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山万水“为烈士寻亲”,让后代记住他们的名字!
2021-07-26李际昕
李际昕
“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我们还在缅怀革命烈士时,有一位宁波姑娘已经走在为烈士寻亲、帮烈士回家的路上。这一路,她披荆斩棘,无怨无悔。
“爸爸,我们终于找到您了,您安息吧……”2021年5月2日,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洛阳村烈士塔前,从山东东营赶来的周凤香跪倒在父亲周玉范的墓碑前,声泪俱下。
周玉范烈士1960年牺牲时,周凤香才3岁。几十年来,她一直苦苦寻找父亲的安葬地,却始终无法如愿。今年,在宁波姑娘孙嘉怿和她的公益团队的帮助下,周凤香终于了却了多年夙愿。
从2017年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活动至今,孙嘉怿和伙伴们已经走过7个国家25个省的684个烈士陵园,共收集4万多条烈士信息,帮助678位烈士找到家人。
这双长满老茧的手,曾为祖国紧握钢枪
孙嘉怿和老兵们打交道,完全出于偶然。2008年,23岁的她刚参加工作。一次,朋友带她参加在金华举办的收集抗日老兵手印志愿活动。12位老兵的年龄都在85岁以上,他们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仿佛一道道沟壑。孙嘉怿给老兵洗手时,碰到他们手上硬硬的老茧,心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些都是握过枪的手啊!老兵们曾为国家和民族付出那么多,我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自那之后,孙嘉怿成了关爱老兵服务团队中的一员。刚刚和身体瘫痪的老兵王爷爷结对时,老人总是闷闷不乐。每到周末,孙嘉怿就拉着男友一起去看望老人,为他讲笑话,推着他晒太阳,他为操办生日……相处久了,王爷爷把她看得比自己孙女还亲,常和她回忆当年的战斗故事。他经常会念叨一句话:“等我们走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会彻底被忘记吗?”
2011年底,孙嘉怿结婚了。当时的年轻人流行去国外度蜜月,她却突发奇想:“我们沿着边境线去看看烈士陵园吧。没有解放军,哪有我们幸福的今天啊。”爱人虽然很吃惊,但因为以前多次陪她看望老兵,理解她的心情。于是,两人开始了别具一格的蜜月之旅。
半个月的边境之行,孙嘉怿和爱人走了大大小小十几个烈士陵园。每到一处,他们都会献上鲜花,拍下铭刻烈士姓名的墓碑。曾经炮火连天的战场,如今荒无人烟,唯留一座座坟茔安静地立在那里,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他是谁?他是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儿子?他的亲人知道他在这里吗?”这些念头开始萦绕在孙嘉怿的心头。
对烈士信息了解得越多,她心里越难受:在战争年代,全国牺牲的烈士约为2000万,目前有名的烈士196万,明确安葬地点的烈士有55.9万。由于信息不畅加上烈士证多为手写有很多错误,导致很多烈士无法魂归故里,烈属不知亲人安葬何处。回家后,她把出行的照片和感受分享到微博。一位网友留言:“说不定烈士家人会看到呢。”一句话让孙嘉怿上了心,此后的5年间,每到一个城市出差、旅游,她都会抽空儿去当地的烈士陵园祭扫,再把照片和收集到的烈士故事发到微博。
2017年2月的一天,孙嘉怿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是远在陕西咸阳的黄军平叔叔打来的。“嘉怿,虽然我没找到自己的亲人,但拍回来的志愿军烈士名单或许能帮助其他烈属找到亲人。”黄叔叔哽咽着说。半年前,他千里迢迢奔赴朝鲜寻找自己的父亲黄建国,一连跑了几个陵园都失望而归。但他拍摄了1.5万条志愿军烈士信息。整理完1000名烈士资料后,已经70高龄的他深感無力,迫切需要援手。
收到视频后,孙嘉怿惊呆了。一条视频5分多钟,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烈士名字,“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几十年前,风华正茂的他们为了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作为后辈子孙,我们怎么忍心让英雄埋骨他乡,有亲难寻呢?”但视频中只有名字,需要一帧帧截屏,再从抗美援朝纪念馆烈士数据库和中华英烈网烈士数据库中一条条寻找相匹配的信息输入表格,工作量巨大。
