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向

2021-07-2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特色理论

刘 茹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食品学院,长沙 410081)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必须及时跟进一步。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一直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重点对象。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工作,也就抓住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抓住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和红线。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作为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把握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论根基”,并将青少年作为重点群体,聚力培养时代新人[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40多年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坚守铸魂育人初心,久久为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把握新时代高校理论武装工作的发展趋势,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创新造就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世界奇迹。紧随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筚路蓝缕,硕果累累。

(一)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教育阶段

1977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工作,高校政治理论课也同时恢复。1980年7月,教育部要求将马列主义课在高校各类专业中都设为必修课,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可试开科学社会主义[2]9。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随后党和国家教育部门着手准备在高校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国家教委于1986年组织编写试用教材和教学大纲,1987年总结试点经验,1988年评审推荐全国试用教材,全面开设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2]44。1986年6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试用教材投入使用,该教材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学内容分5篇展开论述,先是总论,而后讲述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三大建设,最后是党的领导的内容[3]。1988年2月,国家教委政教司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力求贯彻十三大报告精神,完整、准确地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科学地反映这一时期的丰富经验以及有待继续探索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新教材包含11章内容:科学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建立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所有制结构;完善分配方式,科学指导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统一战线,增强民族团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经纬,力求比较全面系统地阐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发展方向。它的任务是向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系统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并认同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业,担负起青年的崇高责任。

(二)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将邓小平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5]。1993年8月,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下发通知强调,理论学习要把握中心内容,“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教育师生员工”[2]129。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在“85方案”颁布十周年之际强调,“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2]152。

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命题,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199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对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做出系统部署[2]176。一是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校都要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二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配备好授课教师。教育部、各省将利用暑假举办邓小平理论课骨干教师讲习班或备课研讨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文件,保证开课质量。三是加强教材建设,认真选好教学用书。以省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系统、准确、生动简明、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强的教材。四是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讲授邓小平理论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采取读原著、讲课和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参观调查、观看专题影视片、专题报告等形式。五是各级党委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课教学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该课程的建设,支持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工作,加大经费和物质保障的投入。

为认真扎实有序地做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98方案”[2]179,加大了“邓小平理论”的分量。教育部社科司组编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教材内容可以充分反映这一时期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6]。该教材导论部分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精髓等内容进行阐述,正文分10章详细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教育阶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了及时推进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教育部于2003年2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2]244-245。一是在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将《邓小平理论概论》扩展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二是在发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合力作用方面,要求在“两课”所有课程中全面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在理论教育途径方面,要积极开拓新途径,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支持指导学生对此开展研究,到社区和村镇中宣讲理论。四是在教材方面,教育部集中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编写示范教材。五是在教师方面,切实抓好“两课”教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培训。六是在教育方法方面,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抓好读、听、讲、谈、看、走、写等教学环节,发挥社会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七是在组织领导方面,要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领导,给予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为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宣部和教育部于2005年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方案”[2]293-299,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视野设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简称“概论”),从2005级学生开始试点,从2006级学生普遍实施。并明确“概论”课的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是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让学生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从“98方案”单开“邓小平理论概论”到将“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在一起,再到“05方案”整合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反映了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与时俱进,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

(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教育阶段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7]。根据十七大精神,2008年8月“概论”课教材书名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该书于2008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高校投入使用[8]。新教材分为15章,第1-2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精髓;第5-7章分别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第8-11章分别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理论;第12-15章分别阐述了祖国完全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的理论[9]。新教材完善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任务[10]。为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实到教育内容体系之中,中宣部、教育部组织教材课题组于2013和2015年对“概论”教材版作了修改。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回答时代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强调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1]。为此,中宣部、教育部组织教材课题组对“概论”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出版了2018版教材,实现了理论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密切配合,运用多种教育途径与方法,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主渠道建设方面,中宣部、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始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印发新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1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随后,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屋建瓴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进行了制度性谋划,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体制机制[13]。在主渠道外,各高校还从加强网络新媒体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公寓管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工作、解决高校贫困学生困难、关心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理论武装,善于运用青年易接受话语形象生动地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他多次用写信寄语的方式鼓励青年大学生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奋斗中谱写青春华章,用“中国梦”的具体意象联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现实,从中华文明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宏大视野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根基,用扣好人生第一粒 “扣子”、补足精神之“钙”的生动比喻讲述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情怀和青年的开阔视野,等等。这些宣传教育方式,不仅蕴含着深刻哲理,而且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

二、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始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总结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为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提供宝贵财富。

