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
2021-07-26刘茜
刘茜
摘 要:医疗行业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优化与完善内部控制现已成为公立医院发展的必然途径,而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能够检验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同时,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应用与落实,现已成为公立医院建立健全内控体系的重要导向和依据。基于此,本文以探讨在公立医院建立内控并确保内控的有效性为核心展开分析论述,以期对公立医院提升内控实施水平实现长远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探究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内控建设与实施效果的标准,且无法全面评价内控有效性、泛化的评价指标,以及形式化的内控有效性评价,都无法满足单位实际内控有效性评价需求。近年来,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政策,但是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更加侧重于内控体系构建层面,忽视了内控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阻碍着公立医院内控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通过三部分内容展开分析研究,以期助力公立医院提升内控实施效率进而实现稳定长远发展。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概述
由责任主体全面评价分析组织内控有效性,将分析获取的最终结论撰写评价报告,并进行公布的全过程就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其中,责任主体是指医院领导班子。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开展的基础保障,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又是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和调整的重要依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组织既有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是指采用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对医院既有内控制度的合理性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最终明确公立医院既定经营管理目标能否达成。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流程能够及时发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优化建议。
二、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
(一)明确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目标与方式
一是明确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目标。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各单位自身需求为着手点,因此,各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目标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部分评价目标是为了提升单位管理水平而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整体评价,进而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部分评价目标是为了评价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中影响财务报表项目的各个因素,为单位审计监督工作开展夯实基础,促使单位审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究其根本,评价内部控制最根本的目的是助力单位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是选用适用的内控有效性评价方式。目前,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时采用的模式与方法。其中,专家咨询评价法是指公立医院在明确评价目标后,选择该领域的专家通过口头问答、书面问卷等方法获取专家的相关建议和结论;层次分析法是指公立医院将决策目标因素科学化分解后进行层次划分,然后进行权重选择实现内控实施的过程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指公立医院将评价指标从定性向定量评价过渡,以模糊数学为依据综合评价受多元化因素制约的事物。
(二)设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
公立医院在设立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普适性与灵活性、成本效益性这五大原则,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指标设计方向
从单位层面来讲,以单位整体为着手点分析公立医院内控实施的各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内控制度的建立、权利运行机制、组织机构、人员、信息化建设六部分内容。
从业务层面来讲,以《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等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单位实际经济业务特点,立足于单位日常经营管理,综合预算业务、资金管理等多个内容设计科学化的指标。
监督与评价是公立医院及时发现内控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的检验内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单位持续性提升内控实施效率。内控信息实时共享与交流是确保公立医院内控高效有序实施的重要基础,单位在指标设计中主要是从信息传递的效率与质量、信息使用效率等多个角度着手。
2、指标评价要素
从单位层面来讲,内控评价要素主要包含六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构建风险预警机制以提升单位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具備较高操作性、精准性与完整性的内控制度,并针对内控制度执行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三是建立健全决策机制,优化各职能部门权责分工,科学化分解内控目标并将分解后的目标与各职能部门工作内容有机结合;四是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制进行关键岗位设置,进一步细化与明确岗位分工;五是注重财务内控人才培养与内审人员培养,落实绩效考评机制与定期轮岗制;六是加强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内控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性,确保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搭建的财务内控信息化系统满足单位实际发展需求。
从业务层面来讲,内控评价因素主要包含六方面内容:一是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二是收支业务管控;三是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四是资产管理;五是基建项目管理;六是合同管理。
3、完善内控有效性三级指标评价体系
以指标设计方向和指标评价要素为出发点,进行公立医院内控三级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具体内容如下:一级指标是从公立医院整体、业务体系、监管系统与信息沟通设置内控环境指标、风险评估指标、控制活动指标监督与评价指标、信息交流沟通指标。二三级指标的设定是立足于指标评价要素与单位实际业务开展现状。公立医院在完成指标设计后,应聘请专家联合单位现有财务管理人员共同针对指标项目打分,利用SD软件明确指标权重,并实时掌握单位实际内控建设实施现状,为单位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内控提供依据。
(三)明确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
公立医院在明确内控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中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指单位从定性定量角度着手,公立医院应紧密结合已有评价指标与单位内控实施有效性的实际现状,对比同一级指标获取对应标度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判断矩阵,将计算得到的特征向量结果实施统一化处理,计算并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权重,并针对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建议
(一)加强内控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
风险评估是公立医院提升内控水平的重要举措,单位管理人员应正确全面认知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加强风险评估相关机制的调整与完善,准确识别单位与业务层面存在的各类风险、管理风险、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影响内控的各个因素。公立医院应定期开展包含政策变更等外部因素、人员变动、经济业务范围变化等,进行风险评估以保证内控建设的有效性。针对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收支管理等具体业务管理内容,应侧重于资源配置结构的合理性,查找分析关键控制点存在的漏洞并及时补漏,严格把控预算资金,规避资金浪费,提升单位资金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及时记录单位收支动向并递交至管理人员,以及时发现经济业务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评估与改进。除此之外,公立医院还应建立健全风险应对机制,有效降低单位各业务环节与运营管理的风险发生概率,有效规避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公立医院可通过以下三方面内容实现强化内控监管力度:一是建立健全既包含外部监管又包含内部监管的监管机制。明确内部监管部门职工的工作义务、内容与权力,制定外部监督的执行标准,内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在单位贯彻落实,规避职务权责交叉,确保监督部门的独立性以及监管结果的客观性;二是针对公立医院内控建设执行实施全过程监管,积极调动单位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内控实施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和改进;三是建立健全内控有效性评价体系,以单位整体为监管内控实施行为的立足点,设立专门的小组负责,确保单位在内控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价、沟通与整改。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公立医院应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公立医院提升内控实施的有效性,以及确保内控有效性评价工作的高效展开夯实基础。一是建立健全单位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的沟通协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在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开展中履行决策分析职能,进一步强化会计工作和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内在联系,增强单位内控能力。同时,公立医院应注重软件开发以及新型软件的引入,实现信息数据在单位内部的实时共享,并针对财务软件使用与信息数据保存管理执行明确的规章制度,保证单位财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降低单位信息数据泄露风险。二是落实定期轮岗制,单位财务人员应在轮岗交接之际运行测试现有信息系统,确保轮岗制的深入落实。同时,公立医院应注重单位内部各信息系统的互相控制,如财务系统与医院hrp系统之间,确保单位各信息系统使用效率的同时提升各信息系统协同效率,助力单位医疗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评价公立医院内控有效性是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现长久稳健发展的必然环节。公立医院应提高对内控建设的重视度,不断完善和优化内控有效性评价系统,营造良好的内控实施环境,提升内部监督评价工作开展效率,进而实现内控有效性提升目标。而设立科学化的评价指标是公立医院内控有效性评价工作开展的核心环节,是单位针对性优化和完善内控体系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事业单位对内控有效性研究时间较短,现仍处于探索阶段,公立医院应注重内控建设与内控有效性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参考文献:
[1]熊敏.浅谈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J].商讯,2020(24):156-157.
[2]孙一璠.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20.
[3]杜青钦.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20.
[4]郝义彬,李瑞华,寿纪霞.公立医院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J].财经界,2019(3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