几天后,孙嘉怿在微博发起成立了“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团队,在全国各地招募了26名爱心志愿者。“整理资料很枯燥,但一定要认真,它关系到一位烈士能不能回家。”她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叮嘱大家。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大家把整理好的资料按省份和属地分类,以照片的形式发到微博、朋友圈。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批发布的是河北、陕西和浙江的烈士信息,转发之后马上引起当地媒体注意。问清来龙去脉后,媒体也加入转发宣传的行列,不到一天时间,便有烈士家属发私信询问并配对成功。孙嘉怿激动得热泪盈眶。
万里奔赴,只为帮烈属圆梦
为烈士寻亲的路,可谓荆棘丛生。最初联系某些烈属时,因为不了解情况,有人毫不客气地质问孙嘉怿:“你怎么知道我家信息,谁告诉你的,你是不是骗子?”她只好让村干部帮忙解释。由于历史原因,烈士们的信息常常出现错误,有的改了名字,有的牺牲时间和地点有误,还有的因故遗漏未被追认为烈士。孙嘉怿和志愿者们总要一点点搜寻资料,多方比较核实,绝不轻易放弃。
2018年,浙江省余姚籍烈士褚萃文的家属向孙嘉怿求助,并提供了3张烈士证,每张证上的牺牲时间和地点都不一样,让寻亲工作陷入困境。两年后,烈士家属再一次心急如焚地找到孙嘉怿,原来,褚萃文的女儿褚奶奶已经生命垂危,躺在病床上,嘴里不停地念叨“找爸爸”。为了帮助老人达成心愿,孙嘉怿仔细研究了褚萃文所在部队当年行军的路线,又一次在网上发动浙江、安徽等5省志愿者联合行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排查烈士陵园,但仍然一无所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月后,一名河南志愿者打来电话:“我们查找本地烈士资料时,发现一位叫‘诸华文的烈士,就葬在河南睢杞战役烈士陵园。除名字有偏差外,其他信息都与烈属手中的一张烈士证吻合。”经过烈士家属、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们3个多小时的仔细核对,最终确认“诸华文”就是他们寻找已久的“褚萃文”。时隔70多年,年迈的褚奶奶终于找到了爸爸,老人激动得泪如雨下。
孙嘉怿最难忘的是2018年的朝鲜寻亲之行。那天下着小雨,开往朝鲜的火车慢慢行驶着,雨滴敲打着车窗,似乎在倾诉不尽的哀思。还未到站,同行的60多位烈士家属已是泪流满面。
五六天的行程,他们走了3个烈士陵园。烈属们拿着残破的烈士证,抚摸着英烈碑上亲人的名字泣不成声。“这么多年,我们都在家乡朝着您所在的方向思念您、呼唤您、祭奠您。今天,终于能在离您最近的地方祭拜了!”郭军用厚厚的家书把爷爷郭占鳌烈士的墓整整围了一圈。
70多岁的陈传文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父亲陈士成烈士的墓碑。“老爸,我来看你了,你到底在哪儿啊?”白发苍苍的他不停地走来走去,用手中的拐杖敲击着地面,一声又一声焦急的呼唤回响在陵园中,让同行的人潸然泪下。
在朝鲜的每一天都激荡着孙嘉怿的心,68年的漫长等待,割不断的血脉之思总算有了安放之处。回国后,孙嘉怿委托朋友继续帮陈传文老人寻找父亲。有了确切消息后,她专程赶到老人南京的家中,把照片交给他,并将陈思诚烈士安葬地在地图上圈出来。那一刻,陈传文哭得像个孩子,“有生之年,就算坐轮椅我也一定要再去见一次爸爸。”
为了帮烈士寻亲,孙嘉怿买了许多书,认真研究相关史料,以便从中寻找线索。在她的电脑中,储存着从十几个烈士陵园整理出来的近两万名烈士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部队番号、牺牲的时间地点等。随身带着U盘成为她的习惯,每次有烈属询问,只需打开电脑便可快速查询。“有数据记录的,最快十几分钟,我们就能为烈属找到亲人。”
2020年11月,历时3年、由77名志愿者接力参与、涵盖1万余名烈士信息的朝鲜开城烈士陵园烈士信息数据库终于建成。“据资料统计,在朝鲜埋着17万烈士,等疫情结束朝鲜国门打开,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之后再延伸到周边其他国家。”孙嘉怿信心满满。
传承红色精神,让后代记住他们的名字
为烈士寻亲是一个浩大工程,如今,孙嘉怿身边有了越来越多同行者。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已过花甲之年,最小的才20岁。根据需要,他们被分在整理、拍摄、美工等小组,担负不同的职责。
其中,最让孙嘉怿揪心的是常年奔波在外的“拍客”志愿者。因为国内不少烈士陵园地处偏远山区、国境边疆,有的在地图上都找不到,要想建立烈士個人信息库,就必须实地收集烈士信息。
