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与蒙达尔纪
2021-07-26端木美
文|端木美
端木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在蒙达尔纪,蔡和森被后人称为建党前第一个为“中国共产党”命名的人。
蔡和森出生在1895年,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挚友。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曾携家人在法兰西度过了一段特殊岁月,在巴黎东南小城蒙达尔纪学习了法语,立下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志向。
从湖南到北京
蔡和森出生在上海,很早母亲就带他回到老家湖南一个偏僻的山乡。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常在劳作中挤时间阅读他能找到的各类书籍。在家人帮助下,他16岁才读小学。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蔡和森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并且在家乡第一个剪掉辫子。随后他来到湖南省省会长沙,这里风气开放、思想活跃。为给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不同方案,对蔡和森产生很大影响。
1913年,蔡和森动员母亲和妹妹一起反抗封建礼教,勇敢走出家门来到长沙求学。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结识了青年毛泽东,开启了他们志同道合的友谊之路。蔡和森和毛泽东都热爱读书、关注时事大局、有共同的思想理念,他们在一起努力增加知识和锻炼身体,思考救国救民之道。有两件重要事情使他们二人与那个时代的湖南进步青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其一就是成立新民学会,其二就是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20年在蒙达尔纪女校,蔡畅(左一)、葛健豪(左六)、向警予(左七)等合影
蔡和森出国前曾在河北保定高阳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1918年建)
1918年,新文化运动已经在中国风行,毛泽东和蔡和森于4月14日成立了五四运动前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新民学会”,决心担负起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责任。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湖南籍教授杨昌济写信给毛泽东和蔡和森,告知有人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希望他们能到北京联络,为湖南青年赴法学习找到出路。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从长沙出发前往北京,开始了他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开路之旅。蔡和森向留法勤工俭学发起人蔡元培、李石曾表达了湖南青年的诉求,希望得到华法教育会的支持,同时也向在京的湖南人士求助筹划赴法经费。
布里村望巴黎
湖南青年要求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较多,蔡元培、李石曾为他们办了留法预备班,分设在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还有设在高阳县布里村的初级班,名为留法工艺学校。这里开设法文、国文、物理、化学等课程,附设简易工厂便于学生学习钳工、锻工等技能。蔡和森到布里村负责预备班的组织管理,并学习法文和做工技能,也在预备班教授国文。
毛泽东8月份到北京后,蔡和森与他一起为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经费和行前工读技能做准备。毛泽东回北京后,蔡和森留在了布里村。除了日常学习教课管理外,他还到附近农村做社会调查,充实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也继续为大家筹措生活费用和赴法旅费。
1919年4月,毛泽东回到湖南,他不打算出国,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国内,继续支持蔡和森等人的留法勤工俭学计划。在随后的日子里,蔡和森和湖南籍的学员们,一起经历了北京的五四运动、拒绝凡尔赛和约签字示威请愿。经过一年多在北京、布里村的学习锻炼,蔡和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赴法。
立志蒙达尔纪
准备赴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继支持母亲妹妹上学后,又一次做出惊人之举。他动员母亲葛健豪和妹妹蔡畅一起到法国勤工俭学,目的是在女界起示范作用。他的母亲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小脚妇女,也是早期中国女权活动的实践者,她勇敢地和子女们一起,在1919年12月25日登上“盎特莱蓬号”法国油轮漂洋过海,开启旅法工读之旅。他们一家与90余人于1920年1月28日抵达法兰西。其中有六位女性,包括蔡畅的好友、后来成为蔡和森妻子的向警予。几天后,蔡家三人与大多湖南来的新民学会成员来到巴黎南部小城蒙塔尔纪学习法文。蔡和森等男性进入男子中学,蔡畅、葛健豪、向警予等女性进入女子中学。
但是蔡和森哮喘病发作,没能去学校学习,只能每天到城里杜吉公园锻炼身体。他找到了在公园借助字典读报读书的办法自学法文,并从报纸上直接了解当时的形势、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和各种知识。他写信给远在国内的好友毛泽东说,他准备“专把法文弄清,把各国社会党、各国工团以及国际共产党,尽先弄个明白”。自学法文有成绩,蔡和森就开始“猛看猛译”法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半年多时间里,他就译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的重要章节。
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坐落在蒙达尔纪市中心的一栋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三层老建筑内。走进纪念馆,百年前的激情岁月仿佛瞬间拉到眼前
1920年7月6日-10日,部分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尔纪举行会议,中心议题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蔡和森在会上提出组织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批判了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他把会议的不同意见写信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正是在蒙达尔纪,蔡和森被后人称为建党前第一个为“中国共产党”命名的人。
遗憾里大抗争
参加留法勤工俭学的一些先进分子,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李富春、蔡畅等,在法国努力学习革命的理论和经验,为进行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寻找道路。1921年2月,他们发起了巴黎“二八运动”,向北洋军阀政府要“生存权、求学权”;6月,发起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的斗争,反对法国政府帮助中国军阀政府打内战;9月,在法勤工俭学学生被拒绝进入中法双方建成的里昂中法大学之后,进行了一场强行占领里大的学生运动,这导致104名勤工俭学学生被遣送回国,包括蔡和森、陈毅等人。
蔡和森的法兰西之旅结束了。11月,他在邮轮到达香港后上岸,转赴广州进行革命工作。他的妻子向警予不久也被迫回国,于1928年在武汉被反动派杀害。蔡和森则在1931年夏在香港被捕,被引渡回广州后被军阀杀害,他们留下两个子女。
家族续缘法兰西
蔡和森离开法国后,他的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仍留在蒙达尔纪。蔡畅从小就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渴望男女平权。在蔡和森离开法国后,她继续一边在工厂做工,一边苦读马列著作,工余还与身边的法国工人和留学生广交朋友。在法国,蔡畅初步认识到妇女问题、男女平等问题不仅是女性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为她以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者打下基础。
也正是在法国,蔡畅实现了婚姻自主,与李富春结为夫妻。1925年1月,蔡畅和李富春转到苏联学习半年后回国。1934年,蔡畅参加长征,是完整走完长征路的30名女红军中年龄最大的一个。1946年,她负责指导东北土地改革中的妇女工作。1949年后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妇联主席,后来也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1948年,蔡畅作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代表中国妇女参加布拉格会议,并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会后,她绕道法国,专程去蒙达尔纪看望当年女校校长迪蒙夫人,可惜校长已去世几个月。校长的儿子、曾与中国勤工俭学生一起生活过的勒内·迪蒙接待了她。经历了多年战乱,阔别已久的老朋友旧地重逢,蔡畅和迪蒙都非常激动。迪蒙先生清楚地记得蔡畅向他讲述长征的艰苦历程,他在后来的多部著作或接受采访中,都提及他与蔡畅的难忘相聚。1964年,他与蔡畅得以再次重叙友情。
勒内·迪蒙是法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农学家,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1974年曾被推举为总统候选人。他也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历史见证人,始终积极推动这段历史的友好延续。中法建交后,他与黄镇大使安排来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1966年到蒙达尔纪过暑假,希望这些新一代留学生能够传承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