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后方报业发展史研究
2021-07-26钟丽洁
摘要:抗战时期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战时新闻史因特别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特殊国情,一手史料难以留存。而报人程其恒于1944年出版的《战时中国报业》从战时新闻事业的横剖面入手,对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与边疆地区在内的全国28省的新闻事业进行了准确的叙述概括,打破了传统新闻史的书写范式。独辟蹊径的书写范式、扎实可靠的史料、突破僵化的思维视角使《战时中国报业》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一部独特的新闻史著作,它记录的战时各省的新闻事业成为战时大后方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抗战大后方;报业发展;程其恒;《战时中国报业》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76-02
1937年上海陷落,淞沪战事战况急转直下,日军不断逼近国民政府中心,首都南京岌岌可危,国民党中央开始考虑迁都一事。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布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称“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1]。国民政府这项迁都决定影响了重庆这个西南山区城市,重庆开启了民国以来最辉煌的篇章。
随着国民党军、党、政核心机关纷纷落户重庆,以重庆为中心的战略后方基地正式建立起来。国统区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报业的发达使大后方的一些报人学者也开始着手战时新闻史的研究与史料的搜集。
民国时期,有关抗战大后方地方史的资料不多,仅能在杨丙初于《新蜀报》第四千号发表的《重庆报业小史》以及程其恒的《战时中国报业》中看到有关“重庆”的章节,[2]而1949年前,川、云、贵等省因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针对地方史的史料整理专著并不多。
鉴于大后方概念涵盖的地区之广,同时复杂的战时环境使保护和留存重要史料的任务愈发困难,笔者希望通过对这部由报人程其恒整理汇总的《战时中国报业》一书进行探究,丰富战时大后方的新闻史研究。
一、报人程其恒及《战时中国报业》
程其恒,1918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学生时期曾向江西《民国日报》投稿,后来在江西《新闻日报》任记者。抗战初期,担任江西《大众日报》的战地记者。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兼任盟利通讯社记者和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任江西《民国日报》的撰述主任和采访组长。1947年于沈阳主编《韩侨事务月刊》,1948年赴台任台湾省新闻处股长、专员等职共10年[3]。1944年出版著作《战时中国报业》,同年还出版了《各国新闻事业概述》,对美、苏、英、法、德、日、土耳其七国的新闻业进行研究。此外还编著了《记者经验谈》《所谓各党各派》等。當前,中国新闻史人物研究层面对程其恒及其著作的研究极少,亟待学者对抗战时期的新闻人物及著作展开深层次的研究。
《战时中国报业》是1944年由铭真出版社发行、程其恒编著、马星野校订的一部研究抗战时期全国新闻业发展的新闻史著作。该书着重于抗战以来新闻事业的横断面介绍,书中对包括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与边疆地区在内的28省的新闻事业作了叙述,各省报社、通讯社的调查与各地新闻界的组织活动均来自可靠材料。
马星野在序中称,“要中国有一部系统的新闻学著作出现,先驱的工作还需要有人做”,认为程其恒的搜集工作和谨谨慎慎的求真精神“值得我们称道”[4]。
二、新闻史学史视角下的《战时中国报业》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发展节点,史学界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各项文史类材料的研究数不胜数。抗战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对抗战新闻史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的讨论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抗战期间报人学者的新闻史研究进行史学史的分析,可以为战时新闻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打破了传统新闻史的书写范式
纵观前人对全国地方新闻史或某一时期的全国新闻通史的研究,不外乎按照传统的编年体史学研究的范式进行史料整理和叙述。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中国报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等各个时期的报业进行介绍,从而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完整画像,并带动了后续新闻史著作的书写范式,现出版的绝大部分新闻史著作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报业发展进行梳理研究的。