接受任务的“拍客”志愿者们,通常只带少量生活必需品,骑着通过性好、省油省过路费的摩托车,独自一人沿着漫长的国道或省道一路寻找烈士陵园,拍摄陵园中所有烈士信息,带回一一对照记录。每次出行时间短则一周或半月,长则可达两个月。这中间的所有费用基本自理,有时为了省钱省时,志愿者甚至在陵园搭简易帐篷过夜,以便次日继续开展工作。
今年2月,孙嘉怿获评宁波市“榜样的力量”第五届海曙区道德模范称号,区里给她颁发了5000元奖金。她马上全部转给志愿者兰钢,用来启动团队新一年的西部边境烈士陵园拍摄项目。把所获奖金捐出来作为项目经费,已成为团队的一种共识。其实何止奖金,“这些年,我的大部分积蓄都花在为烈士寻亲上了。”孙嘉怿笑着说。
5月,孙嘉怿在微博晒出一张烈士毛阿根的修复照。1952年底,毛阿根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母亲日夜哭泣,终日抚摸照片,直到临死前还在喃喃自语:“我找不到我的儿子了。”为宽慰烈属,孙嘉怿特意花钱找专业人士将早已模糊的照片修复成功。一位网友留言说:“多阳光的年轻人,如果生在当今盛世,必定是个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感谢他们的浴血奋战为后人争来一个晴朗朗的大中国。”这话让孙嘉怿感慨万千:同样的年龄,不同的时代,但这份爱国情怀应该传承下去。
孙嘉怿一直希望能够将革命烈士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早在2018年去朝鲜之前,她便联系两所中小学,为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和烈士寻亲的故事。“希望你们能给长眠于朝鲜的烈士写一封信,告诉他们现在祖国的变化和你们学习的情况。”孩子们含泪写下一封封特殊的信:“感谢志愿军叔叔,你们用自己奔腾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没有硝烟的幸福国度……”
为了让更多人铭记烈士事迹,弘扬红色精神,孙嘉怿组织了代替烈属祭扫的大型活动,鼓励社会人士包括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再把照片回传给烈属。“虽是一位普通的烈士,但他的名字被刻在每一位祭扫者的心里。”她还将寻亲故事编成课件,以“英烈故事我来讲”的主题到学校做演讲,至今已讲了十几场。看到台下悄悄抹泪的学生们,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其实,孙嘉怿也是军人后代。爷爷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游击队员;外公是志愿军战士,获得过朱德总司令员颁发的荣誉勋章和证书;父亲也是一名退役海军。一度,家人对她寄予厚望,还有过让她参军的念头。但当时的她喜欢名牌时装和泡吧,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现在的孙嘉怿每日素面朝天,身上穿着30元一件的T恤,和过去判若两人。她笑着说:“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让我换一种方式来守护军人。这些年,是老兵改变了我,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我们的太平日子,绝不能挥霍。”孙嘉怿以前从事金融行业,2019年7月1日到宁波市共青团的志愿者协会工作,为烈士寻亲公益活动都是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常常为此加班,周末无休。她的多年付出也得到了认可:曾和她结对子的老兵王爷爷临终前,百般叮咛为孙嘉怿留下生日红包。另一位被她照顾了11年的百岁老兵,每次看见她的新闻都会剪下来,整理成厚厚的一本。全国各地打过交道的烈属们亲切地称她为“小猫”,谁家有好吃的都惦记着她,“我在全国各地都有亲戚”。
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吕卉听说孙嘉怿的故事后专门到宁波走访调研,在全国两会上提了“关于烈士陵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也获得2020年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2021年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双金奖。孙嘉怿本人获得2020年度“最美宁波人”、2021年度“宁波市优秀青年”及2021年“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嘉怿说:“未来,我会继续把为烈士寻亲做下去,同时把烈士们的故事分享给更多年轻人。传承烈士的红色精神,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