境与需求获取更多的注意,进一步帮助女性改变现状、治愈焦虑,重塑真正的女性快乐,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价值观,也为女性题材的创新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等.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M].祁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246.

[2] [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第二卷)[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3] [苏]巴赫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M]//巴赫金全集(第二卷).钱中文,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352.

作者简介:桑玉红(1998—),女,山东莱芜人,硕士在讀,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