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进校园,严管之外还需善导
2021-07-25
事件概述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并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并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另外,教育部办公厅部署在今年3月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要求切实加强手机管理,各地区和学校确保中小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
纵深剖析
1.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随着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青少年在屏幕前的时间不断增加,导致患近视的比例持续上升。人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2个小时,视力就会受到损害。并且,由于人们在使用手机时,眼睛距屏幕的平均距离在30厘米左右,远低于看报纸及看书的平均距离40厘米,因此这也给眼睛带来了巨大伤害。
2.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网络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网络在带给青少年快捷、便利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的网络暴力更是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长期沉迷网络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及人际交往,使其加重焦虑,甚至产生社交恐惧。
任务驱动
1.专注学习,深度阅读。对于自我控制能力尚弱的学生而言,使用手机会分散其注意力,不利于专注学习。同时,“碎片化阅读”还会使人形成惰性依赖。同学们要多读书、多看报,多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让我们的生活中少一些“快餐式”阅读,多一些深度阅读。
2.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同学们要学习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倡导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要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律意识,认清使用手机的利弊,解决思想症结,明确学校禁止手机的意义。
3.“锁”住手机,关心身边真实生活。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户外活动和与他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对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同学们要放下手机,把更多时间花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融入身边的好友圈子,更要关心自己身边的真实生活,享受课堂和户外的美好时光。
多方观点
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
不可否认,手机作为便利的信息沟通工具,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行踪;遇到疑难问题、作业障碍时可以用手机与同学进行交流;遇到危险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和警察求助等。但实际上,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对其健康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多。上课玩游戏、发信息,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还影响其他同学;手机的型号、款式、功能、价格等都成为学生攀比的内容。特别是一些不良信息会借助手机短信流入校园,传播迅速,对学生成长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短期内无法预知的;手机短信让学生在考试时的“小动作”科技化了,代替了“传纸条”。这些新时代的“拇指族”,学习精力被最大限度地分散着,造成了学习质量下降和价值观迷失的不良后果。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21年3月6日)
过度沉迷手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我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超过2亿,很多中小学生在生活中甚至上课时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网络社交等。长时间使用手机,视力会急速下降,还会给颈椎、脊椎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一些不良信息也会通过这些渠道传播,学生受到这些信息的误导,容易变得暴躁、自私、怯懦、自卑。把手机带进课堂或宿舍,学生不能安心听课和休息,而学校没收、屏蔽信号、禁止充电等措施也易引发与学生的矛盾冲突。总之,把手机交给孩子,会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对于孩子玩手机这件事,都需要更智慧、更耐心地处理和引导。学校要开展各类校园活动,让学生找到发光的舞台。父母要多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缓解孩子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孩子为寻找精神寄托而迷恋网络,沾染不良习气。
(摘编自《新华日报》2021年2月9日)
如何对待手机进校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是未来学习者所必备的基本能力。那么,到底该如何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呢?
手机禁令不等于反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校园广泛开展移动学习”的倡议,并指出移动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移动技术单独或与其他教育技术结合使用,将有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有效传播知识,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情感世界与计算机、电子终端、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的世界,学会独立思考,建立稳固的是非观,坚守个人和集体底线,梳理数字时代的伦理道德,将是禁令之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国际比较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经验。比如芬兰,早在十几年前,中小学生也被禁止携带个人电子产品入校,但今天,芬兰将“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制定手机和平台的家庭使用规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电子产品以辅助学习,帮助学生健康使用手机,包括如何礼貌接打电话、如何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等。同时,手机运营商也会协助安装青少年防火墙,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侵害和数字干扰,监督学生使用终端情况并及时干预。总之,校园“禁机令”远未解决全部问题,未来还需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信息素养教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2月18日)
禁止手机进校园,需要家校协同共发力
许多家长给孩子配备了手机,但如果孩子把大量时间投入到玩手机上,注意力和精力势必难以投入到学习中,有些孩子还会因网络世界的虚拟满足感而深陷其中。
社会普遍关心的学生因沉迷手机而导致视力下降等问题,其背后往往还伴随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校及家庭管理等教育方面的问题。炫酷的游戏、丰富的短视频,比起相对单调辛苦的学习生活,多彩的网络世界显得更加动感新鲜,这也使得自制力尚不够健全的学生难以克制。
加強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禁止手机带入校园是一项有益尝试,学校要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吸引力,合理疏导,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规划,同时建立顺畅的家校沟通渠道。这也要求家长全力配合,对学校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亲子陪伴,通过有效、有益的活动,以及家校协同共育,把孩子从手机边带回到家庭里、学习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摘编自“新华网”2021年2月1日)