地方新闻史的开山之作当属1917年出版,由姚公鹤所著的《上海报纸小史》。该书是最早出版的地方新闻史著作,它不像戈著《中国报学史》那样严格按照历史发展时期进行划分,而是依照社会史的范式,记述上海地区报业的产生、变化、发展、衰落等,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动因,反映报纸与当下社会的关系。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对之后的地方新闻史研究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同于上述两种新闻史的书写范式,《战时中国报业》另辟蹊径。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从战时新闻事业的横剖面入手,对战时全国28省的新闻事业进行了准确简洁的概括,对重要的报业城市如上海、重庆单独立章作了详细说明。其余章节对各行省抗战前后的新闻事业概况,以及战后新闻事业的变化和缘由均附有说明,主要概述了各行省抗战时期有影响力的报社或通讯社,其间穿插业内获得的可靠史料作补充说明,对各省新闻业的经营管理、广告发行等亦作简要描述。
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对甘肃、宁夏、青海、绥远、察哈尔、西康、新疆、黑龙江、热河、西藏等地区的新闻发展均作了简要概述,足以看作是战时全景式的全国新闻业大观。
这些地区的新闻业因地理空间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限制,固来少有学者进行史料收集和系统整理。《战时中国报业》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抗战时期新闻史学巨作,但它对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新闻业的搜集整理却为日后其他学者对这些地区新闻史的梳理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对这些地区的充分关注也填补了抗战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报业发展史的空白。
(二)公布了大量国民党中央社的一手史料
《战时中国报业》的另一大特点是使用了大量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及中央通讯社的内部资料。正如程其恒在序言中所说“本书目的在供给治中国报学史者与对新闻事业有兴趣者之参考材料”[4],而程其恒本人常年在國民党中央通讯社工作的经历也为他的史料搜集和撰写提供了诸多便利,材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到了保障。书末附有重庆各报重要人员名单、中国国民党各省党报名单、全国各省市报社通讯社统计表等15份报界供职人员名单、事业单位通讯录及报纸刊发数量表。这些资料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除国民党新闻事业体系下的史料外,程其恒也非常重视重大报界事件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如著名的重庆各报联合版。经历了五三、五四大轰炸的重庆多家报社损失惨重,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和报界的综合情况,10家报馆决定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有关重庆各报联合版的详细经过,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占重要地位。程其恒摘录了当时重庆各报联合版经理黄天鹏的经理委员会会务报告,公布了重庆十报联合的详细经过,展现了历史上联合版的完整原貌,将抗战时期联合版的会务人事经营方面、广告发行状况、印刷和用纸困难等原原本本地展现了出来。读者可以通过黄天鹏的会务报告充分了解重庆各报联合版是如何进行集中生产的,经济方面是如何开支用度的,人力方面是如何调遣的,又是如何解除联合、移交相关工作的。这一史料细节充分表现了《战时中国报业》对一手资料的运用以及对历史重要事件的论证。
书写上以史带论,兼有自己的思考与评价;编排上以点带面,以历史重要事件和代表性的报纸发展串起各省的报业整体概述,横纵结合,合理有度。扎实可靠的史料、独辟蹊径的书写范式、突破僵化的思维视角使《战时中国报业》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一部独特的新闻史著作,它书写的战时各省的新闻事业成为当前战时大后方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三、结语
《战时中国报业》是一部抗战时期大后方保留下来的新闻史著作。战时新闻史因特别的政治社会环境一手史料难以留存,轰炸不断的战时环境也使报人学者无暇对这一时期的报业进行系统的梳理。而《战时中国报业》不仅对大后方的新闻事业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而且对全国沦陷区各省以及边远地区的新闻业作了相关介绍,实属难得。尽管该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作者的政治立场与情感倾向影响了新闻史的书写与架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系报业缺乏关注,内容编著比较简略,没有对各省的报业史进行详细分析,只能作为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的参考材料,但瑕不掩瑜,作为大后方一部难得的战时新闻史著作,《战时中国报业》在抗战新闻史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南京国民政府纪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580.
[2] 蔡斐.重庆近代新闻传播史稿(1897-1949)[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4.
[3] 尹韵公.中国新闻界人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57.
[4] 程其恒.战时中国报业[M].桂林:铭真出版社,1944:1.
作者简介:钟丽洁(1996—),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