(一)坚持党委统筹安排与各部门协调配合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校党委的统筹安排。高校党委非常重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按照中央部署,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将“三进”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发展规划,有关重大问题纳入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题中,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建设工作。很多高校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加以建设。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听课,带头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研讨解决。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省份开始探索省委宣传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机制,一些省委书记、省长、宣传部长走进高校课堂,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各高校逐步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部,成为直属学校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独立机构,为大学生理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高校宣传部门、学工处、团委、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在学校党委的统筹安排下,互相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宣传部对理论教育取得的成就进行宣传报道,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统筹合作。人事处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或骨干研修,保证教师职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设置的平均水平,把师资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科研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课题上给予了政策支持,设立了教育教学专项课题,创造条件支持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团委和学工处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提供了帮助。财务部门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还根据中央相关要求努力按照本、专科院校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和30元的标准提取教师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等专项经费。

(二)坚持主渠道教育与其他教育渠道相结合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始终坚守主渠道和主阵地,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一是要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最新规定,本科“概论”课占5学分,专科4学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坚定 “四个自信”。二是要抓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与完善,并逐步成为人文社科中规模最大的学科专业,培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在课程建设方面,本科、硕士和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要重视教材建设。“85方案”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98方案”的《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些教材都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编写。“05方案”以后,“概论”课教材被列为重点教材,由中宣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报中央政治局审定,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多次修订。

在坚持主渠道建设的同时,大学生理论教育途径、载体和方法也不断丰富发展。一是在教育途径方面,在重视正规途径的基础上,日益重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教育成份、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理顺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宣传部门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逐渐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教育、新媒体传播、日常生活和文化途径的研究和运用。二是在教育载体方面,在重视直接显性载体基础上,日益重视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等间接载体的作用,同时也逐步将学校党团和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载体纳入大学生理论教育活动中,通过开拓现代信息技术和融媒体载体建设进行理论教育,实现了教育载体形式多样化发展。三是在教育的方法方面,从说理教育向注重对话、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活动体验并重转变,扩展管理、科研、实践、服务、经济、行政、法律等育人方法。

(三)坚持教研教改促进教学实效提高

深入钻研教材,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探索形成了问题型、互动型、情感型、研究型、信息技术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系,努力创造条件推行中班教学,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教学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理论教育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通过各级师资培训、集体备课、开放课堂和听课评课,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以来,各地高校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加强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对专题讲授、案例教学、课件制作、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研究成果。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各高校都加强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展示活动力度,开展“精彩教案”“精彩课件”“名师示范课堂”和“教学展示比赛”等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教学活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教研教改项目建设,推动课程建设的发展。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启动了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2019年起国家社科基金开始设立高校思政课专项,在政策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一批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相继立项,在线课程建设数量和质量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些在线课程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发挥了重大作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教学和重点难点问题解答项目取得突破。这些项目建设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增强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效果。

(四)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在抓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针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体验,养成理论学习、接受和认同的自觉行为。“85方案”强调,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坚决克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2]29。从“85方案”至今,高校开展了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诸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实效。

(五)坚持课程考核体系与教学考核体系改革相衔接

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考察,就要重点关注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早在1980年教育部就要求严格执行马列主义课考试考查制度,学生成绩作为升级和毕业的根据之一[2]10。“05方案”强调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既要考察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要考察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道德品质和实际表现。各高校形成了融通期末与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知识与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

理论教育要取得成效,除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外,还应从机构建设、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保障机制等方面予以保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外在监督考核机制。目前各院校开始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管理更加规范,探索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加大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力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有利于教师投入教学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选树教师和组织机构先进典型,宣传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完善激励办法。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发展趋向思考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从起步到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总结经验和关照现实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建议对策。

(一)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要旗帜鲜明地举旗亮剑

无产阶级用代表自己利益的科学理论武装自身,实现理论自觉,是理论武装的本质特色。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个过程十分形象地比喻为“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和无产阶级掌握精神武器的过程[14]1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15]。可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鲜明政治优势。在新时代做好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战略定位,解决学校理论教育工作中“亮剑”不力的问题。比如,有的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不能发自内心、理直气壮和旗帜鲜明的开展理论教育,对待错误舆论观点不能及时或者不能有效的发声,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回应乏力,理论教育的校外渠道发挥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侧重知识传授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转化不够,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融通机制有待完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期待之间存在距离等。因此,各高校必须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要求和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在促进学校真心保障、激励教师真心教学、引导学生真心学习上下功夫,旗帜鲜明地举旗亮剑,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是人民自己的理论,与人民存在天然的亲近性,理论武装不是外在的欺骗或压服过程。课题组全国大样本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体认同度处于较高水平,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的比例合计为51.9%。就理论认同层次来看,学生的认知认同度最高,其次是价值认同度,呈现高认知认同、价值认可,而低情感认同和低知识知晓的特点。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曾对工人们自主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情进行了描述:“常常会听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谈论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 ,他们不再去学习资产阶级“技术学校”所传授的“俯首帖耳地顺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转而都自愿地 “到无产阶级的阅览室去阅读,讨论直接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关系”[14]130-131。虽然当时工人阶级的工作条件、生活质量和理论学习环境都很差,他们却表现出了对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情感热爱和学习渴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大学生理论认同创造了最好的历史条件,但是大学生对理论掌握并不充分,学习兴趣并不高,理论认同度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高校理论教育工作既需要重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知晓度,更需要调动大学生自身对理论的学习积极性、情感热爱,真正入脑入心入行。要达到这一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性是最关键的因素。查阅当前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招聘条件可以发现,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标准集中于“教学比赛能获奖”“拿课题发论文”两大方面。“教学比赛能获奖”,要求教师能够多承担教学任务,最关键的是要能在教学竞赛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拿课题发论文”,则是把重心放在学科建设上,关键是能中标国家级项目、多发表CSSCI文章。这两种标准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忽略了“育人”的根本问题。如果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依然看获奖、看项目和数论文,则会导致真正与育人相关的许多工作无法纳入考核体系之中,教师也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因此,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教师激励力度,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度为根本标准,铸魂育人,久久为功。

(三)强化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创新

课题组调查显示,从大学生理论教育方式的效果评价来看,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理论教育方式和自主研修的方式效果评价最高,分别达到55.7%和42.0%,而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它课程的效果评价并不太高,分别为36.0%和27.0%。从影响理论教学效果的因素来看,大学生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对课程的兴趣(67.5%),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是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和教师个人因素(65.9%-60.9%),社会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因素则被排在最后(58.9%-41.4%)。从社会思潮的影响来看,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各代表性观点总体认同度分别为19.7%和43.2%,一部分大学生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较大,对其实质和危害认识不清。从大学生理论认同机制来看,理论知晓度对理论认同度存在直接线性关系,生活满意度、人生态度等因素也起到间接促进作用。这要求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要注意从自身工作寻找突破口,注重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要重视课堂主阵地建设,运用好理论讲授、自学、原著研读等基本方法,扩展多元、双向、间接式理论教育渠道,满足大学生对活动、实践、考察、参与式等理论教育方法的新期待。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会思潮实质的分析和批判,精准识别、主动出击、态度坚决、策略灵活、力度到位,重视对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演变趋势的监控,在及时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中澄清思想是非。此外,要扩展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视野,不能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或思想传达的微观视野谈方法创新。要从大学生生命成长和生活过程的大视野推动理论教育,发挥培育宏观思维方式、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提升生活满意度等间接方法的积极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要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人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但是要做好大学生理论教育工作还有很大难度。无论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准、讲透,还是讲活、讲好,尤其是讲得大学生信服信仰,都有一定的难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掌握群众就是物质力量,而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就要以其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性来说服人[14]9。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这一根本。从电视台、报刊、新媒体、各学校汇报和宣传的情况来看,好像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注重把精力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教师把课讲的热闹了、讲的花样多了,动不动就是“上课爆满”“一座难求”,带来了很活跃的课堂效果。但是学生是否认同、是否回应现实问题、是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恐怕同各学校自己汇报和宣传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地位,中宣部、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部门结合新时代的实际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各高校在政策上一改从前不重视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也备受鼓舞,感觉到政策的春天来了。但紧接着压力也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听课指导、巡视、督查多了,各种教学展示比赛、项目申报接踵而来。在要求立竿见影的压力下,重视变成了给一线教师施压,但是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不一定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忽视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自身的难度、忽视了育人的难度,应对各种评比检查的“重视”,极容易造成追求表面效果的形式主义问题。娱乐至上的年代和拒绝理论的惰性,贴近学生似乎变为迎合学生,老师越来越累,离教学本真却越来越远。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理论课,理论课的魅力是以理服人。不讲清概念和原理的源流及其逻辑与适应性,任何替代方式只能换来廉价的热闹和嬉笑。因此,作为大学生理论武装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不仅要在形式上,更应该注重在内容上下功夫。理论的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底线,理论的彻底性是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要以理论的彻底性来说服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